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人使這些卓絕的藝術遭受了什麼樣的摧殘?關於這一切,關於古老的高盧歷史,關於整個哥特式藝術,現在還有什麼存留給我們呢?”——雨果《巴黎聖母院》

有着近900年曆史的巴黎聖母院正在被大火吞噬。

北京時間今日零點五十分,巴黎聖母院閣樓被發現起火,1小時後火勢迅速蔓延,火焰從教堂兩座鐘樓間竄出,隨後不久後塔尖便燒燬坍塌,卡西莫多的鐘樓和玫瑰花窗不復存在。

萬幸的是,教堂內部分文物在大火中被搶救出來,多數裝飾也得以倖存,聖母院主體結構得以保存,但木製框架基本被燒燬。法國總統馬克龍現場表示,“必定會傾法國的技術和文物復原能力重建聖母院,並將爲此發起一場國際籌款活動。”

截至發稿,火情基本得以控制,起火原因的初步調查結果是意外,可能與最近的聖母院翻修工程有關。

圖 | 來源於網絡;紅色部分全部坍塌

巴黎聖母院是世界的財富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坐落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於1345年才得以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高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羣裏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也是世界級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

聖母院被大火摧殘是全人類的損失。但如何有效的保護這些古老建築以及文物,使得它們能千百年的傳承下去,也是我們痛定思痛之後必須要思考的事情。而現代科技中,不乏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

科技已成爲保護古建築的關鍵手段

從2008年韓國崇禮門大火到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火災,再到今天巴黎聖母院的屋頂和塔尖燒燬,古建築在與火魔的每次對抗中都損失極爲慘重。而聖母院主體結構之所以得以倖存,是因爲西方建築普遍採用磚石,對於多用木製的東方建築來說,幾乎沒有發生奇蹟的可能。

以2008年韓國崇禮門火災爲例,因建築爲全木結構,火勢蔓延極快,即便崇禮門位於首爾市中心,消防部門依舊無能爲力,最終導致韓國一號國寶崇禮門上層整體垮塌。這也是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在2013年提出“平安故宮”工程的主要原因。就像單霽翔所說,“消防安全是故宮的命根子。”

數據統計顯示,在故宮建成後的近600年曆史中,共發生火災近百起,是現存的名勝古蹟建築羣中發生火災最多的一個。爲此,“平安故宮”工程耗資共4.4億,一年內僅攝像頭就安裝了超2000個,其中部分爲全景攝像頭,構建成了一個“監控天網”。

除此之外,故宮內還安裝了近萬個安防報警裝置,安防系統設有周界、通道、室內與展櫃四道安全線,從大到小,形成了一個安防“倒金字塔模型”。

去年年底,故宮博物院還發布了《故宮博物院端門區域火災報警系統改造項目公開招標公告》,希望按現行規範對相應建築物進行改造升級,以更加先進可靠的技術和設備,適應新的消防安全需求,最大程度的對古建築羣予以有效保護。例如溫度傳感器、煙霧報警器、圖像監控及識別等方案,或許最終都會被應用在紫禁城裏。

舉個例子,通過eMTC(增強機器類通信的物聯網通信場景)和NB-IoT(窄帶物聯網),將安裝在故宮各處的攝像頭以及傳感器等鏈接起來,一旦發現異樣,各處聯動響應,就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消防應急措施,防止火勢蔓延以致損失慘重。

當然,古建築的消防手段不僅於此,如大型集會以及自然災害等方面的部分消防手段均可借鑑。

以南京的秦淮燈會爲例,2018年秦淮區消防大隊便爲燈會搭建了一個“信息化智慧平臺”,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監測攤位消防安全狀況,而所安裝的火情探頭、監控攝像頭還內置了算法,一旦識別出火情就會立刻觸發報警裝置,噴淋設備就會立馬啓用。

而對於自然災害而言,小型衛星以及處理數據的超級計算機普及也都成爲了消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AI技術的驅動下,衛星可對山林等的野火風險地圖進行精確繪製,在火災發生前數小時發出警報,將火苗扼殺在初始階段。

對於古建築來說,這些方法或許不能完全照搬,但萬變不離其宗,科技手段儼然已成當前防火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只是如果火情最終蔓延,如巴黎聖母院這樣的永久性損壞,真的會讓文明在後世斷流嗎?

用AI、3D打印重建巴黎聖母院,讓文明不斷流

雖然馬克龍承諾將重建巴黎聖母院,實際上燒燬重建難度極大,且可以預見重建時間將會非常長。

那麼,巴黎聖母院近900年的文明就要因此斷流數十年嗎?其實我們可以用AI、3D打印技術重建將這一“斷層”銜接起來。

此前,藝術史學家爲了精確瞭解聖母院內部結構,用激光掃描技術,通過對聖母院內外的50位置進行定點來收集數據。基於此以及此前所留存的圖片、影像資料,利用AI、3D打印等技術,復原工作難度將大大降低。

仍以故宮爲例,單霽翔曾經用“AI重啓紫禁城”來表達科技對建築及文物的復原和保護意義。數據統計顯示,故宮內共有1200棟古建築,故宮博物院曾通過數字掃描等手段可以完美的展現建築的整體構造和具體細節。而文物保護及復原方面,故宮則成立了一個“智能醫院”,配備了3D打印、物理冷熱性能等設備,爲文物“做CT”,並與原有修復技術進行疊加,效率瞬時提升。

而在較大工程的建築物復原方面,2015年8月,敘利亞遺蹟貝爾神廟被ISIS炸燬,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毀滅令人悲憤亦痛心不已。爲了讓貝爾神廟的文明繼續流傳下去,多名科研人員利用神廟被毀前的2D照片創建了3D模型並實施打印,最終高度還原了神廟的巨大拱門,還在倫敦和紐約進行了展示。

當然,如果想要深入古老文明,AR/VR等技術還可以營造出一個虛擬世界,從畫面、聲音、互動等方面全方位遊覽古建築,如故宮就曾請中科院爲不同鳥類模擬叫聲,並設計了“點擊即可喂鳥喫食”的情節。

巴黎聖母院火災是一場人類文明的浩劫,浩劫之後,文明仍需流傳,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