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人走茶涼,孫權還是很敬重張昭的,但是張昭的性格和眼光失誤造成了他難以被孫權所用。

(1)個人性格:剛直為孫權不喜,也為同僚不愛。

張昭更像是個文人,而不是政治家,他本人性格剛直,有話直來直去,經常不給孫權的面子。由於張昭的身份,是孫策託孤之臣,加上他的年齡,比孫權大了二十多歲,在孫權看來,這難免有倚老賣老之嫌。

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權曰:「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之也。」後孫邵卒,百寮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顧雍。(《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從《三國志》里的記載可看到,張昭經常諫爭孫權,孫權「笑而不答」,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心裡不高興,不樂意,但是又不好意思說什麼,畢竟張昭的老資格在那裡擺著嘛。

再看後來孫權設置丞相,不讓張昭做丞相,直接就說了,張昭性格太過於剛烈,讓他做這個職位對他無益。

另外,張昭對東吳很多人看不慣,出語傷人,文人氣質太重,不為人所喜,也是原因之一。

(2)看問題和決策出現嚴重失誤,這非常致命。

最明顯的就是赤壁之戰,張昭主降,認為東吳難以和曹操抗衡,孫權作為東吳之主,決心要戰,結果東吳勝利,作為一個臣子,在如此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出現失誤,這是致命的錯誤。

再比如對黃祖之戰,孫權要打黃祖,張昭不同意,結果孫權大破黃祖,張昭再次決策失誤。

總的來說,張昭這個人有文采,治理內政還是有一套的,但是對外政策上趨於軟弱和妥協,這和孫權完全相反,君臣難以一心,加上他本人性格不討喜,所以孫權敬重卻不大用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張昭可以說是東吳老臣的代表,孫權一個新君要怎麼鞏固自己的勢力。當然是要打壓這批老臣,提拔年輕一輩的人才了。加上張昭是一個敢於直諫的人,而孫權算不上是一個明君,張昭的勸諫雖然沒什麼問題,可是孫權就是聽不進去。久而久之,遠離張昭的結果是肯定的。那麼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

孫權好打獵,又是親自搏鬥野獸,以此為樂。這點估計是遺傳的,改不了,而張昭看不下去,一開始勸諫,孫權還會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後來最多就是笑而不答。

張昭在內政外交上立下不少的功勞,與此同時,他的威望也是越來越高,甚至遠遠地蓋過孫權。在選取丞相的時候,孫權故意不選張昭,讓其他人來擔任。

張昭為人耿直,意見不合就會提出來爭辯,對於孫權更是如此,在朝堂之上,也是如此,這樣君王是很沒有面子的,加上孫權肯定不能說張昭不是。但是有好幾次,孫權忍不住會抓著刀,怒斥張昭。君臣不和,產生許多矛盾,常常不能化解,孫權一不行,就要來請出張昭,一來二去。待到孫權翅膀硬了,肯定是不待見張昭的。

不過,就算如此,孫權在某些方面還是很重用張昭及其家族的人的,只不過一些丞相之類的職位是與張昭無緣而已。


張昭有很多不利因素。

張昭是徐州人,屬於外來戶,在孫策創業之初屬於稀缺人才,當然被重用。

孫權當政初期,根基不穩,也得藉助張昭。

然而,孫權逐步控制政權,當然會逐步替換自己人上去,而張昭又不能似諸葛瑾那樣貼心為孫權幹事。作為外來戶,張昭也得不到江東四大家族得支持。最終當然逐步邊緣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