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互聯網思維讓傳統的廣告公關的效果模式被顛覆,單純依靠「信息的單向透明」已經不管用了,而且更為麻煩的是,甲方們已經發現了大數據的好處,起碼可以精確評估推廣的效果,於是制定了越來越詳細的KPI考核體系,甚至發展到「一切皆可以KPI」的程度,這讓已經習慣自由散漫的乙方叫苦不迭,以創意擅長的行業變成了整理數據和表哥的行業。其實不僅是我們的工作重心多了一個量化KPI的事情,廣告和公關的整個作業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整個行業的浮躁氛圍加深了,互聯網通過技術集成鎖帶來的快節奏和「高效率」,加快了它所能影響行業的工作節奏,無論這樣的行業是否適合快節奏,正如廣告和公關行業。

網路技術,尤其是互動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我們改善創意的空間與可能性,例如基於微信平台的互動創意形式、如火如荼甚至有些爛大街的H5、VR和AR的雙劍合璧等,都提供了廣告和公關人新的創意展示舞台,這可以算做是技術帶給我們行業的紅利。這些技術引發的新的創意玩法對於新生代的廣告公關人而言,預示著新的行業機會,可以更新行業所能提供的產品服務清單。然而對於傳統而相對資深的廣告公關人而言,這種技術帶來的優勢反而成了「創意毒藥」,因為技術帶來的優勢,必然「啟發」了甲方以技術思維對待創意本身和創意作品投放的效果,這可以看作是KPI思維的延續,客觀上壓縮了創意自由表達的空間,如果是以創意作品的「閱讀量」為量化指標還說得過去,但動輒以銷售轉化率作為衡量創意的指標,無疑高估了創意本身的能量,銷量的達成影響因素很多,未必是創意可以解決的,最近刷屏級的「百雀羚」一鏡到底的創意,不是被廣為詬病:創意一流,銷售轉化率慘不忍睹,為此圈裡人士紛紛發聲:不要用轉化率要求廣告和公關創意,這是在耍流氓。

然而以上就是行業發展的現實,技術引發傳媒格局的改變,網路媒體超級霸道的崛起,以及由此引發的快節奏讓我們很難有時間「從容」構思創意,一個項目留給我們的時間是1個星期,甚至更短,至於市場調研和消費者洞察,如果有現成的數據還行,沒有的話就只能求助於互聯網了,實在不行就靠經驗預測吧,市場和消費者洞察缺失的創意只能依靠所謂的借鑒(chao xi)實現快速產出,就是這樣的創意還要接受花樣翻新的KPI的檢驗,這難道真是的甲方們想要的專業服務嗎?還是說甲方的小鬼們給各自老大交代的一個具體工作,完成部門對自己的考核而已,反正逼死乙方不償命。

面對來勢洶洶的精確效果時代,各位同行們是該堅持廣告和公關的「傳播」本義,還是屈從於時代趨勢和甲方的壓力,輾轉於創意和銷售轉化率之間,謀得一時的生存,這確實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