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姓-歷史名人-⑴

標籤: 姓氏略考-梅姓 分類: 第02冊_0101~0200 2010-09-02 16:50

九.歷史名人:

  梅 成:(公元?~209年待考),揚州廬江人(今安徽廬江)。著名東漢末期農民起義領袖。

  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梅成、雷緒、陳蘭等人聚眾數萬在江、淮間以氐族六縣叛曹。時曹操分兵派遣大將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以大將張遼督張郃、牛蓋等討沉蘭。

  當時,梅成舉眾三千餘人偽降於禁,於是于禁上當撤軍。之後梅成帶其部眾與陳蘭的義軍合併,帶領反曹義軍轉入灊山(今安徽廬江)繼續抗曹。

  灊山之南是孫權的勢力範圍,山北是曹操的勢力範圍,梅成、陳蘭等人駐紮在二者中間的天柱山,高峻二十餘裏,道險狹,步徑裁通壁其上,依險紮寨。

  不久,張遼率曹軍進至山北安營,他本人就是雁門關馬邑人,擅長山地作戰,遂一舉攻克梅成、陳蘭的義軍大寨,斬殺了梅成、陳蘭,盡虜其眾,殘酷鎮壓了這支反曹義軍。

  梅行思:(生卒年待考),一名梅再思;江夏人(今湖北孝感雲夢,非武昌人)。著名五代時南唐官吏、畫家。

  曾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牛馬。

  工畫鬥雞,名聞天下,世號梅家雞,寫鬥雞最精。最著者是陳康肅家《籠雞》一軸,號為神絕,兼工人物。有《十才子》、《河嶽精靈集》、《舉人過關》、《謝女詠梅》、《寇豹騎牛》等圖傳於世。

  梅 詢:(生卒年待考),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北宋官吏。

  少好學有詞辯,進士及第,官至許州知州。

  梅詢擔任翰林學上。一天,詔書很多,他構思很苦,便走出書房,在庭院散心,忽然看見一個老衛兵,睡在太陽底下,四肢舒展很是舒服。梅詢羨慕他說:「多暢快啊!」又問他:「你識字嗎?」回答道:「不識字。」梅詢長嘆一聲,說:「更快活了!」

  梅堯臣:(公元1002~1060年),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北宋文學家。

  梅堯臣仕途上不甚得意。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他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或「蘇梅」。

  當初,其父梅讓務農,叔梅詢進士及第,歷官至翰林侍讀學士,頗有文名。梅堯臣十二歲隨梅詢學習,少時應進士不第,二十六歲以梅詢的「門蔭」,歷作者州、縣官屬,補太廟齋郎,不久任桐城縣主簿,調任河南縣主簿。

  宋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任河陽縣主簿。河陽離西京洛陽很近,當時西昆詩派的首要人物錢惟演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歐陽修任西京留守推官,還有尹洙等人也官西京。梅堯臣常與這些名人往還,很受推重,並與歐陽修成為莫逆之交。

  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梅堯臣在建德縣任上,寄詩范仲淹支持改革弊政的主張。

  宋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知襄城縣,其後歷有遷轉。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中年始賜進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歐陽修推舉他為參詳官,授國子監直講,希望通過考試打擊當時的浮艷晦澀的文風。梅堯臣在閱卷中激賞蘇軾的文章,向歐陽修推薦,取錄為第二名。

  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官至都官員外郎,不久病逝。

  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作,曾受到西昆詩派的影響,後來由於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逐漸變化,並提出了同西昆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論詩注重政治內容,對宋初以來的靡麗文風表示不滿,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在寫作技巧上重視細緻常任誶為:「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所作頗致力於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力求平談,蓋欲以矯靡麗之習,但有時不免流於板滯,這些弊病都可以認為是端正華而不實的詩風所付出的代價,對宋詩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現實內容,題材廣泛。

  他了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一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家四時》、《傷桑》、《觀理稼》、《新蠶》等。以後又寫了《田家語》,描寫沉重的賦稅、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一個貧家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他的一部分詩作抒寫對車事的關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等。另一些篇章如《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了他對於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了不少山水、風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鬥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寓了深刻的哲理。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甚受陸遊、劉克莊的推崇,稱他為宋詩的「開山祖師」,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於諸大家未起之先」,這些評論都很有見地。

  著有《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今人朱東潤有《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梅鼎祚:(公元1549~1614年),字禹金,號勝樂道人;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明朝文學家、曲作家、詩人。

  以古學自任,詩文博雅,王世貞稱其詩文為當時之冠。拒絕仕途,著述頗豐。著有《才鬼記》、《青泥蓮花記》、《歷代文紀》、《古樂苑》、《宛雅》等。

  梅鼎祚的父親梅守德,是明嘉靖年間進士,歷任浙江台州推官、戶部主事、山東學政、雲南參政,為人耿介清廉。

  當時奸相嚴嵩「威虐朝士,人莫敢忤」,但梅守德卻敢於仗義執言,數上其書,痛斥嚴黨。這給孩提時代的梅鼎祚以重要影響。梅鼎祚本來可以通過一條坦蕩的仕途而平步青雲,但這位生下來就很瘦弱的少公子,卻與文學、戲劇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長達五十餘年的文學生涯中,不論在詩賦詞章、雜劇傳奇、或經史集註方面,都有宏篇鉅製,為後世留下了豐碩而珍貴的歷史遺產。

  梅鼎祚小時候就博學篤志,才氣過人。由於他生下不久,兩個哥哥相繼夭亡,加之他的身體先天性不足——僅七個月便降臨人世。因此,父母更加疼愛他。見他讀書如此勤苦,怕影響身體,就「焚其筆硯」。但鼎祚把書偷偷地藏在賬子中,不時地翻閱默誦,大有韋編三絕的精神。十六歲時,他的詩文便名噪江南。當時的寧國知府羅汝芳非常賞識和喜愛他。這位郡守大人,不公吏治精明,深得民心,也是一個博古通今的學者,還是大戲劇家湯顯祖的老師。

  青年時代,梅鼎祚注重交遊。所結識的朋友,多半是文壇上的重要人物,如沈君典、汪道昆、王世貞、湯顯祖等。王世貞是古文復興運動「後七子」中的執牛耳者。他的《鳴鳳記》以少有的膽識,描寫嚴嵩集團的專權與腐敗,氫震動朝野的一場政治大角逐,化為有血有肉的舞臺形象,這在戲劇史上是開風氣之先的。以《牡丹亭》名垂後世、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自1576年在宣城開元寺認識梅鼎祚以後,他們便契若金蘭,成了莫逆之交。湯顯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曾掛官歸隱,埋頭著述。這和梅鼎祚的志向恰恰相投。梅氏的代表劇作《玉盒記》一經問世,湯顯祖隨即寫了《玉盒記題詞》為之張揚。晚年在《寄梅禹金》中,還一往情深地寫道:「每念少壯交情,常在吾兄。」

  梅鼎祚的一生是在讀書、藏書、著書之中度過的。他早年既以「古學自任,飲食寢處不廢書。」大學士申時行,推舉他做官,他婉言謝絕。遊金陵時尚未在官場失意的湯顯祖,也勸其入仕,但他力辭不赴。回到宣城,在城內建一書齋,起名「天逸閣」,專事讀書與寫作。他常說:「吾於書若魚之於水,一刻失之,即無以為生。」即使在同朋友們聯袂出遊之日,也不忘搜羅書冊典籍。

  被稱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在其《列朝詩傳》上記載了這樣一件逸事:「禹金好聚書,嘗與焦弱候、馮開之暨虞山趙玄度訂約,搜訪期三年,一會於金陵,各出其所得異書,互相謄寫。」此事雖未實現,但一時卻傳為美談。《梅氏詩略》中記有:「禹金著作充棟,四方請學者履盈戶外。」在《明語林》上,更記載著這樣感人的事例:「梅禹金篤志篡輯,嘗納妾鄒氏,一月不出,人怪其暱,問之,則已輯《青泥蓮花記》。」新婚佳期,潛心於著述,以至達到足不出戶、陶然忘我的程度,此仰屋精神也。

  梅鼎祚終年六十六歲,在生命行將終結的彌留之際,還不斷地用手比劃著作詩,真可謂為詩為文,死而後已了。

  梅執禮:(公元1079~1127年),字和勝;金華府浦江縣通化黃茅山下人(今蘭溪市梅江鎮梅街頭村)。著名宋朝大臣。

  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中進士。當時有人於宰相面前介紹他的才能,並勸他親往謁見,以謀進取。梅執禮回答說:「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堅不聽從。

  歷任鴻臚丞、比部員外郎(審計司長),擢中書舍人、給事中,遷禮部侍郎。因譏諷宰相王黻奢侈宴樂,被外放知蘄州(今湖北蘄春),又被撤職。欽宗接帝位後,徙知鎮江府,後召還回京為翰林學士。未至京,於途中升吏部尚書,不久改戶部尚書,統理國家錢糧。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第二次大規模入侵中原並包圍了京城開封。當時,朝中主戰派官員已被排斥乾淨,無兵可守。不久京城陷落。宋欽宗驚恐萬分,掩面痛哭,聽說金人願意議和,宋欽宗就率宰相等人前往金營,稱臣待罪。金人傳下話來:索要良馬一萬匹,黃金一千萬錠,白銀兩千萬錠,帛一千萬匹,還要割地,方能議和。於是宋欽宗要臣下大力搜刮。

  次年農曆1月,宋欽宗第二次到金營議和,終被當人質扣留。農曆2月,金人又把太上皇宋徽宗擄去同為人質。至農曆3月底,金兵顛覆了北宋王朝,擄掠大量金銀財帛後撤走。奸黨範瓊逼宋徽欽二帝及親王、附馬、后妃、宮女共三千六百餘人作為俘虜隨軍押解,囚禁他鄉。史稱「靖康之難」。

  就在金人犯境、朝堂一片主和聲中,梅執禮就毅然向宋欽宗提出:御駕親徵。時宰相阻其議,未果。

  京師失守。二帝被押於金營之初,梅執禮又和諸將商議,計奪萬勝門,夜搗金營,迎回二帝。此議得到大將軍吳革支持。後數日,梅執禮又和皇室之子趙昉祕密活動,組織民眾十萬。然而奸賊範瓊以內都巡檢職誣陷大將軍吳革拒向民間查繳金銀,把他處死,事又未成。

  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農曆2月25日,金兵派人通知由提舉(特派官員)戶部尚書梅執禮並戶部、刑部等八位官員赴金營談判交納金銀財寶一事。當時國庫空虛,民窮財盡,更況巨額的要價比以前又增加一倍。梅執禮一行八人不忍京師百姓塗炭,力陳民力睏乏。而宦官密告金人,所取未及百分之一。金人大怒,杖責談判官員。梅執禮嚴厲斥責:「兩國相爭,不辱來使……天子蒙塵,臣民皆願致死,雖肝腦不計,於金繒何有哉?」金人更加暴怒。而梅執禮還是堅決拒絕金人的貪得無厭。金人無奈,竟殘忍地用槌子把他當場活活打死。戶部尚書梅執禮壯烈殉節,氣貫長虹,感天動地,時年四十九歲。

  宋高宗即位,詔贈梅執禮為通奉大夫,資政殿學士,謚節愍。

  由梅街頭繁衍到諸葛鎮萬田村的梅執禮後裔建有梅祠。祠聯道:提舉殉國銘祖訓,萬勝不克慰蒼天。

  梅 月:(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文士。

  明嘉靖年間入川南道憲副。生平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梅月雙清之謠。

  梅文鼎:(公元1633~1721年),字定九,又字勿庵;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清朝天文學家、數學家。

  梅文鼎年二十七歲時,與弟文鼐共習臺官交食法,著《天學駢枝》六卷。值天學書之難讀者,必求其說,至廢寢食。疇人弟子,皆折節造訪,人有問者亦詳告之無隱。所著天算之書八十餘種。

  起初,梅文鼎常讀《元史授時法經》,嘆其法之善,作《元史天經補註》二卷,又以授時實集古演算法之大成。然創法五端外,大率多固古術。因參校古術七十餘家,著《古今天法通考》七十餘卷。授時以古術考古今冬至,取魯獻公冬至證統天術之流,然依其本法步算與授時所得正同,作《春秋以來冬至考》一卷。《元史》西征庚午元術:「西征」者,謂太祖庚辰也;「庚午元」者,上元起算之端也。志訛太祖庚辰為「太宗」,不知太宗無庚辰也。又訛上元為庚子,則於積年不合也。考而正之,作《庚午元法考》一卷。授時非諸古術所能比,郭守敬所著《法草》,乃法經立法之根。括其義之精微者,作《郭太史法草補註》二卷。《立成》傳寫訛舛,不得其說,不敢妄用,作《大統立成法》二卷。授時法於日纏盈縮,月離遲疾,並以垛積招差立算,而九章諸書無此術,從未有能言其故者,作《平定三差詳說》一卷——此發明古法者也。

  梅文鼎又以唐朝之九執演算法,實為西法之權輿,其後有婆羅十一曜經及都聿利斯經,曾九執之屬。在元則有札馬魯丁西域萬年法,在明則有馬沙亦黑馬哈麻之回回法,西域天文書,天順時貝琳所刻《天文實用》,即本此書。作《回回法補註》三卷,《天文書補註》兩卷,《三十雜星考》一卷。表景生於日軌之高下,日軌又因於裏差而變移,作《四省表景立成》一卷。《周髀》所言裏差法,即西人之說所自出,作《周髀算經補註》一卷。渾蓋之器,最便行測,作《渾蓋通憲圖說訂補》一卷。西國日月以太陽行黃道三十度為一日,作《西國日月考》一卷。西術有細草,猶授時之有通軌也,以天指大意隱括注之,作《七政細草補註》三卷。新法有《交食蒙求》、《七政蒙引》二書並逸,作《交食蒙求訂補》二卷,附說二卷。監正楊光先《不得巳日食圖》,以金環與食甚時分為二圖,而各具時刻,其誤非小,作《交食作圖法訂誤》一卷。新法以黃道求赤道,交食細草用儀象志表,不如弧三角之親切,作《求赤道宿度法》一卷。謂中西兩家之法,求交食起複方位,皆以東西南北為言;然東西南北惟日月行午規而又近天頂,則四方各正其位矣。自非然者,則黃道有斜正之殊,而自虧至夏,經歷時刻,展轉遷移,弧度之勢頃刻易向。且北極有高下而隨處所見不同,勢難施諸測驗。今別立新法不分東西南北之號,惟人所見日月圓體,分為八向,以正對天頂處,命之曰上,對地平處,命之曰下;上下聯為直線,作十字橫線,命之曰左,曰有;此四正向也。曰上左、上右,曰下左、下右,則四隅向也。乃以定其受食之所在,則舉目可見。作《交食管見》一卷。太陽之有日差,猶月離交食之有加減,時因表說有誤,作《日差原理》一卷。火星至為難算,至地谷而始密;解其立法之根,作《火緯本法圖說》一卷。訂火緯表記,因及七政,作《七政前均簡潔》一卷。金水歲輪繞日,其度右移;上三星軌跡,其度左轉;若歲輪則仍右移。作《上三星軌跡繞日圓象》一卷。《天問略》取黃緯不真,而列表從之誤。作《黃赤距緯圖辨》一卷。西人謂日月高度等,其表影有長短,以證日遠月近,其說非是。作《太陰表影辨》一卷。新法《帝星句陳經緯》刊本互異,作《帝星句陳經緯考異》一卷。測帝星句陳二星為定夜時之簡法,作《星晷真度》一卷。——以上皆以發明新法算書,或正其誤,或補其缺也。

  清康熙年間,清廷開局修《明史》,《天文志》為吳任臣所修,徐善。劉獻廷、楊文言各有增定,最後以屬黃宗羲,黃又以屬先生。先生擇其訛舛五十餘處,以天草通軌正之,成《明史志擬稿》三卷。雖為大統而作,實以闡明授時之奧,補《元史》之闕略。其總目凡三:曰發源,曰立成,曰推步。又作《天志贅言》一卷,大意言明用大統,實即授時,宜詳《元史》所闕以補未備。又回回法承用三百年,法宜備書明鄭世子之《天學》,袁黃之《天法新書》,唐順之、周述學之《會通回法》。以庚午元法例例之,皆得附錄。其西法方今見行,然徐、李測驗改憲之功不可滅也,亦宜備載緣起。

  清康熙二十八年,梅文鼎至京師,大學士李光地請其作簡要之書,俾人人得其門戶,因作《天學疑問》三卷。清康熙四十二年,李光地扈駕南巡,駐蹕德州,有旨取文鼎書,以《天學疑問》進,獎諭有加。清康熙四十四年又南巡,召對御舟中,賜御書扇幅及珍饌,並賜「績學參微」四大字。清康熙五十一年,命其孫瑴成內廷學習;清康熙五十二年,賜舉人;清康熙五十三年,賜進士。梅文鼎所著之書,魏荔彤兼濟堂纂刻者凡二十九種。瑴成別為編次,更名《梅氏叢書輯要》,總二十五種,六十二卷。木刻本,今失傳。

  清康熙六十年逝世,終年八十九歲。其兩位弟弟和兒子也長於天文數學。

  

  梅文鼐:(生卒年待考),字和仲,梅文鼎仲弟;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清朝天文學家、數學家。

  初學歷時未有五星通軌,無從入算,與勿庵取《元史歷經》以三差法布為五星盈縮立成,然後算之,共成《步五星式》六卷。早卒。

  梅文藻:(生卒年待考),字爾素。梅文鼎季弟;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清朝天文學家、數學家。

  著有《中西經星異同考》一卷。以三垣二十八宿星名依《步天歌》次第臚列其目,而以中西有無多寡分注其下,載古歌西歌於後。古歌即《步天歌》,西歌即利瑪竇所撰《經天該》也。其南極諸星,則據湯若望算書及南懷仁《儀象志》,為考證補歌附之於末。至其累年算稿,勿庵為錄存,名曰《授時步交食式》一卷。又有《幾何類求》若干卷。

  梅以燕:(生卒年待考),字正謀。梅文鼎之子;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清朝天文學家。

  清康熙癸酉舉人。於算學頗有悟入。有法與加減同理,而取徑特殊,能於恆星曆指中摘出致問,勿庵所謂「能助餘之思也。」

  惜亦早卒,未充其學。

  梅朗中:(生卒年待考),字朗三,梅文鼎堂兄;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清朝詩書畫家。

  善書畫、兼善詩文,世稱三絕。有《書帶園集》。

  梅曾亮:(公元1786~1856年),字伯言;上元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大臣、古文學家。

  梅曾亮是清道光年間進士,官戶部郎中。後乞歸,主講揚州書院。

  早年喜作駢儷文,後師事姚鼐,致力於古文,是"姚門四弟子"之一。散文平易清新,富有情韻。張裕釗評其文雲:「梅氏勝處最在能窮盡筆勢之妙。:

  著有《柏梘山房文集》。

  梅 清:(公元1624~1697年),字淵公,號瞿山、瞿硎、梅貓,敬亭山農等;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清朝畫家、詩人。

  善詩,工書法,而以繪事著稱。著有《天延閣集》、《瞿山詩略》。他的畫師元四家及沈周,尤其重視師法自然。他的山水、梅花均極佳,而特別以畫黃山著稱,有《黃山紀遊》冊。王士禎稱梅清「以詩名江左,畫入妙品,松入神品」,並讚譽他「畫樣今無敵,詩名舊絕倫」。據記載,他為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舉人,但後來屢試不中,《天延閣刪後詩序》記載,他此時「方以優制簡出,所稍足慰者,望衡則有愚山先生。方外更有半山、石濤諸公,析義探微,往來共茲晨夕。」此後遂決意仕途,優遊山水,吟詠之餘,寄情于丹青。

  清朝初期,有一批畫家專以黃山為題材創作山水畫,其中以石濤、梅清、漸江(弘仁)最著名,加上其它一些以黃山為題材的畫家如程鳴、釋弘智、僧雪莊、釋半山、法若真等,在畫史上被稱為「黃山畫派」。梅清與石濤(公元1641~1707年)友善,梅清比石濤年長十數歲,他們經常互相切磋畫藝,兩人相互影響。石濤早期的畫受梅清的影響較大,而在畫黃山上,梅清也受到石濤的一些影響。

  一般認為,梅清對石濤的影響更大,特別是在山水寫生上,石濤的「搜盡奇峯打草稿」不僅是石濤的寫生名言,也是黃山派畫家寫生實踐的寫照。他們突破了古人的樊籠,直接從大自然的造化中汲取靈感,取得了另人矚目的成績。在石濤、梅清、漸江這三位最著名黃山畫家中,「石濤得黃山之靈,梅瞿山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

  梅清的畫,氣勢磅礴,意境清奇,過去就有很高的評價。《清史稿》卷四八四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稱:「梅清,字瞿山,宣城人,宋梅堯臣後也。清英偉豁達,自力於學,以淹雅稱。順治十一年舉人,試禮部不第。朝士爭與之交,王士禎、徐元文尤傾倒焉。詩凡數變,自訂天延閣前後集。

  年七十餘歲時,複合編瞿山詩略。書法仿顏真卿、楊凝式。畫尤盤薄多奇氣。嘗作黃山圖,極煙雲變幻之勝,為當時所重。王士禎說他「以詩名江左,畫入妙品,松入神品」,並且認為他畫的松「天下第一」。近人對梅清更加推崇,甚至稱他為「為明清兩代山水畫寫生之領袖」

  梅清此圖採用寫實兼寫意的方法,描畫出九龍潭的山派巨石,層層迭迭、自近及遠、自下而上,漸漸消失在於山嵐霧靄之中;而一條溪瀑從山上的煙靄中奔出,在離立的巨石間≧折翻轉,滾滾瀉下,跳珠飛濺,白霧靄空。使人觀圖,如置身於山間,耳似可以聽到瀑泉的吼聲;衣上似感到水霧的浸潤。石隙間樹木蕃滋,稦柔葉潤,妖嬈多姿。畫面由白色溪瀑斜界為不對等的左右兩部分,構圖簡練;山石以細線勾勒,略用披麻皴皴染,樹葉用介點和夾葉點,密而不繁,一著白衣的隱士悠閑地坐在畫面左前巨石上。

  全圖動中有靜,靜中寓動。畫面設色淡雅,清麗明快,尤其是飛瀑如練,水氣轠然。在左上角白霧空朦處,作者以遒麗的行書題書畫意:「太古蟄龍醒,蠶叢霹靂開。五溪雲不去,在峽雪飛來。」將九龍溪瀑比喻為太古沉睡的蟄龍醒來,劈開巨石,使人如見五溪雲山、三峽雪浪。觀此圖,真使人百憂盡消,神清氣爽,直欲裹囊作黃山之遊矣。

  梅 庚:(公元1640~1722年),字耦長、耦耕,一字笙餘,又字子長,梅清從孫,號雪坪,晚號聽山翁;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清朝畫家、詩人。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舉人,官泰順知縣。詩文造詣頗深,亦善書,篆、隸古樸高雅。擅畫山水、花卉,兼工白描人物,筆墨脫去凡俗,清新飄逸。自持甚高,非知己者不能得其片紙。山水濃墨淡渲頗有梅清風範,不喜點苔亦得妙趣。與梅清、石濤、戴本孝等均為黃山畫派名家。

  傳世作品有清康熙二十三年作《山水》冊,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作《敬亭棹歌圖》軸藏安徽省博物館;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作《山水圖》軸藏故宮博物院;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作《秋林書屋圖》軸,時年七十六歲,藏於上海博物館。

  還著有《聽山詩鈔》《漫與集》《雪坪詩鈔》《知我錄》等。

  梅 成:(生卒年待考),梅文鼎孫;宣州宣城人(今安徽宣州)。著名清朝大臣、天文數學家。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

  參與修訂了《數理精蘊》、《曆象考成》等。另著有《赤水遺珍》等。

  梅貽奇:(公元1889~1962年),天津人。著名現代學者、教育家。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起,任清華大學校長,1949年赴美國。

  清華大學源於「清華學堂」。腐敗的滿清政府在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美國將所得賠款在名義上為清政府建學堂,以為美國政府培養洋奴。於是,清政府將北京西郊圓明園的附屬園「清華園」作為校舍所在地,清華大學的名稱由此而來,美國歷屆總統訪華,均要去清華大學視察其洋奴培養狀況。

  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冬,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今北京)西郊,國民黨政府派專機將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奇接到南京。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梅貽奇逃離中國大陸,先到歐洲,後到美國紐約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商談清華基金的保管及運作事宜。

  自1951年起,梅貽奇開始以「清華基金」的利息資助在美國的清華大學學子的研究,並把學術週刊及儀器贈送給臺灣專科以上的學校。

  至1955年,臺灣當局與美國正式簽署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決定設立原子科學機構,於是,蔣中正電召梅貽奇返臺。同年12月,臺灣省「行政院」重新組建了清華大學研究院委員會,同時決定,建立臺灣清華大學,校址設在新竹赤土崎,復校工作正式開始。

  臺灣清華大學的總面積約一千三百畝。1956年9月,梅貽奇在臺灣新竹創辦了臺灣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所,招收二十一名研究生,先借臺灣大學上課,學製為兩年,畢業授予理學碩士學位。臺灣清華大學的開辦費和建築費由臺灣當局核發,圖書、儀器等費用由清華基金支付。

  1957年,首批校舍完工,「新竹清華大學」正式開始在新竹上課。

  梅蘭芳:(生卒年待考),江蘇泰州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首、名聞世界之京劇藝人。

  出身京劇世家,十一歲登臺,工青衣,兼演刀馬旦,開創了梅派藝術。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 四大名旦。

  1930年1月18日,他率梅劇團乘坐英國「加拿大皇后」號輪船離滬赴美演出。這次赴美意義非同尋常,不僅將中國戲劇引入世界戲劇之林,也使他個人獲得殊榮,從而躋身於世界文化名人之列。經過漫長的海上、陸地旅途,最終到達紐約。梅對在美演出京劇是否成功,不敢盲目樂觀。因為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他們只是從「手工操作的洗衣作坊和經營『雜碎』的小餐館」裏瞭解中國,而從來不知道中國還有淵源的歷史和文化,對於從沒有接觸過的中國戲劇,他們不可能僅通過從中國歸來的美國人的口頭表述或簡單的文字圖片就能「想像出它特有的表演方法和演出形式。」

  

梅蘭芳

梅蘭芳劇照

  2月17日,首場公演在紐約四十九街戲院舉行。當晚壓軸戲是《刺虎》,這一齣戲非同凡響,因為臺上的貞娥是個東方新娘,她衣飾之華麗,身段之美好,迷倒了美國觀眾,引來滿堂喝彩。曲終落幕,燈光大亮,卻沒有一人離開座位,相反他們賴著不走,沒命地鼓掌,人聲嘈雜,戲院內簡直變成了棒球場,梅蘭芳謝幕竟達十五次之多,這在國內也是罕見的。起初他穿著貞娥的劇裝,跑向前臺,低身道個「萬福」,卸裝後,觀眾仍掌聲不斷,他只得穿著長袍馬褂再次出來謝幕。當不知情的觀眾發現臺上柔聲細語、婀娜多姿的美女果真就是由男人裝扮時,更加瘋狂,蜂擁上臺,向他獻花,僅花籃就有五十多個,花束梅蘭芳抱了二十多個,還是不斷地有人往他懷裡送。拘於禮節,他又不得不接,結果是拿了這個,掉了那個,引得臺下樂得不得了,演出盛況空前。

  梅蘭芳在美國曆時半年、演出七十多場,其足跡遍佈西雅圖、紐約、華盛頓、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檀香山等地,與美國各地文化藝術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不論走到哪裡,都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他不僅將京劇藝術引向世界,更使美國人認識了古老的中國。其間梅蘭芳榮幸獲得洛杉磯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兩所學校的文學博士學位,這在梨園界當真是前無古人。

  解放後,梅蘭芳出任北京京劇院院長,年逾六十歲尚能粉墨登場,亦工書法,善畫花卉,出筆秀逸。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

  1961年,梅蘭芳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六十七歲。著有《梅蘭芳文集》。

  梅嚮明:(公元1928~今),湖北黃梅人。著名現代教育家

  1950年2月參加工作,1951年12月加入民進,195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

  曾任北京師範學院數學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北京師範學院副院長,民進北京市委主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北京師範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是第六屆、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