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TOP開盤也實現了暴漲。

26日晚,各路老闆包下整個網吧,僱傭臨時工搶TOP;就連路邊的外賣小哥都停下了送餐車,冒着被投訴的風險,打開電腦搶TOP……

大家都說,TOP很火。3月 26日的第一輪搶購價格爲$0.00177,開盤暴漲27.7倍,價格達到0.049美金。

實際上,火的不是TOP,是IEO太火了!事到如今,似乎不管是哪個一線交易所,也不管它要上線哪個項目,只要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基本上都能實現暴漲,難道不是嗎?

TOP暴漲是因爲優質?不,是IEO

筆者找到了Huobi Prime一個工作人員,略微瞭解一下Prime的上幣規則後,拋出一個問題:“TOP爲什麼可以漲到27倍這麼多?”

這位火幣的朋友從TOP Network擁有海量用戶到先進的技術層面,再到項目的真實可靠性通通論述了一遍,來證明該項目是一個優質項目。誠然,TOP Network是一個還不錯的優質項目,這一點我毫不懷疑,但是這只是一個基礎條件。筆者思考了一下,能讓TOP上漲27倍的決定性條件還是現在風靡幣圈的IEO。

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如果現在市場上沒有所謂的IEO,TOP現在在交易所上幣還能上漲27倍嗎?沒人敢保證,恐怕相信其能上漲5倍的人都不多!

時事造就英雄,同樣造就加密貨幣。2017年牛市期間,1CO橫行,反正發幣就能賺,沒人關心項目質量和項目進度,到了2018年,跑路的跑路,歸零的歸零。2018年,交易即挖礦橫掃幣圈,所有交易所都推出平臺幣,其價格隨着交易即挖礦瘋漲,聲勢浩大最後卻悄然落幕。2019年,IEO來了,在還不知道結局如何之前,大家都覺得跟上這個趨勢就對了……

IEO是第二次“交易即挖礦”?

提到交易即挖礦,大家對這件去年幣圈最火爆的事件並不陌生,不妨拿交易即挖礦和IEO做一個對比,我們發現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1、兩個模式都是由交易所發起的,所有的交易所都是主要參與者;

2、兩種模式都在當時掀起了極高的熱度和流量,吸引了大量投資者入場;

3、兩種模式都會讓平臺幣價格暴漲(或者新幣種價格上漲),有很大可能導致幣價虛高的情況(即幣價明顯高於實際價值),先參與者受益,後參與者接盤;

4、引起交易所之間十分激烈的競爭,儘管一線交易所格局並未發生重大變化。

交易即挖礦不過是一次新人交易所的博弈,還未出現結果(真正改變交易所格局),因爲FT的價格虛高等各種原因,最終崩盤。IEO同樣也是交易所間的競爭,等待IEO的會不會是相同的結果呢?

Huobi Prime的朋友贊同了我的觀點,認爲各大交易所新上線的各種上幣手段的確是在相互競爭(當然他同時提醒我Prime並不是IEO,而是火幣的“優選上幣通道”)。

實際上,IEO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交易所之間的競爭。

具體要從去年冬天說起。去年冬天自火幣開通合約交易以後,其平臺人氣不斷上升。非小號數據顯示,火幣全球站全站成交額已經遠超幣安,成爲交易所榜單第一。

而原本的處在第一這個位置上的幣安交易所,既沒有槓桿也沒有合約,在市場逐漸被火幣蠶食的情況下,在熊市之中重新推出了Launch pad,希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開啓“IEO”模式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首發項目BTT,暴漲10倍,成功幫助幣安吸引了大量的人氣和用戶,BNB也一直保持着上漲的勢頭。

然而火幣和Okex迅速出手,相繼開通自家的上幣通道,Huobi Prime的首發項目TOP Network也實現了暴漲……

其實IEO並不是一個新鮮的玩法,幣安在去年就已經開啓了Launch pad,但是並沒有現在火熱。IEO的重新興起或許是因爲久經熊市的市場有這樣的需求,但是其火爆一定是因爲交易所之間的競爭。

IEO的結局是一地雞毛?

IEO火爆過後一定會像交易即挖礦一樣面臨落幕。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優質項目的數量是有限的。當優質項目上得差不多的時候,一線交易所大概率不會爲了“IEO”而上線質量相差很多的項目,因此交易所之間關於“IEO”的競爭是有限度的。一旦項目很難上新,IEO模式自然就會被迫停止。

另一方面,因爲IEO的熱度,導致無論是Launch pad還是Prime上線的項目價格都出現了暴漲,最後甚至價格虛高,後面高位接盤的人會越來越少。如果這些項目的幣價出現崩潰,投資者就會一鬨而散。因此IEO模式是存在這樣的風險的,這也是IEO最有可能的結局。

誠然,IEO如同去年的交易即挖礦一樣,具有不可持續性,等待它的只有落幕。但是卻並非只剩下一地雞毛,IEO過後,最大的受益者是一線交易所。

隨着IEO的火爆,一線交易流量增加、用戶數量增加、平臺幣價格上漲、市場佔有率提升等等利好,同時也將加速二三線交易所的減少和死亡。

Huobi Prime工作人員表示,隨着“IEO”的進行,可能一線交易所會更強,小交易所將逐漸死亡或者被淘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裏,市場上“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規則體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五六財經,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