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發芽需要什麼條件

——種子發芽實驗(一)教學反思

一、其他說明:

當科學教師許多時候意味著奉獻,還有就是要善於收藏各種材料。我在縉雲實驗小學上五年級科學時買了一斤綠豆,當然是自己掏腰包,當時用了部分,去年在大洋路學校上科學又用了部分,今年再上五年級還有不少,正好可以利用。(在備課中我發現學生的材料袋中已經有綠豆種子,因此我準備把手頭的綠豆作為額外獎賞。)

二、情景再現:

我拿了一顆綠豆在手上,問學生,「這是一顆綠豆,嚴格來說是一顆綠豆種子,如果要讓它發芽,大家認為,需要什麼條件?」

即時說明:網友李愉均在這一課導入中專門準備了「一盆綠豆發芽的豆苗」,然後再轉到「同學準備的綠豆種子成為老師手中的綠豆苗,需要哪些條件呢」,我覺得多此一舉。因為課一開始本就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教師根本就沒有必要特意去激發興趣,而且準備那盆綠豆苗在本課意義不大。當然,我最早是準備讓學生猜老師手上的是什麼,再引出綠豆,後來想想這樣的猜測也沒有什麼意義,還不如直切主題。

學生紛紛回答,我隨機板書,主要有陽光、土壤、水分、溫度等。

即時說明:學生的回答其實有個小小的誤區,他們把種子發芽和植物成長給混淆了,不過這正好是我們後面教學的契機,教師在這裡沒必要給予否定或引導。

該設計實驗方案了。我這樣過渡:「剛才大家說的這些因素,有的確實是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而有的不是必需條件……」學生一聽,馬上對前面的觀點進行修正,說***不是必需的。這時,我使用了常用的伎倆,把問題拋給學生:「現在你們說的還是你們的猜測,能不能用實驗來證明呢?」

學生當然說能,我說那你準備怎麼辦,有學生說拿顆種子種下去,給它澆水,看它會不會發芽。我打斷他的話,那你怎麼知道水在其中起著作用呢——老師建議,我們應該做對比實驗,比如剛才這位同學想研究水,那我們就準備兩個杯子,然後一個杯子放入水,另外一個杯子不放水,再把綠豆放進去。然後把兩個杯子都放在房間里——對了,這時候我可不可以把其中的一個杯子放在外面?學生馬上說不可以。我接著說,對,這就是對比實驗的最重要一點,我們只能讓一個條件發生改變,其他的條件必須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清楚的觀察到我們所研究的內容是不是起作用。

趁這個時機,我板書了對比實驗,並介紹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確定方法。

即時說明: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我覺得自己這一部分的引導思路顯得有些混亂,而且許多都是教師表達出來的,沒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其實這裡可以多給學生點時間,讓他們討論之後再反饋,然後教師補充完善,這樣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然後,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內容,每個學生限制一個,並進行了簡單的統計反饋,發現研究水的學生是最多的,而研究陽光和溫度的學生比較少。於是,我和學生先從水這個條件入手,討論完成具體的實驗計劃。並對選擇另外幾個內容的學生給予表揚,告訴他們選擇的是難度係數更大的實驗。然後和學生一起討論了這幾個條件的實驗注意事項。特別是陽光組和溫度組怎樣控制好變數。

即時說明:陽光組和溫度組的實驗不好做,因為在改變陽光的同時往往也改變了溫度,我想到的方法有二:1、把陽光改為光,於是實驗內容就調整為種子發芽喜歡光亮還是陰暗,這樣的話實驗組可以放在桌子上,而對照組放在抽屜里;2、都放在房間里,然後在一個杯子外套上黑色的紙,另外一個杯子不套。至於溫度,當時我在群中和朋友說的方法是,準備把兩個組的種子外面的杯子分別浸入冷水和熱水中,當然種子不讓它直接接觸,不過現在想想這個實驗學生操作還是比較麻煩,不一定會落實。至於一般人想到的一個放到冰箱一個放在房間的方法因為前面有學生說當適宜的溫度所以就不需討論了。

之後讓學生完成了作業本的實驗設計,並強調今天家庭作業的實驗要按照這個方案做。在這個時候順便說了書本上為什麼要在實驗組和對照組要放入3顆,還有下面為什麼要墊紙巾。最後把自己的綠豆獎勵給今天表現好的同學,還有願意做兩個因素研究的同學。

即時說明:這個活動我是讓學生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研究的,只是有些地方我不能不強調水的必要性,因為我擔心萬一學生都不澆水那這個實驗就不知道做到什麼時候了。又必須強調水不能過多,否則種子會和我們人一樣被淹死的。

三、得失自評:

怎樣讓學生實際對比實驗,特別是控制變數,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以前我在上這一課是以「公平」兩個字作為線索,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最後再確定和完善實驗方案。今天這次課感覺老師干預過多,一直都在引導和強調,反而沒有讓學生很好的參與進來。

種子發芽實驗實施我是作為家庭作業,但因為當時已經沒有時間,相關反饋要求和激勵措施說明都沒有在課堂上說明,學生只憑藉自己的興趣來決定做實驗,很容易讓這個活動效果打折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