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這個需要從季風的成因、地球上海陸分佈情況以及大氣環流這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以下為小地的原創內容,歡迎點評!

1、季風的成因

季風是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區域內下墊面性質的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如大陸和海洋比熱的不同而形成的海陸間的熱力差異等,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這二者之間的熱力差異最為明顯,因此亞洲東部季風氣候最為明顯。

2、地球上的海陸分佈情況

總體上來看,地球表面海陸分佈情況為海洋麪積約佔71%、陸地面積約佔29%,而從南北半球的海陸分佈來看,北半球海洋麪積約為61%、陸地面積約佔39%,南半球海洋麪積約為81%、陸地面積約為19%,由此可以看出北半球的陸地面積明顯佔據優勢,南半球的2倍有餘。

3、三圈環流

在理想情況下,地球各緯度間所獲得太陽輻射的差異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低緯度、中緯度以及高緯度間形成的環流,簡稱為「三圈環流」。基本環流情況為:赤道附近的低緯度獲得的熱量多空氣受熱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中的氣流分別向南北極方向流動,流到南北緯30度附近開始堆積下沉,形成下沉氣流,形成副熱帶高壓,氣流由此向南北方向流動,一部分補償低緯度地區的「虧空」,一部分向高緯度地區流動,大約流到南北緯60度時向上爬升,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壓,而極低溫度最低,形成高壓向低緯度流動。

從三圈環流的理想模式來看,近地面除了南北緯0~30度地區分別形成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和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外,南北緯30~60度為西風帶,南北緯60~90度均為極地東風帶。

結合以上三點,由於地球的表面並非是一個理想模式下的表面,三圈環流只是一個基本架構,全球各地氣候還受到諸如海陸分佈、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響。

在大陸的西岸,主要受西風帶、副高以及寒流的影響,往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以及溫帶海洋性能氣候,如大陸西岸在南北迴歸線附近形成的加邦利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亞寒流、加利福利亞寒流、祕魯寒流等。

而在大陸的東岸則完全沒有西岸的這些氣候,因為西邊的海洋性濕潤氣流,在經過陸地的長途跋涉之後,其影響已經十分微弱,取而代之的則是海陸間的季風環流,有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之分。

季風氣候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佈,如中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以及巴西南部等。

以上內容,望採納!


謝謝邀請,所謂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顯著改變的現象,這裡所謂的顯著改變往往是指冬夏季節風向完全相反。比如東亞季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南亞季風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而風向大範圍的改變又剛好在夏季時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降水;在冬季時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相對乾燥,形成季風氣候。

導致風向做大範圍改變的原因,也就是產生季風的原因主要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當然也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有關係。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最明顯的區域,所以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是亞洲的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具體來說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三種,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國家之一。

除此之外,在美國的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南美洲的東南部地區(阿根廷)也分佈有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類似亞熱帶季風氣候,只不過季風現象不那麼明顯。從世界氣候類型分佈圖來看,季風氣候基本只分布在大陸的東岸,大陸西岸地區沒有季風氣候的分佈,這裡主要是受大氣環流、大氣活動中心、海陸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在同緯度的西岸主要還是受氣壓帶和風帶影響,主要是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的影響,分佈有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