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前,我的觀念偏向以下這篇文章:黃縱寧醫師-給一點配方奶無傷大雅

因為從小喝配方奶長大,雖然知道母奶的好處,但我不強求,覺得有就餵,沒有就算了,

自己的姐姐一個是四個多月奶水不足斷奶、另一個是屬於努力追奶第二胎才成功全母奶的例子;

因此,在懷孕期間,我參加媽媽教室,已取得兩罐不同品牌配方奶的試喝罐,

只是沒想到,有沒有母奶真的是體質(個人認為),各位媽媽們真的放輕鬆就好呀⋯⋯

 

我的懷孕過程並不輕鬆,除了妊娠劇吐送急診,最瘦那時體重還倒瘦兩公斤,

一直到最後兩次產檢,被醫師說胎盤鈣化,若再不生可能就要催生了;

(還好寶寶夠貼心,38週最後一次產檢完,當天凌晨就破水,12小時後順利自然產)

也因此,雖然超音波判斷胎兒有2600g,但我兒子實際出生體重才2460g,非常小隻,

婦產科、小兒科醫師都說他活動力很好,不需住保溫箱,但體重過輕仍是令人擔心的問題,

一開始為了要不要給寶寶補「配方奶」,我就得淚眼汪汪的說服我老公,唉~

(因為我婆婆跟小姑都是全母奶,我老公一開始以為「餵母奶」很簡單,之後才知道母奶之路有多辛苦)

先來兩張我兒子出生的照片,整個是瘦寶寶一枚,不長肉令人擔心呀⋯⋯

at_hos   baby1M  

 

我生產的醫院是桃園地區婦產科滿有名、推廣母乳哺育的母嬰親善醫院(現在幾乎都是?),

但並不強制母嬰同室,新手爸媽有選擇權,只不過一旦選擇母嬰同室,寶寶就不能推回嬰兒室,

住院的三天我是喫醫院的一般餐,其間有老公買的兩巏黑麥汁+公婆煮的肉或魚湯,

嬰兒室只要通知餵奶,連半夜都會去,但每次擠奶也只能擠大概5cc左右,(一直誤以為自己沒奶?)

院方雖強調母奶哺育,但擔心寶寶體重過輕又喫不飽,一開始我還是有請護士補配方奶

在醫院的第三天才真正母嬰同室,立刻就遭遇可怕的「漲奶」問題,痛呀!

新手媽媽完全不懂怎麼把奶擠出來,只靠護士說的「冷敷」無效,最後請護士半夜來幫我擠通才舒服些。

(孕前32D,漲奶可到34F~G;老公回憶:「就像哈密瓜漲成西瓜那麼大,然後佈滿青筋,光看就很痛,很可憐」)

 

到了月子中心,還是漲奶,請護士幫我擠,一邊可以60cc,還整個傻傻的開心自己追奶成功?

身邊的親友提醒我,一開始要認真擠奶,於是我每天設鬧鐘4個小時一定起來擠奶,

殊不知,這樣反而讓母奶越來越多、越多越漲越塞,一週後,半夜畏寒燒到40度,

老公送我到馬偕急診,被診斷是「乳腺炎」,醫生護士只叫我要把奶擠出來,但我根本做不到⋯⋯。

(心中的os:我就是擠不出來才會塞,不然怎麼會乳腺炎!第一次有了退奶的念頭,哭~T.T)

在急診室從凌晨兩點待到下午兩點,打了兩支退燒針+三筒點滴,終於退燒,自願出院,

姐姐知道我的狀況,立刻幫我聯絡她擁有「國際泌乳顧問」執照的護士朋友,

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接下來的母乳之路,我總共求助過三個「國際泌乳顧問」⋯⋯。

 

第一個是我最感謝的貴人,也是我姐姐的護士朋友:銀屏(她本身沒有執業,純粹義務幫忙)

也因為她說如果我能分享我的經驗,應該可以幫助更多的媽媽,才讓我有動力寫這篇分享文。

從得知我乳腺炎高燒急診,她就儘快趕到月子中心探望我這個陌生人,

教我用高麗菜冰敷、冷敷減輕腫痛後再正確的擠、甚至提供我可以求助的其它泌乳顧問名單,

因為我的寶寶一開始不願意接受親餵,她還花了兩次長時間幫我調整姿勢,以及幫我想方法,

例如用假乳套(乳頭保護器)協助寶寶正確含乳,並教我如何在親餵時觀察寶寶是否有效吞嚥等⋯⋯;

之後還不時透過LINE關心我餵母乳的情況如何,還一直鼓勵我做得很好,是很棒的媽媽(淚)。

tool1  

 

第二位是當時在泌乳顧問的名單中尋找當天有看診且還可以掛到的醫師,

(網路上搜尋很多媽媽推薦的名醫,幾乎都要提早很久纔有機會看到,有難度)

也是緣份讓我遇到青年診所的「楊靖瑩醫師」,她是提倡「親餵」派的醫生,

當下先提醒我放輕鬆,說我是「奶很多」的媽媽,千萬不要放棄,太可惜了!

除了開藥讓我解決「乳腺炎」的急迫問題,叫我隔天把寶寶帶來,預約哺乳門診,

(哺乳門診是自費$2000,楊醫師花了一整個早上的時間,我個人覺得是值得的)

楊醫師一直提醒我:喜歡大笑的媽媽,奶水才會分泌的多,媽媽要放輕鬆,要以自己舒服的姿勢為優先。

寶寶似乎有什麼不好的經驗,因此抗拒乳房,所以楊醫師建議我用滴管、針筒餵食,再多練親餵,

奶水多的媽媽,就「不要再擠」了,越擠越多越容易塞,「親餵供需平衡」纔是最輕鬆的。

(關於「排空」的迷思,參考文章:張桂玲護理長-帶50包奶回家的故事

tool2  

中間回診幾次,都是以健保一般門診,只是來回奔波的計程車資,花了不少錢,嗚⋯⋯

但也因為在診所無法及時照超音波,第二次乳腺炎的硬塊竟然已經到要化膿的地步,

雖然感謝楊醫師介紹北醫乳房外科的洪進昇醫師,抽膿跟打針感覺差不多,技術高超,

但得知可能抽膿的當下,我的情緒波動很大,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回桃園婆家後,遇到小白點、塞奶問題,非母奶派的乳外醫師竟然告訴我「乳腺炎要停止餵母乳」的錯誤概念,

還好遇到第三位「楊誠嘉醫師」,桃園地區大家都是推薦他這位「母奶醫生」了,

(深刻的體認:若你是打算餵母乳的媽媽,真的要找支持母乳派的醫生,纔可能堅持下去!

也因此,我除了打母乳諮詢專線、問銀屏的意見,就是尋找可信賴的泌乳顧問了,

(母乳諮詢專線一覽表:http://www.happy543.com.tw/breastmilk/share4.html

但是他的診要提早半個多月前纔有可能預約到,另外還有母乳門診時間提供諮詢,

這位楊醫師雖然是男性,但對於處理母乳哺育問題非常有經驗,親切又幽默,根據他的說法:

「產後一週是關鍵,會決定你是300cc的卡踏車,還是3000cc的大轎車⋯⋯XD」

「要避免塞奶是要"流動",就像母奶放一段時間會沈澱、凝固一樣,

   不管妳是3、4個小時擠/餵都一樣,時間不宜拖太長,要保持母奶的"流動"。」

餵母乳的過程會有很多疼痛,主要觀察重點是那個痛是媽媽可以忍受的,就繼續餵。

 

目前寶寶四個多月,成長曲線:身高85%、體重15%,繼續努力長大中,

媽媽我已達到全親餵的供需平衡狀態,很感謝這一路以來幫助我的貴人們,

也希望各位媽媽們不管有奶沒奶都要放輕鬆,別忘了「愛小孩的都是好媽媽」,共勉之!baby4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