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愛好者報到。

先闡明觀點:我認為早期哺乳動物已經稱霸了森林,只是這種稱霸與你想像的也許不大一樣——它們是「神偷」。如果恐龍有感情的話,它們對哺乳動物應該是「恨之入骨」的吧。順便說下,《恐龍》是個動畫片,那時候沒有猴紙~

哺乳動物從爬行動物中分化而來,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晩期,略晩於恐龍出現的時間。就是這幾十萬年的時間差,導致了哺乳動物長達一億多年的尷尬。恐龍發展得太快了,它們極其適應當時的自然環境,迅速佔領了各種生存環境中的幾乎所有生態位。留給後來者的,只剩下地下和樹冠層了。

長達一億多年的時間裡,哺乳動物看似苟活於恐龍的巨大陰影中,其實不然。它們始終在抗爭,與龐大的主宰物種爭奪生存資源。哺乳動物仰賴的不是巨大的體形與尖牙利爪,而是更先進的身體結構(骨盆、分工的牙齒、完全分流的心臟等)、更高效的繁殖方式和更高的智商。它們並非不能進化出巨大的體形,與恐龍一較高低,而是這不能發揮它們已有的優勢,自然選擇使它們放棄了這一路線。

由於完整化石很少,我們對早期哺乳動物的生活方式瞭解並不多。依據現有化石證據(賊獸、尖齒獸、隱王獸)可知,它們類似今天的鼬類,雜食,穴居或樹棲。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植物、昆蟲、卵及幼崽,營養豐富的恐龍蛋它們當然不能放過。嬌小的體形和靈敏的身手讓巨大的恐龍對它們無可奈何,大量恐龍蛋被喫掉和破壞,很多恐龍幼體也難逃被哺乳動物捕食的命運。現代的鴕鳥為了提高後代存活幾率,一個窩裡會有數只雌鴕鳥產下五六十枚卵,但最終得以孵化的不超過十枚,其它的均被破壞。在白堊紀,恐龍的處境應該好不到哪裡去。

關於恐龍滅亡,除了隕石撞擊說之外,最靠譜的就是哺乳動物競爭說了。要我說,應該將這兩種說法綜合一下: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地球後,連鎖災難殺死了大部分的恐龍。之後,來自哺乳動物的競爭徹底斷送了恐龍帝國復興的希望。

以上就是我對這一問就的看法。稱王稱霸並不一定非看體形大小,步步為營、發揮優勢,於細微處搞翻對手纔是真高手。

我是科學愛好者章北海,歡迎點擊頭像,瀏覽更多文章和問答。


陸上幾乎所有的生態位都被各種各樣的恐龍佔領了,它們稱霸地球是因為進化出了適應當時環境的身體。哺乳動物被全方位壓制,只有當霸主被自然淘汰後纔有機會獲得更廣闊的生態位,進入進化的快車道。當然存在即合理,淘汰也是合理,只有進化永不停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