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

一場大火在北京,

燒了三天三夜。

這場大火燒毀的,

不僅僅是一座園,

更是人類文明史冊上,

輝煌無比的一頁。

已到垂暮之年的清王朝,

沒有一絲抵抗之力,

只能眼睜睜看著八國聯軍

奪走珠寶,砸破瓷瓶,

點燃火把,燒毀園林。

寶物遠渡重洋,

零散地重組了各自的生命,

點綴著他人的家園。

而它們的故鄉

圓明園,

成了一堆廢墟。

往後的一個多世紀裏,

圓明園三個字

就像無法痊癒的傷疤,

始終留在中國人心頭,

隱隱作痛。

對於這座萬園之園,

人們只能從歷史檔案上得知。

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的記錄,

所有的語言,

在它曾經的輝煌面前,

都顯得蒼白無力。

人們對於它的好奇心

與日俱增。

修與不修的爭論,

也持續了數十年,

從未停歇。

20世紀末,

80多位學者專家,

來到圓明園遺址各處。

經過15年的共同努力,

完成了圓明園的虛擬復原。

10000餘件歷史檔案,

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

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

6段歷史分期120組時空單元,

嚴謹精確的數字化建造,

重現圓明園燦爛的歷史。

圓明園,

始於康熙年間修建,

由於六位清朝皇帝的重視和喜愛,

它匯聚了世界上

諸多偉大的建造技藝。

經過戰火摧殘,

她荒蕪黯淡了一個多世紀。

如今,

得幸於現代科技發展,

和熱心人士的參與,

這一「世界奇蹟」,

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

這背後團隊的總負責人,

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郭黛姮。

在她50年的學術生涯中,

目光從未脫離過圓明園。

綜合各種史料信息,

橫跨建築、歷史、園林等學科技術,

使用網路工程和視覺藝術等,

這項涵蓋眾多領域的浩大工程

只為呈現一座

最真實的「圓明園」。

金碧輝煌的宮殿,

玲瓏蜿蜒的橋樑,

一望千里的湖泊,

精緻華麗的內室,

彷彿時空穿越。

復原一個景區就有十多道程序:

遺址信息精確採集與記錄,

殘損構件的虛擬拼接,

文獻資料精細研讀,

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

即使同一個景區,

也會因為

每一位皇帝愛好不同,

在風格上有所變化。

因此,

團隊根據歷史分期的不同,

呈現了每個景區不同年代的樣子。

上下天光 乾隆時期

上下天光 道光時期

每一個景區建築的材料、顏色、

室內裝飾、搭配佈景、

周圍的植物景觀,

都需要結合歷史資料,

嚴格地論證。

而歷史檔案浩如煙海,

不僅要在國內尋找,

有時還要遠赴海外。

半畝園室內

古代文獻的記載,

也會出現錯誤和殘缺,

工作人員必須結合當時具體情況,

再作分析。

一道道程序,環環緊扣,

絲毫不得出現差錯。

在確定景觀的所有要素之後,

根據實地考察,

精確模型,

再使用數字技術,

讓遺址重新復活起來。

這樣的復原,

在郭黛姮看來,

也是圓明園的另外一種重生,

「它不僅解決了遺產保護,

與遺產重生的矛盾,

又滿足了公眾的需求和認知。」

「走進」圓明園,

當一座座建築出現在眼前,

我們已經跨越時空,

看到這曾經震撼世界的園林,

是怎樣的一種輝煌景象。

煙水迷離的江南水鄉,

傳說中東海的蓬萊小島,

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

風光無限美好。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的建造,

靈感來源於古代神話傳說。

臨水而建的白玉臺階,

平水而立的宮闕亭臺,

如夢似幻,

宛若仙境。

西洋樓

歷時150餘年,

經過六位皇帝的精心營造,

圓明園見證了

清帝國最後的輝煌,

也同它一起,

化作一滴清露,

消失在寂寥無色的清晨。

時間無法逆流,

歲月不可輪轉。

這座歷史遺跡,

一直在向我們訴說著,

那道由血淚凝成的過去。

虛擬復原圓明園技術,

撥開了歷史的重重迷霧,

讓我們看到了,

如真實一般的圓明園。

來源:匠心之城(ID:jxzc68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