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中的兩個說法都不準確。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在史書中被人評價為「矜誕」,簡而言之就是狂妄放肆。做官日久,實際上也沒做到太大的官,何談「君王器重」。

譬如他曾經自詡:「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自己的文章賽過屈原、宋玉,書法比王羲之還牛。

當時的文豪蘇味道在吏部當長官,杜審言在寫述職報告的時候口出狂言:「味道必死。」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彼見吾判,且羞死。」意思是,我的文章這麼牛,他看見就要羞愧欲死。

更別說此佬臨死之前,留下了這樣遺言:「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意思是,我活著的時候,才華太高了,壓在你們頭上,現在我死了,你們肯定很高興,只可惜沒看到可以替代我的人。

他這種性格導致他的人際關係很是有問題,當官怎麼可能順當?好比被他嘲諷過的蘇味道,後來官居宰相,不記恨他也就罷了,還想陞官?

杜甫的性格,有點類似他的祖父,也頗有些放肆的意思。他在四川的時候,投靠朋友嚴武。那會兒老杜本來就是寄人籬下,喝多了指著嚴武鼻子罵:「你爸爸怎麼會有你這種兒子?」氣得嚴武差點動手殺了他。

再說第二個問題,杜甫到底活得艱難不艱難?

這個艱難的標準沒定,是不好下結論的,你要是說,官運不好就叫艱難,那杜甫確實是很艱難。但要是說杜甫生活水平不高,那可能值得商榷。

要知道,杜甫是大門閥世家子弟,他是京兆杜氏襄陽房的成員,杜氏算是唐時一流靠下的大家族,號稱「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杜甫的媽媽家,是天下第一大家族清河崔氏,更有著李唐皇室的血統。

這樣的家庭背景,要說生活得艱難,那是不可能的。譬如,老杜的妻子姓楊,是弘農楊氏家的女兒,弘農楊氏那是何等家族?一般家族想要結親,哪能那麼容易。

杜甫的青年時代,是頗為愜意的,根本不缺錢花。直到他的父親杜閑去世,他做官又很不順利,在長安滯留多年,愈發窮下去了。但是比起來廣大的平民百姓,能行走於「岐王宅裏」「崔九堂前」的老杜,還是階級敵人一般的存在啊。

直到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荼毒,落魄西南,他的生活終於才窮困艱難下去了,但也從來不缺接濟他的人,保護他的人,小到縣長,大到軍區司令員,說到底還是比一般經歷喪亂的普通人強太多了。

我們閱讀他的詩歌,「艱難苦恨」都是詩筆,是詩人的主觀感受,靠這個去議論活得是否艱難,恐怕真要相信魏晉南北朝一堆號稱家世寒微的寒門子弟是真窮了,翻翻家世背景,居然都是高官子弟,哪裡說得上一個窮字。


不幸,最偉大的人中龍鳳往往需要一個時代甚或幾個時代的時間才能認識的,在唐朝,杜甫就是個普通人。

直到宋朝,杜甫的驚人價值才被蘇東坡等人比較充分地發現。

後來,杜甫的超前、先鋒、博大精深的價值被後世不斷地挖掘出來。

不必說他高深的詩歌藝術,他的生命至上的人文主義思想和人和大自然高度契合生活才能更加美好的綠色理念,先進到今天!

杜甫的幼子是餓死的,曹雪芹的幼子是病死的,他們的時代不知道他們的價值。

酒足飯飽的人們最人道的做法就是不要奚落他們,至於惡搞,那就是喪盡天良!

他們在苦難貧窮中奉獻給人類無價的文化珍寶!


然則,杜甫的爺爺並不能算很被器重,杜甫活的艱難很正常。

杜審言作為唐高宗時期的進士,他在唐高宗時期混得一般般。到武周時期,他還得也還是一般般,官不過從隰城尉提升到洛陽丞。到了武后聖曆元年(公元698年),老杜還被貶去當吉州司戶參軍。這段階段是老杜跟他的孫子杜甫一樣官是越做越小,更倒黴的是在這個階段他還得罪同事郭若訥、長官周季重。於是,這兩個人就在一起誣陷老杜,並給老杜定了莫須有的死罪。好在老杜有一個兒子,當然不是杜甫的爹,而是杜甫的叔叔杜並小哥決定為父報仇,他刺殺了周季童,事後他又被衛士給殺了。然後,這個事情就傳開了。大孝子杜並那會兒只有十三歲(其實是十六歲,蘇頲給他寫的墓誌上是十六歲。),小小年紀就這麼有豪俠之氣,事情很快就傳到了京城,搞得震驚朝野。武則天也是通過這件事才把老杜再次召到京城。

杜並之死,洗掉了杜審言的冤情,也讓杜審言重返京兆,還讓杜審言得到阿武賞識並且一路高升了。從外放的參軍變成了作佐郎,膳部員外郎。總得來說,杜審言並不能算是很悲器重,不然他就不這麼悲劇靠著杜並的人血饅頭洗冤升職了。升了職後,杜審言順風順水過一段時間,那是因為他勾結了阿武的男寵張易之兄弟。但是,後來張易之兄弟被整下了,他也被流放了峯州。在後來,他確實有被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則然,這個官職品級也一般,國子監主簿只是從七品下而已。他死後,唐中宗追贈了他一個著作郎,也就是從五品上的官。

綜上,杜審言這一輩就看官職來看,他就不用很受到器重來形容。杜甫過得不怎麼樣也是正常,杜甫這個官三代就很牽強,起步本身就很一般,一般到可以用普通來形容。其實,唐玄宗那一朝祖上混得好的人,在他那朝也沒有很慘的,比如給杜並寫墓誌銘的蘇頲同志本人在唐玄宗時期任宰相,他爹是唐中宗宰相,祖父蘇亶台州刺史,曾父蘇夔隋朝鴻臚卿,高祖蘇威隋朝宰相。怎麼說呢,蘇頲這樣四世三公出身的人才是標準官N代,杜甫真的只是說出身一般。出身一般的杜甫,其實考試的水平也一般,因為他在開元二十四年的時候還進士科還落榜了,那會兒他好像都是二十四歲。雖然唐朝人說三十老明經,四十少進士,但是蘇頲爹爹蘇瑰二十歲就進士及第了,蘇頲自己也是二十多歲中了進士。人家這麼官N代的出身,讀書還這麼好,杜甫這種出身一般,讀書成績不能說一般,但也不能說優異。畢竟優異的人,二十歲就金榜題名了。

總得來說,杜甫在仕途一般,生活不順,真心是挺正常。因為他本來出身就是一般,雖說詩文是好,但是恩科並不順。入仕以後,他總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犯錯不同程度錯誤,官越做越小。加上老杜也沒娶富家女。這官小,錢少,又沒補貼,祖上又沒多餘財,杜甫生活越往後越潦倒不是意外的事情。。


早些時候的杜甫過得是很好的。有飯喫,有衣穿,有書讀,有馬騎,有祖父和父親蔭庇,到處遊玩吟詩。及長(大概中年以後),祖父和父親由於官職低,加之已經故去,杜甫只能自立門戶,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乃至陷入了窮困潦倒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不善作官。朝庭曾給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做左拾遺時沒起到拾遺的作用,嫌官小,乾脆不幹了。這樣就斷了雖然微薄但比較穩定的收入。

二是不善經營。他不會種地,不會作買賣,不知道生活來源究竟在哪裡。有資料說,杜甫曾經搞過一些經營活動,但均告失敗,只能靠朋友資助度日。

三是性格有缺欠。杜甫性格上的缺欠,主要是情商低,難以與同僚、朋友相處。據有關資料記載,成都府尹、御史大夫、劍南節度史嚴武,十分敬佩杜甫的才華,不但幫助杜甫修繕、擴建了草堂,而且是杜甫日常生活的主要資助者。後來,杜甫竟然羞辱嚴武,嚴武一度想殺掉杜甫。嚴武去後,杜甫便失去了生活來源。其他朋友,如高適等,都是詩友,並無在經濟上對杜甫進行資助。

四是安史之亂衝擊了杜甫的生活。安史之亂,常使杜甫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朝挺和各級官吏都忙於平亂,哪有閑工夫關顧一個詩人。

五、杜甫身患消渴症(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且得不到及時治療。

以上原因,使杜甫活得十分艱難,一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聖),最終死於窮困潦倒。

本文僅供參考。


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予成!作為一個曠代詩人,人生的經歷決定了他詩歌的成就。也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生活的顛沛流離,也就沒有永垂史冊的杜甫。一個真正的詩人,是飽經痛苦的,是時刻感受到苦痛的,不然是寫不出好詩的。試想,一生喫穿不愁的人,或錦衣玉食者,即便如何有才華,也至多不過寫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應酬之類的篇什。正如龔自珍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更工"。縱觀中國文學史,從屈原到杜甫再到陸遊,可以說無一例外。國外,匈牙利的詩人裴多斐就是一個例子,有友人在他妻子相片後題字說,你丈夫是隻苦惱的夜鶯,虐待他吧,使他能唱出更動聽的歌來!

所以魯迅先生說:真正的詩人,是熾烈的痛苦燃燒著心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