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PR(公關)應該站在CEO的角度思考與執行;理想遠大的CEO一定會充分理解PR的價值並付諸支持與行動。

這篇演講稿是餓了么公關副總裁郭光東在11月7日高榕資本的活動上,以《我的公關哲學:、得體;順勢而為》為題面向被投企業創始人與PR負責人的內部分享。

對CEO而言,PR對公司最大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說好的PR負責人所帶領的是「戰略導彈部隊」?優秀PR對事的「得體」反應和「順勢而為」的公關戰略是什麼意思?PR應該如何做到「得體」?如何審時度勢建立「順勢而為」的PR策略?如何與CEO默契配合,在各部門間樹立威信、有效協調?

郭光東搭建了餓了么的公關體系。任職以來,為提升餓了么品牌形象、妥善應對危機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前,郭光東曾在鼎盛期的《南方周末》工作十年,任職編委、新聞部總監、評論部總監;後參與創立北京博雅天下傳播機構,擔綱《人物》雜誌、《博客天下》、《財經天下周刊》出版人。

我們覺得郭光東把PR這件事講得足夠提綱契領、深入淺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懂PR就做不好公司

——CEO要學習如何部署戰略部隊

大家平常基本看不到公關的人在做什麼,我們更像個地下工作者,平時瞎忙,正好高榕資本施加了一個外力,讓我逼迫自己想一想我這兩年的經歷和體會。非常感謝高榕資本的邀請。

其實CEO要出去演講或是接受採訪之前,他自己也需要想一想,沉澱一下思維。這也是我們公關人能夠給到CEO的重要外力。CEO非常忙,但必須花時間思考公司戰略、行業趨勢的問題,這其實對他也是很好的促進。

今天主要聊一下這兩年下來我對公關的的粗淺體會,叫《我的公關哲學》,一個是「得體」,一個是「順勢而為」。

一 優秀公關最值錢的兩個點:人脈和判斷力

先來聊聊公關的價值,公關有沒有用?公關值錢嗎?

公關在很多時候是公司的一級職能部門,差一點的是市場部下面的二級部門,貌似可有可無。我覺得公關的價值很多時候是被低估的,甚至都沒有「招聘男公關女公關」的電線杆小廣告重視,人家開出來的工資明顯高於社會平均工資。之所以提出這個話題,也是希望各位CEO更好地理解公關對公司的價值,也有助於我的同行在公司更有地位。

公關非常有用,這並不是王婆賣瓜。無論你是初創企業還是獨角獸、BAT這樣大體量的公司,公關的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有時候你未必感覺得到。

比如公關對招聘大牛是非常有用的,特別是初創企業,優秀的人要離開一家好公司跳到你那兒,憑什麼?這要看你的公關平時做得怎麼樣,能否建立起他對你這家公司的信心。

比如融資,如果公關做得好,投資人可能會不經意地注意到你,公司估值可能會翻倍上漲。

比如業務開拓,經常打交道的商務夥伴經常聽到你、經常看到你,就會對你有信心,長期的合作也會非常容易。

另外,PR對新客戶的獲取也是非常重要的。很難量化一篇文章或CEO的演講到底獲得了一千個新客還是一萬個新客,但它的作用真的是潤物細無聲。

而且公關不僅對外,對於對內凝聚員工士氣也非常重要。這絕不僅是人力資源做的事情,也是公關的重要職能。因為員工看到我的公司這也好那也好,CEO這麼有魄力、有領導力,就會增強員工的向心力。

所以,公關的價值和作用可能是在這幾方面:招聘、融資、業務開拓、新客戶獲取、凝聚士氣。我經常重複的一句話是:如果只剩下一塊錢做Marketing的話,我一定會把它投在PR上。

公關值錢嗎?或是你捨得為公關花錢嗎?事實上,公關開支是一家公司里投入產出比最高的。相對於你的廣告或其它方面的支出,公關最便宜而效果又是最大化的。有一本比較有名的書,美國人寫的,《公關第一,廣告第二》,推薦大家看看。

談到公關值不值錢,很多具體的案例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優秀公關的巨大價值,以及平庸公關造成的巨大損失。

先舉一些負面的例子。比如,有公司在IPO之後,發生了幾天內跌掉數十億美金市值的情況。因為它對公關認識不足,反應差勁。其實公司的基本面沒有變化,營收也很好,問題就出在公關應對上。平常覺得公關可有可無,但這個時候要讓CEO花2億美金請一個好公關,他肯定願意,起碼他也賺了幾十億啊。這時候公關起碼值幾十億美金。

再比如Uber,CEO卡蘭尼克都被驅逐出公司了,為什麼?一個重要原因是公關太爛。公司經常有各種醜聞,性騷擾、惡性加班、員工士氣低落……最後投資人看不下去了,決議把這個CEO炒掉。看來不願意在公關上花錢,你CEO的位置可能都不保。

再舉幾個正面例子。比如阿里的公關做得好,對公司價值上升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當十幾年前馬雲在湖畔花園毛坯房裡給十八羅漢開第一次會的時候,就錄製了視頻。請大家想想看這是多神奇的一件事情?這是非常出色的公關意識。後來無論是對美國的eBay還是其他公司的競爭中,公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亞馬遜的公關水平是我個人非常推崇的。亞馬遜現在市值5000億美金,但它市盈率多高?200多倍,放在中國你肯定覺得是妖股,但大家就是對它有信心,相信貝索斯一定是牛人。為什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公關做得好。他每年一封「致股東信」,已經成了他的行為藝術,而且那封信每次都會流傳,他不論在什麼場合、什麼機會都會強調客戶第一,強調亞馬遜的價值並不是靠利潤,而是靠現金流,靠將來對整個行業的改造。亞馬遜無人店Amazon Go的宣傳片拍出來,哇,太炫了!簡直神一樣的公司。

所以公關非常值錢,在座的CEO如果真的志存高遠的話,我希望你能真正在意這事。藉此機會也想提醒一下各位CEO,公關很像戰略導彈部隊。平時打仗都是手槍、機槍在打,很難用到導彈,但有支戰略導彈部隊部署在這裡,對於真的懂的CEO會很有安全感。亞馬遜就請了白宮的發言人去做公司的公關高級副總裁。通常來說,好的PR團隊投入產出比可能是公司里最高的,你要留心找一個真正好的人來領頭。

那麼一個好的公關值錢在哪裡?第一,他的人脈;第二,他的判斷力。這兩項中,公關人最值錢的就是判斷力,很難靠KPI衡量,真的是靠情商,靠長期閱歷、知識結構積累的,就是一種直覺。

下面切入正題,聊一下怎麼做公關。

二 「得體」是公關處事的最高境界

某件事來了之後公關應該怎麼反應,我覺得對事反應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得體」二字。

得體看似應當,其實很難做到。所以我在與公關小夥伴們交流時,最多強調的就是得體、得體、得體。

做公關如同做人,公關做得好你首先得做個好人,你處事得體,別人就能感知到你是個好人。得體,說明你言行得當,最重要的是與你的身分相稱。不得體的反面就是失禮,你沒這個身分還要冒充、吹大自己的身分,或是過於刻意地低調。一個人得體,別人會覺得跟你交往如沐春風。而公關經常代表公司面對公眾,公眾不反感你、不討厭你,而且你把事兒擺平了,這就是公關對事的最高境界。

公關反應不得體的事兒比比皆是,我只舉兩個最近的例子。

有家金融公司回應媒體對它的負面報道,結果滿紙荒唐言,說的那些話,私底下都不好意思說,但卻是以公司聲明的形式發出來的。我當時看了「驚為天人」,看這個回應你會覺得老闆已經慌了,已經進退失據,已經在亂來了,大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氣概。如果真的他出什麼事兒,我覺得公關可能是踹老闆最後一腳的人。

還有一個例子,有公司上市之後突然遭到不少媒體「攻擊」,它就急了,發了封律師函,而且是以公司聲明的形式發出,律師函中各種威脅媒體,不僅追究你的民事責任,還要追究你的刑事責任,要把你抓起來。出了這樣的律師函,基本上就與所有媒體為敵了,這時候沒搞你的也會撲上來咬你,而且人多勢眾,你更不可能告我了,事實上後來你聽說它告誰了嗎?沒有。

我一直覺得,告媒體是下下下策,媒體說錯了你可以去溝通解釋,不能沒說兩句就抄板磚。公關部是有話好好說部,不是革命武裝部,為自己公司的一點事去浪費寶貴的司法資源也不好嘛。發律師函,起訴媒體,很多時候只會引起更多人反感,我覺得這是不得體的處理。

我們再來看看幾個得體的例子。阿里的文案水準不錯,入情入理,而且經常能通過長信的形式達到公關目的。每年中秋節,各家公司可能都會給媒體朋友送月餅。有的媒體人估計會收到幾十盒,分不清哪盒是誰家送的。去年中秋節前後我去拜訪媒體,一位媒體朋友說,你看這是阿里的月餅。我說,你為什麼記得?她說,禮品盒裡附了一張卡,卡上講了三段人生故事。這可能有點兒《讀者文摘》的調調哈,但一下子就可以在幾十盒月餅里讓你記住它,因為都是很正向的人生故事,和過節不違和,這樣的處理就非常得體。

還可以舉一個騰訊的例子。前段時間有好多篇文章把小馬哥在朋友圈裡的各種小舉動列出來了。比如,一家公司的CEO發了條朋友圈,「晚上12點剛開完會,還是要鍛煉,決定跑步回家。」馬化騰在下面回復,「你是換了衣服再背著背包跑嗎?」那人說,「辦公室備了衣服,讓司機把包送回家」。馬化騰又問:「路上的人和車那麼多,讓司機送你到體育場或者室內跑,會更安全吧?」 還比如一個媒體人發了一個朋友圈,曬了參加騰訊舉辦活動的照片,馬化騰就在下面留言,「你也來了?沒人告訴我啊」。你會感覺馬化騰還會如此關注一個記者。再比如,一個投資人貼了一張自己孩子在船上釣海魚的圖片,馬化騰留言說,「孩子太輕小心安全」。看了這些,你會覺得這是符合小馬哥人設的,你會覺得小馬哥非常溫情。他之所以能運作這家公司,能積聚世界上這麼好的人才,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個如果用在一般人身上沒意義,反而託大,但把小事情用在這種層次的人身上恰恰是非常得體的一種做法,以小見大,非常高明。

結合我們自己的例子,餓了么對一些事件的回應,可能大體也符合我所說的「得體」二字。

比如有一件事情,去年10月份,餓了么突然受到很多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攻擊,「你平台上面怎麼有這麼多賣狗肉的店?這是極其野蠻的行為,為什麼吃狗肉?」批評的聲浪越來越大,所以我們決定回應。如何得體處理其實很難:如果要下架狗肉,吃狗肉的人會覺得你矯情,不顧及他們的利益;如果不下,愛狗人士會認為你沒有底線,更要繼續圍攻你。但無論愛狗人士、吃狗肉的人士,都是平台的用戶,我們都需要團結。

我們高層鄭重討論之後決定把狗肉品類下架,但作為一家商業公司,又不宜讓自己陷入倫理的爭議漩渦,我們在回應信里是這麼說的,「我們無意以某種道德的姿態去博取眼球,作為一家訂餐平台,也不便介入狗肉可吃與否的倫理激辨,促使我們最終下定決心的,僅僅是基於對食品安全本身的考量。」我們觀察到國家並沒有專門對狗肉的檢疫標準,如果沒有檢疫標準又產地不明,極有可能攜帶寄生蟲、狂犬病等病毒,會對食品安全構成很大的風險。所以我們說,在狗肉問題上我們看到並理解各方訴求,也充分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作為訂餐平台,餓了么在這個問題上訴求只有一個,就是要確保8000萬用戶的食品安全(現在餓了么已經有2億多用戶),我們全部下線。而且根據相同的邏輯,我們下線狗肉的同時也對其他沒有檢疫制度的貓肉、蛇肉等下架。

餓了么平台上有數以千萬計的產品可供用戶選擇,弱水三千又何必只取一瓢飲?包括文案開頭也不是慣常的寫法,「狗肉可不可以被食用?食用狗肉到底是品嘗人間美味,還是對人類最親密朋友的背叛?」

大家可以看到,這封告商戶和用戶書,不是簡單粗暴地僅僅告訴大家一個結果,而是用了一種說理、論證的寫法,把我們思考問題的邏輯完整地呈現給公眾,整個論證的落腳點也和平台的身份相配,基本上做到了得體。

後來這個回應的效果還蠻好,愛狗人士對我們讚不絕口,說我們沒有大公司的傲慢,對待問題不敷衍,沒有給他錢讓他刪文章,吃狗肉的人士也覺得這個回應站得住腳,非常理解。

這是我們對這個事件的總體回應,既能把危機度過,又能借這個危機真正化危為機,正好也是對平台價值觀的一次宣揚,我們就是只重視食品安全。

類似的還有一個關於急哭外賣小哥的回應。突然有一天網上瘋傳一個視頻,一個餓了么的外賣小哥,因為送餐馬上就要遲到,在電梯里急得大哭。大家一方面同情小哥,另一方面覺得平台是不是有管理失誤的地方。我們也對此作了回應。

我們內部對事情做了了解。當時他急哭之後就辭職回到了江西老家,我們專程去看望了他,了解到他的腿本來就有舊傷,也不太適應北京的冬天。這裡有一個平時不太會被關注的問題,在高峰期的寫字樓送餐,最難的不是騎車送到寫字樓,而是等電梯。中午高峰時段電梯層層停,每層一停半分鐘就過去了,配送小哥會崩潰就非常能夠理解了。

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首先是要關注這個小哥個體,對他進行慰問;然後,我們要從智能調度上更好地完善我們的調度系統,特別要評估到某一棟寫字樓里電梯的停留時間;同時,我們在配送相應的獎懲制度上要更多容錯,不要讓小哥覺得被逼迫。

通過這事兒的回應,也讓大家覺得餓了么還是蠻有溫度的公司。對一位小哥很關懷,並且勇於檢討自己不足的地方,持續去改進。

還有一些特別敏感的事情,你得第一時間反應,不能給它持續發酵的空間。回應更得得體,不僅是要關注到事件某一方,真的是方方面面都要想到。而且快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森林大火,開始一個苗頭如果不摁住,就會嘩嘩蔓延,最後你就是救不了。而且,應付特別敏感的事件,在快的同時,話一定要少說,措辭要字斟句酌。

最近大家比較關注餓了么一個事兒,跟百度外賣合併。大家會關注新聞稿,關注CEO出來表態,但我覺得還需要一種具象的東西給大家更為直接的衝擊力。

所以在準備通稿、CEO公開信等物料的同時,我要求一定要有海報,而且對海報設計非常重視。因為CEO的公開信或通稿未必有多少人關注,大家只知道你合併就OK了,但這幅海報可能會流傳開來。而且媒體在報道的時候也不可能滿屏都是文字,他也會需要圖片信息,圖如果做得好,對擴大這個事件的影響、爭取受眾的好感方面是很有幫助的。「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句話也比較得體地貼合了兩家合併的場景。海報的下半部分還有句話,「歡迎百度外賣」。後來關於這個事件的報道里,幾乎每則報道都引用了這張圖。我們公司內部也到處都是這張海報,這也是我之前講的公關的作用之一,團結內部士氣。

所以,公關的物料不光是文字稿,也應該包括文字之外的多元素材,有時候真的是「一圖勝千言」。這樣的畫面感、氣勢和背後的寓意,是文字稿難以替代的。

例子講完了,還有一個事情必須提一下。我是媒體出身,現在做公關,與一直做公關的人可能有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對文本的要求。

我一直要求「杜絕公關腔」。不是發一篇文章列個「一二三」,官話套話,這種東西的傳播效果是非常糟糕的。當然你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我不公關腔了,但是我『 作文腔』。文本寫得像中學生作文,各種矯情,各種華麗辭藻堆砌,各種喊口號,甚至說滿紙片兒湯話。這兩個傾向都不夠得體。

所以在內部和小夥伴交流的時候,我經常強調一句話:改造我們的文風。要想讓公關的傳播效果在一眾公司里跳脫出來,杜絕公關腔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方向。真的要入情入理,說人話。

以上就是我對於一事一議如何做到得體的觀點和體驗。得體是對事的最高境界。

三 「順勢而為」是公關戰略的最高標杆

講完了應該如何應對具體的事,對於好的公關、好的公司而言,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在趨勢面前作出正確的判斷。或者說,基於對整個公司、對整個行業的判斷,決定如何做好公關。

這同樣是我在內部交流里比較強調的:順勢而為。順勢而為包含什麼呢?

先來講講如何做正面:

正面方面,在企業里做PR,一定要主題先行。你要圍繞重點反覆打,而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我以前做媒體,特別是我做的是市場化媒體,最討厭、最反對的就是主題先行,你必須要客觀,要根據事件本身來做報道;而公關不一樣,公關特彆強調主題先行,你肯定得說公司好,不能說公司不好,怎麼個好法、往哪個方向用力,這個你要想好。

特別重要的是,必須要跟CEO溝通清楚。CEO本人要坐下來一起想,無論是公關VP還是PRD,都要聊透,趨勢是什麼?應該根據趨勢制定什麼主題?這樣才會少做無用功。如果打得分散,大家也感覺不到,所以要根據趨勢,從CEO起,從上到下的制定PR策略。

這裡有兩個點需要單獨拿出來講一下:

第一、 公關戰略怎樣制定?

我覺得要根據公司的發展階段、公司的特性來制定。比如你to B還是to C,to C公關的重要性可能更高過to B,但to B也不是不做公關,to B更重要的公關對象是投資人,是你合作的商家。什麼渠道、什麼樣的文章能打動他,你要往這方面努力。

如果你做的是很高冷、專業性很強的行業,應該怎麼做傳播?那你公關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譯」,你要成為高冷行業和普通大眾的溝通橋樑,跟他們要說人話,絕對不能扔一堆術語過去。之前我在媒體做法律報道的時候有一個經驗,寫法律的稿子不能出現一個法律術語,萬不得已才用,我覺得這才是好的法治報道。只有你自己先搞懂,你才能做好翻譯工作。

同時,還要根據公司的體量以及公司在所處行業內的位置來決定。比如,公司所在行業已經有領先的大公司了,你的正面公關就不要做得太過,不要因此而引起別人的注意。在行業里前面都是大佬的情況下,我建議在發展初級階段,應該像朱元璋當年所採納的建議一樣:「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緩稱王的戰略很關鍵,別一上來就顯得牛得一塌糊塗,那樣別人會集中火力來對付你的。大公司的公關部可能會專門分一個部門來打你,這樣你就得不償失。但如果你的公司業務是行業首創的,那麼你不妨自立為王,說「我就是這個行業的開創者」,這時候你的公關是可以往這方面打的。我覺得這個勢要看清楚。

第二、 圍繞重點反覆打。

大家發正面稿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多發一篇、少發一篇,或是不發都無所謂,我只把危機擺平就行了。但必須清楚的是,公關的工作不光是危機公關,沒有平時的積累,其實很難做到得體地處理危機公關。我要說的是「平時多PR,戰時幫大忙」,這一點非常容易被大家忽略。雖然平常的文章本身沒什麼意思,或作用不是很大,但我還是建議持續地打。這個打法一定跟我們剛才討論的如何定戰略緊密結合。你要找到公司努力的方向,持續地打、反覆地打,真要出了狀況,大家有可能會選擇原諒你。或者有些媒體覺得「他以前挺好的,這小事兒就不報了」,希望大家務必重視平常的公關輸出。

再來講講負面方面:

每個公司都會有負面,但是,一定不要讓外界感覺你天天負面纏身。如果公司高管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處理負面上,那他抓業務的精力就不夠了,而且積重難返,一旦遇到突發的大危機,真的就會牆倒眾人推。這裡面又有一點容易被大家忽視,我們說「把負面搞搞定」並不局限於跟媒體吃飯,你也需要把外部的其他利益相關人搞定,把公司內部搞定。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公關負責人和團隊在公司樹立權威。一個是與所有部門建立有效溝通機制;一個是你的CEO要能夠充分理解PR是什麼,給你充分的信任和背書支持。

我們在公關部與業務部門之間建立了比較好的溝通機制,這在很多大公司比較常見。公關部的人不光負責對外聯絡媒體,對內也要聯絡相應的業務部門。我會在每個部門相應分配一個同事對接,發生事情時,他就可以迅速與相關部門聯繫溝通,給到反饋,查明事件。

我們會在每個部門派「PRBP」,HR有HR的BP,公關有PR的BP,隨時了解這個部門有什麼值得對外說的,或是有什麼坑要填,每周都會聯繫的。而且我和團隊講得最多的就是「守土有責」,如果這個部門出事兒,為什麼沒有溝通到位?要把這個機制建立起來。

公關部或做公關的人在公司內部要樹立權威,要通過成績讓大家覺得你是很專業的,特別是在經歷幾次大事件之後,公司內部對公關同事豎大拇指,以後溝通交流或是要他們做什麼事,大家都會很配合。

有些公司之所以負面纏身,可能跟公司有一大批用力過猛的員工有關。這些員工很想維護公司利益,特別堅持原則,對待用戶的投訴非常較真,不惜跟用戶鬧到法院見,媒體上見。其實這是很不划算的買賣,省了幾個小錢,但媒體上天天是你的負面,公司聲譽受到很大損失。這個時候,就需要公關部出面協調,教育公司。

我記得亞馬遜有過一個案例。有個用戶3年前買了一杯牛奶,他投訴說牛奶壞了,而且又沒有亞馬遜的發票,所以亞馬遜的客服堅持不賠,這人就要去告媒體。亞馬遜的公關說,應該賠償!如果連一杯3年前的牛奶壞了而且又沒有發票的用戶我們都賠了,今天購買又有發票的用戶能對我們不放心嗎?「用戶第一」的形象不就一下建立了嗎?一杯牛奶值幾個錢?賠10倍也沒多少。所以,較真不要用在這種地方,不要跟所謂刁蠻的用戶講道理,讓他們開心就好了。公司內部有的人會覺得是不是專門有人靠訛你吃飯,實際上這種人是非常非常少的。所以,公司在設置內部流程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面對小概率負面事件時的操作方案。

在面對負面情況的時候,看趨勢,要考慮如何不讓自己負面纏身,怎樣通過內部流程梳理和內部部門協作把它搞定。

當正面持續打、負面都搞定的時候,順勢而為還需要注意很重要的一點:Timing(時點的選擇)。

知道你應該在什麼時候發力,這非常重要。對Timing把握最好的品牌之一就是杜蕾斯,這個大家學不會也不用學,因為講黃段子的永遠比講普通段子的更受歡迎,這是由品牌特殊的功用決定的。不過,杜蕾斯把握Timing的能力值得我們好好學。

順勢而為的例子很多。騰訊在3Q大戰之前,總感覺它的公關很被動,處處樹敵,疲於應付,但3Q大戰之後,它的公關觀念整個扭轉。它開始不斷釋放開放生態、打通連接、不謀求控股的信號。把這樣的形象給到大家,讓大家覺得這樣的公司是可以信賴的,這其實是貼合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趨勢。我們現在基本見面之後就會加微信,我覺得這可能是騰訊最好的公關了。

阿里美國上市的時候,就很好地做到了管理社會大眾的情緒。很多人會覺得阿里人一夜暴富,會仇富,而阿里通過「夢想」為關鍵詞來做傳播。傳播很廣的那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我們都非常熟悉。主要說了團隊這麼多年經歷的風風雨雨,靠夢想打拚,創造了多少就業、多少機會給大家。阿里的公關團隊對趨勢、對受眾心理把握比較准,然後去迎合它。

今年5月出了一個中國「新四大發明」的概念,這「四大發明」包括: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這個概念提出的時點很巧妙,是借著APEC杭州會議發出的,支付寶被納入進來是非常高明的做法。

亞馬遜在順勢而為上一直是佼佼者,每年一封致股東公開信,本身就是對行業趨勢的研判和對公司戰略的表達,具體的公關工作當然也就有章可循。

我們餓了么也可以舉一個例子。兩年前,十一長假剛過,大眾點評和美團突然合併了,閃電合併之前沒什麼兆頭,合併後外界對餓了么是否獨立,是否也參與合併有種種猜測,天天有人問,遍布全國的餓了么員工一時也有點迷茫。這個時候,CEO覺得要出來說話,這個勢要把控一下,於是,我們很快發了一封張旭豪給員工的郵件,當然也對外發,標題就叫「他們變,我們不變」,對內對外申明了餓了么所處的態勢和方向,我們祝福他們,但我們還是保持獨立發展不變,公平競爭也會持續下去。

順勢而為,很多人會覺得這不是應該做的嗎?但說來容易,其實逆勢而為我們看到的更多。有些公司並不是沒做公關,但如果在某個關鍵節點上誤判了趨勢,把公關做過了,甚至做反了,那就是典型的逆勢而為。特別是你公司的業務本來就有一定的瑕疵,可能大家並不怎麼注意你,結果你刷屏式地宣揚,反倒迅速放大你的問題,群起而攻你,導致公司的公眾形象瞬間崩塌。

另外一個例子,賈躍亭。我覺得他在公關上做得最有問題的是發了那封公開信,《樂視的海水與火焰:是被巨浪吞沒還是把海洋煮沸?》海洋煮沸的事兒應該從沒聽到過,那你肯定是被巨浪吞沒了。我不知道怎麼會寫出這樣觸自己霉頭的標題。還有一個經常被大家引用的「讓我們一起為夢想窒息」,在賈躍亭的PPT里,怎麼能出現「窒息」這樣的詞兒呢?從風水上講就不好啊。

這時候樂視是為什麼事情呢?好像是樂視手機欠供應商錢,人家來要賬,他發了這封信,說這麼多年我一直在「蒙眼狂奔」,這是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不是競爭對手的評價,這種評價出來之後,賬期還沒到的人是什麼感覺呢?擠兌!銀行最怕的是擠兌,大公司最怕的是現金流斷裂,結果這封信一發,儘管你表決心我以後要怎麼把紗布拿掉,睜眼奔,沒用了,人家說你以後奔以後再說,先把錢還我。這就造成了擠兌。供應商慌了,借他錢的銀行也慌了,噼里啪啦把樂視的賬戶全凍結,最後它不是生態化反,而是著急怎麼把賬戶化凍。所以這個公開信的出籠實在是匪夷所思,它導致的後果和你當時所處的外界趨勢完全是對著乾的,使自己陷自己於絕境,最後只能導致他將巨浪吞沒。

最後,我想用一副對聯來跟大家共勉: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公關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披阿要深思。

我只是改了成都武侯祠里的對聯,「從古之兵非好戰,後來治蜀要深思」,覺得放到公關上特別貼切,也特別應和了我這兩年在公關方面的一點小收穫。謝謝大家,讓我們共同與CEO們一起做好PR,做好公司的軍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