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股“見底論”升溫 孫明春:熊市可能要持續一到兩年

  隨著各國應對疫情衝擊的措施接連落地,一些發達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出現“回溫”,市場恐慌似乎有所緩解,美股“見底論”也開始湧現。如何評估目前全球金融市場的狀況?“疫情全球化”對資產配置帶來哪些衝擊與挑戰?特殊時期,機構、個人投資者如何調整投資策略?新京報近期採訪經濟學家、金融專家,把脈疫情下的資產配置,分享思考與建議。

  經曆劇烈動盪的美國股市雖然進入相對平靜期,但4月20日美國原油期貨曆史首次跌至負值,美股也受影響集體下跌。美油5月合約收跌171.7%,報-13.1美元/桶,盤中跌幅一度超300%,最低報-40.32美元/桶。

  “今天全球金融市場的狀態,應該講是第一輪衝擊之後的平靜期、緩衝期。因為投資者在經曆前一輪的恐慌之後,現在情緒相對平穩下來。”4月16日,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對於近期美股大幅反彈後出現的“見底論”,孫明春持懷疑態度。

  鑒於疫情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的重創,他表示,經過一段時間反彈以後,美股還會向下走,會出現比上一次的低點更低的一個水平。熊市的時間也不會在短短一個月、兩個月就結束,可能要持續大概一到兩年。

  特殊時期,個人投資者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在孫明春看來,未來經濟環境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在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拿現金是最穩健的一種做法,現金為王。除此以外,比較保險的就是黃金。“總之,中國有句古話叫’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個時候去搶反彈、去抄底,風險都是很大的。靜觀其變是比較好的一個做法。”

  【精彩觀點】

  1、(美股)熊市的時間不會在短短一個月、兩個月就結束,可能要持續大概一到兩年。

  2、近期需要關注兩重危機:部分發展中國家疫情失控和發達國家經濟可能會陷入比較深而相對持久的衰退。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企業破產倒閉,同時導致金融機構受傷的現象,金融系統受到的衝擊會越來越明顯。

  3、在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拿現金是最穩健的一種做法,現金為王。除此以外,比較保險的就是黃金。這個時候去搶反彈、去抄底,風險都是很大的。靜觀其變是比較好的一個做法。

  全球金融市場進入緩衝期,美股還未“見底”

  新京報:您如何評估目前全球金融市場的狀態?

  孫明春:關於全球金融市場,我覺得是剛剛經曆第一輪衝擊。第一輪的衝擊主要是因為疫情在全球擴散,尤其是在歐美這些主要經濟體出現大面積暴發,引起了一定的恐慌。同時,再疊加沙特和俄羅斯的石油價格戰,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拋售,資產價格出現了共振式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實際上導致過去十年,尤其是最近三四年大量擁擠交易的轉向。擁擠交易一旦轉向以後,就發生了踩踏。很多用杠杆的投資機構、投資者,就出現了爆倉的情況。因為爆倉了要進行強行平倉之類的操作,就會出現缺失流動性的危機。

  一個多月前,全球金融市場連續三週劇烈波動。之後,全球的央行、財政部“聯合”出手,包括美國美聯儲推出了無限量寬政策,解除了流動性危機,使得全球金融市場從恐慌逐漸平靜下來,各個市場就相對企穩了。今天全球金融市場的狀態,應該講是第一輪衝擊之後的平靜期、緩衝期。因為投資者在經曆前一輪的恐慌之後,現在情緒相對平穩下來。

  新京報:最近美股“見底論”開始升溫,您是否有類似的預判?

  孫明春:很多投資者在回想,是不是前段時間出現了過度拋售、恐慌式拋售。而且從時間上來講,短短幾週時間里,很多資產價格波動幅度也非常大。也有投資者在考慮,是不是可以抄底了?像美股,過去兩個禮拜漲了20%多,接近30%。我覺得,前段時間因為恐慌拋售出現了超賣,一旦(投資者)情緒穩定下來,出現強勁反彈也在我們的預期,反彈本身不奇怪。但出現這樣一個反彈,是不是“見底”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可持續的牛市?我個人比較懷疑。

  我認為,疫情在全球還沒有結束。我們也很清楚地看到,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創。包括在美國,連續四個禮拜有2200萬新增失業人口,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可以想像,疫情對美國經濟會造成很大的衝擊,對全球經濟也會造成很大的衝擊。對美國上市公司的盈利、金融機構的盈利和健康,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現在大家都是只有一個預期,但這個預期到底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其實我們是不知道的。

  很多投資者覺得,是不是市場太悲觀了?情況沒這麼壞?所以就去抄底了。但是我個人對於未來經濟的發展走勢,以及未來(企業)盈利的發展走勢,還是很不樂觀。這次衝擊來自於一個百年不遇的疫情,現在全球有110多個國家都遭受了衝擊。所以,這個影響會非常大,應該不是過去10年、20年、30年遇到過的情況。現在市場預期的經濟增長和盈利成長,我個人認為過於樂觀。再過三個月、六個月,市場會重新認識到這個衝擊的巨大。

  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反彈以後,我認為美股還是應該會向下走的。我個人認為,應該會出現比上一次的低點更低的一個水平。熊市的時間也不會在短短一個月、兩個月就結束,可能要持續大概一到兩年。

  疫情還沒完全控製住 金融系統受到的衝擊會越來越明顯

  新京報: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疫情統計數據,美國確診病例已超過60萬例。世界最大經濟體是當前疫情風暴的“中心”,歐洲國家的疫情也在持續蔓延。從全球視角來看,接下來還需警惕哪些可能出現的經濟風險?

  孫明春:從疫情本身來講,下一個風險應該是發展中國家的疫情可能也進入失控狀態。發達國家基本上是大量暴發,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我們都已經看到了。下一步,我們也開始看到有些發展中經濟體,包括俄羅斯、土耳其、印度,還有很多相對小一些的發展中經濟體,確診人數在快速上升。估計接下來一兩個月,可能大家還會對疫情在發展中國家的暴發感到擔憂。

  發展中經濟體一般醫療條件比較差,政府財力也比較差。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又不像歐美可以自己印錢,印了錢就能用,要是錢印多了可能貨幣要貶值,甚至引發債務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如果說疫情在比較大的或者比較廣泛的發展中國家出現問題的話,可能帶來的經濟衝擊非常大。同時,發達經濟體疫情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在疫情不能完全解決之前,他們的經濟也還是挑戰重重。所以,接下來除了發展中國家疫情失控是個潛在的風險和危機,發達國家經濟可能會陷入比較深而相對持久的衰退。這個過程中,可能也會出現一些企業破產倒閉、同時導致金融機構受傷的現象。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危機已經發生了,接下來金融系統受到的衝擊會越來越明顯。近期要關注的可能就是這兩個危機。

  全球協力應對有必要,但大部分國家財政已相當吃力

  新京報:正如您關注到的風險,“疫情全球化”也考驗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經濟學界關於全球經濟進入衰退的預判幾成共識,但全球協力應對經濟衰退迫切而艱難。您怎麼看?

  孫明春:關於全球協力應對經濟衰退,首先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疫情,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同時被疫情衝擊,需要各個國家協同來抵禦危機,防禦疫情擴散,防禦經濟衰退轉變成經濟大蕭條。另一方面,雖然這個想法很好,但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世界很多國家的政府和央行其實都沒什麼“彈藥”了。除了中國、德國、新加坡這些經濟體基本面比較好,或者說有比較深厚的“家底”,有潛力、有能力去應對,但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財政已經相當吃力。

  從全世界來講,金融海嘯以後這十多年,大家都用財政刺激、量化寬鬆,實際上各個國家的財政負擔已經很重了,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在大部分國家已經遠遠超過2007年、2008年的水平。如果說在目前的狀況下進一步增加財政支出,不是說不可能,但空間也不是很大。

  財政政策紓困必須要全力以赴,因為要保證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要防止中小企業大面積倒閉,需要財政的支持。但這些都是紓困措施,本身花費就極其昂貴。疫情控製住以後,需要財政再刺激經濟,這個空間就非常小了。即便財政方面要去做的話,實際也需要央行來支持。

  換句話說,財政方面,尤其是發達國家可以無限去做的話,必須要貨幣政策或者是央行在後面印錢來支持。就像美國、歐洲、日本,央行要全力以赴地去購買國債,為政府融資。像英國直接說連國債都不用買了,英國政府向央行直接透支。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在過去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就增加了兩萬億美元。從2008年到2012年,上一次做量寬花了四年時間,才增加了兩萬億美元。可以看得出來,貨幣政策實際上不再講貨幣紀律了,也做到了極致。

  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里,全世界央行都不停地通過量寬來刺激經濟。其實,全球經濟在過去十年基本上是不溫不火的。疫情來之前,全球十大經濟體就有六個在衰退的邊緣。

  個人認為,現在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為紓困政策,是必須要做的,而且能達到紓困目的。但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在疫情結束以後刺激經濟,我相信效率都會非常小。如果用力過大,反而可能導致要麼是資產價格泡沫,要麼就是高通脹。所以,我覺得各個國家的央行、政府有合作協調的願望,但是能力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

  搶反彈、抄底風險很大,靜觀其變是比較好的做法

  新京報:疫情“黑天鵝”的衝擊尚未明朗,利率持續下行,很多個人投資者關心特殊時期的資產配置。您有什麼建議?

  孫明春:在這樣一個大的宏觀環境下,我覺得要思考:未來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大經濟環境?首先,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比較確定的。那全世界來講,接下來要進入衰退,這也是比較確定的。中國實際上在全球是一個相對更好的經濟體,我們的基本面更好,老百姓儲蓄率更高,政府有財政實力。尤其考慮到國有資產這一塊的話,我們相對其他國家來講,財政的空間更大。同時,在貨幣方面,我們的存款準備金利率還相對比較高,不像歐、美、日很多都進入零利率、負利率。我們其實有很多優勢。

  從全球來看,為了應對危機,全世界的政府都在擴張財政,央行也在(推)無限製的量寬。在這種情況下,未來是什麼樣的經濟環境,其實有很大不確定性。經濟增長放緩是比較確定的,但是價格上將來是通縮還是通脹?這是比較難說的。正常應該是通縮的,但現在問題是央行印了這麼多錢以後,同時供應鏈受到了衝擊,也不排除今後某一個時間出現比較大的高通脹。

  有一個比較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投資現在是比較難的。因為經濟不好的話,風險資產如股票確實有一些風險。按說應該買國債,但如果有通脹來的話,對債券是很不利的。

  我個人的觀點是,在這種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拿現金是最穩健的一種做法,現金為王。除此以外,比較保險的就是黃金。如果貨幣超發的話,將來黃金作為一個保值工具,還有它獨特的作用。其他的我現在就不太敢講,因為確實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總之,中國有句古話叫“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個時候去搶反彈、去抄底,風險都是很大的。靜觀其變是比較好的一個做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