【閑話陰陽】(55)「天人合一」和「與時偕行」

「天人合一」是易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或命題,甚至是核心理念或命題,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一般的理解是: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今天也有不少人把「天」理解為自然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

其實,在易學上,「天人合一」就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二者統一於卦體的下前右後左上,它們其實是一條道;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坤卦的人道是初二三四五上,二者也統一於卦體的下前右後左上,它們其實也是一條道。所以乾卦與坤卦,就是「天人合一」的卦。

「天人合一」換一個說法,還可以叫「與時偕行」。「與時偕行」是《易傳·文言》中提出來的,文言講「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我們說天道對卦體而言是內在的規定,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而對人來說是客觀的,人道對卦體來說是外在的規定,因而是主觀的,這是天道與人道的本質區別,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又能夠變成一條道,這就是「人法天」。這個道理其實並不深奧,農民講春種秋收,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人法天」,也可以叫「與時偕行」。

把「天人合一」說成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或者是「與時偕行」,這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可以廓清籠罩在「天人合一」身上的種種迷霧。天道與人道的合一,即便不是「天人合一」的全部內容,也應當是主要內容。人道的反映的是人的意志、願望與要求,這些意志、願望與要求是否得當,歸根到底要由天道來檢驗;能否實現,則又由天道來制約。

【閑話陰陽】(56)「與時偕行」和「與時俱進」

我們說天道與人道的合一對人來說就是「與時偕行」,時進我進,時止我止,時退我退,這就是「與時偕行」的全部意義。

近年來流行的一句話叫「與時俱進」,有的人把「與時俱進」和「與時偕行」等同起來,這是不全面的,「與時偕行」包含著「與時俱進」,但不歸結為「與時俱進」,它還包含「與時俱止」和「與時俱退」。

「與時俱進」比較容易理解,比如說人們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逆潮流而動等等,而對「與時俱止」和「與時俱退」不大容易理解,難道說時間還會靜止嗎?還會倒退嗎?

其實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它是不能脫離物質單獨存在的,只有把時間、物質與空間統一起來,才能把握時間的性質。物質的運動一定需要時間,假如某個具體的物在一定時間內沒有運動,那麼這就可以理解為它不需要時間,也可以理解為時間在它這裡是靜止的。卦辭與爻辭中有許多「貞」字,很多就是指的時間上的靜止,不承認這種靜止,等於不承認有這個物的存在。哲學上的詭辯論、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就是否認這種相對靜止的存在。

時間雖然無始無終,但有周期性,什麼是週期性呢?那就是有往有來,不是隻往不來,也不是隻來不往。假如我們把乾卦的天道看成是一個「往」的過程的話,那麼坤卦的天道反映的就是一個「來」的過程,乾自甲開始,至己而終;坤自己開始,至甲而終,兩卦合一,正好是一個完整的週期。單獨看乾卦的天道,那就是「與時俱進」,單獨看坤卦的天道,也是「與時俱進」,當我們把這兩卦統一起來看的時候,坤卦的「與時俱進」,對乾卦來講就成了「與時俱退」,只有這個「與時俱退」,坤卦才能實現「先迷後得主」,最後彷彿又回到乾初甲那裡。

一般說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固步自封,不逆潮流而動等等是不錯的,但是在具體問題上,還要看是什麼樣的潮流,有時候「退」並不是一件壞事,《易傳·文言》在解釋「亢」字時有段話是「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當進不進是為「右」,當退不退是為「左」,「左」與「右」的錯誤就在於不知道什麼是「與時偕行」。

【閑話陰陽】(57)「乾元」與「坤元」

「乾元」一辭見於《易傳·文言》,所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坤元」一辭也見於《易傳·文言》,所謂「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元」是周易經文中用得比較多的一個字,如「元亨」、「元吉」等,我們說「元」字的意思就是開端(始也),「元亨」的意思可以解釋為開端是通達的;「元吉」的意思可以解釋為開端是吉祥的。

乾卦六爻以初爻為開端,這是沒有異議的,所以我們把乾初叫做「乾元」。

坤卦六爻也以初爻為開端,這也是沒有異議的,所以我們把坤初也叫「坤元」。

乾元與坤元是個什麼關係呢?原來乾卦按照六爻的順序發展到上爻就是己,己是乾卦的終結;己再返回來充當坤卦的初爻,坤再按照順序發展到上爻就是甲,甲是坤卦的終結。

現在可以看出,乾之終即坤之始,而坤之終彷彿又回到乾之始,所以乾元與坤元是對立著的兩個極端。

【閑話陰陽】(58)天元、地元與人元

上文我們談到了乾元與坤元,指出乾元為初為甲,坤元為初為己,在卦體上甲與己是對立著的兩個極端,一為始,一為終,由於坤是倒過來的乾,所以乾之終變成了坤之始,而坤之終又彷彿是乾之始。

假定卦體任意旋轉和滾動,那麼甲和己也便隨著變換位置,它們可能在初位,也可能在別的什麼位,但甲和己的對立卻不因位置改變而改變,比如說甲如果在初,己一定在上,甲如果在二,己一定在四,甲如果在三,己一定在五,如此等等。

初爻擔負著支撐卦體的任務,在卦體旋轉或滾動的情況下,可能是甲,也可能是己,還可能是天乾的其它某一個,比方說是乙,是丙等等,

為了對這些情況做些區分,我們把乾元之甲就叫「天元」,在任何卦中都叫「天元」;把坤元之己叫做「地元」,在任何卦中都叫「地元」。「天元」與「地元」的說法與天、地無關,如果把甲看成是最初的開始階段,己不過是過程中間的一個階段。

初爻是每一個卦在人道上的開始階段,這個階段不論其天干是哪一個,我們都統稱為「人元」。

【閑話陰陽】(59)「只出不入」與「只入不出」

前面我們談到了乾坤卦的開端與終結,現在我們再談談它們的性質。乾卦開端的一個重要性質就是「只出不入」,什麼叫「只出不入」呢?就是說這個爻可以對別的爻發揮作用,產生影響,比方說由這個爻可以向別的爻輸出天數或地數,但別的爻卻不能對這個爻發揮作用,產生影響,向這個爻輸入天數或地數。如果是別的爻對這個爻輸入天數或地數,則這個爻也就失去了開端的意義。我們把乾卦開端的這個性質,就叫「只出不入」,有時候也叫「活力」、「噴發力」。這種「活力」、「噴發力」與爻的陰陽沒有直接關係,不是說只有陽爻有這種「活力」、「噴發力」,而陰爻沒有;也不是說只有陰爻有這種「活力」、「噴發力」,而陽爻沒有。當然,如果開端是陽爻,它的「活力」、「噴發力」相對要大,如果開端是陰爻,它的「活力」、「噴發力」相對要小。

同樣,在坤卦中,坤卦開端的一個重要性質也是「只出不入」,有時候也叫「活力」、「噴發力」。這種「活力」、「噴發力」也與爻的陰陽沒有直接關係,當然,如果開端是陽爻,它的「活力」、「噴發力」相對要大,如果開端是陰爻,它的「活力」、「噴發力」相對要小。

乾卦的上爻為終結階段,這個階段的性質與開始階段相反,它是「只入不出」,什麼是「只入不出」呢?就是說別的爻可以對這個爻發揮作用,產生影響,比方說給這個爻輸入天數或地數,但這個爻卻不能對別的爻發揮作用,產生影響,向別的爻輸入天數或地數。如果還可以向別的爻輸入天數或地數,則這個爻也就失去終結的意義。我們把乾卦終結階段的這個性質,就叫「只入不出」,有時候也叫「死爻」、「吸納力」。這種「吸納力」與爻的陰陽沒有直接關係,不是說只有陽爻有這種「吸納力」,而陰爻沒有;也不是隻有陰爻有這種「吸納力」,而陽爻沒有。當然,如果終結階段是陽爻,它的「吸納力」相對要小,如果終結階段是陰爻,它的「吸納力」相對要大。

乾卦開端這種「只出不入」的性質在乾卦中是絕對的,終結階段這種「只入不出」的性質也是絕對的。坤卦開端這種「只出不入」的性質在坤卦中是絕對的,終結階段這種「只入不出」的性質也是絕對的。當我們把乾坤卦當作一個統一的過程來看的時候,它們的絕對性質就打了折扣,乾卦上爻的「只入不出」立馬就變成了坤初的「只出不入」;乾初的「只出不入」也就變成了坤上的「只入不出」,原來乾上的「只入不出」只是限定在乾卦的範圍內,乾初的「只出不入」也是限定在乾卦的範圍內,一旦到了坤卦,這些性質就都反了過來。

我們曾經把乾坤卦開端與終結的這種性質比喻為天文學上的「白洞」與「黑洞」,我們不能肯定易作者已經發現和掌握了「白洞」與「黑洞」的現象,但從天文學家們的描述來看,「白洞」就是「只出不入」,「黑洞」就是「只入不出」。易傳中也把這種現象叫做「闢」與「闔」,如繫辭講「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因此我們把乾坤卦中的「只出不入」和「只入不出」,也叫做「闢闔原則」。

【閑話陰陽】(60)爻的「可出可入」

上文我們談了乾坤卦開端與終結的兩種性質,也就是「只出不入」和「只入不出」,現在我們再談談處於中間階段的一些爻的性質。所謂中間階段,就是既不是開端,也不是終結,這樣的爻每個卦中有四個,統稱中間階段。中間階段的爻有許多性質,這裡我們重點談談它們的一個共性,那就是「可出可入」。

所謂「可出可入」,就是說這個爻一方面有向其它爻發揮作用、產生影響的能力,比方說輸出天數或地數,當然開端要除外,另一方面也有接受其它爻的作用和影響的性質,比方說吸納其它爻的天數或地數,當然終結階段要除外。我們把這種情況就叫「可出可入」。

「可出可入」的爻,在乾卦就是二、三、四、五爻,其天干為乙丙丁戊;在坤卦也是二、三、四、五爻,其天干為庚辛壬癸。

對於「可出可入」這種性質,經文上一般就用「德」和「得」這兩個字來表示,「德」就是「可出」,也就是發揮自己的作用,給其它爻以影響,比方說輸出天數或地數;「得」就是「可入」,也就是接受其它爻的作用或影響,比方說吸納其它爻的天數或地數。

開端因為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質,所以是「有德無得」,終結階段因為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質,所以是「有得無德」。「德」好比是奉獻、饋贈,經文上的「用亨」、「損」等就是指的這種現象;「得」好比是索取、收穫,經文上的「用享」、「益」等就是指的這種現象。

卦爻的變化靠的是交流,交流當中就有「德」有「得」,所以「德」與「得」或者是爻的「可出可入」性質,是卦爻運動與變化的必要條件,當然卦爻的運動與變化還有其它一些條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