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河爲紐帶,

讓衆多景點“串珠成鏈”

——學習《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規劃綱要》的點滴體會

鄭聖輝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30期

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遊產業作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型產業來培育發展,提出實施“八大工程”,今年初又作出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決定,制定了實施“八大工程”的三年行動計劃,並紮實開展“文化旅遊發展提升年”活動。今年2月中旬,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規劃綱要》,明確我市爲示範區“旅遊中心城市”,並把績溪、旌德、涇縣三縣納入核心區,要求我市“突出文房四寶、生態休閒主題,充分發揮毗鄰蘇浙的區位優勢,推進紅色旅遊、生態旅遊、人文旅遊等深度開發,提升旅遊競爭力,建設成爲面向長三角地區生態旅遊休閒基地和蘇浙皖交匯區域重要中心城市。”通過學習、調研和思考,我深刻地體會到,要實施好“規劃綱要”,落實好“決定”和“計劃”,必須結合實際、發揮優勢、體現特色,尤其要着力做好“串珠成鏈”文章,把衆多景點打造成“金項鍊”,整合資源、放大效應、形成品牌。

多年來,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談到宣城旅遊,都不無遺憾地說,宣城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但是,星羅棋佈的景點沒有“串珠成鏈”,“滿天星星卻沒有太陽”。解決後一個問題,要靠重大項目、龍頭景點景區帶動。我們欣喜地看到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和有效的辦法。去年以來實施的“八大工程”就是“太陽工程”,通過實施這些重大工程,一定能帶動全市文化旅遊產業的大發展。而當前還要重視解決“串珠成鏈”問題。

4月中旬,我來到宣州區水東鎮調研。水東鎮是宣州區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座集鎮,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首批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規劃綱要》第二章“空間佈局”,把“旅遊節點城鎮”作爲“文化旅遊集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要建設“特色街鎮”,重點建設“一批特色旅遊名鎮(街區)”。水東鎮與黃山湯口鎮、池州九華鎮等8個鎮位列其中,成爲我市唯一被納入規劃綱要的重點建設“特色旅遊名鎮”。

宣州水東鎮

水東古鎮山青水秀,古蹟衆多。水東老街形成於明萬曆年間,整個街區保存完好,屬徽派建築,青石板鋪就的主街道路面呈現深深的車轍,印證着老街的古老。老街內保存着十多處老字號店鋪和多間獨特古建築,如:大夫第、司泰和飯店、汪同髮油坊。鎮內還有充分體現古人環保意識的五道古井,以及第一道井上的“十八踏”;有晉朝古寺紅廟、唐代古剎寧東寺、與上海佘山教堂齊名的華東第二大教堂——水東聖母教堂。水東還有省重點文保單位宋代花戲樓,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百步三道橋,座落於小胡村的宋代山莊;還有形成於3億年前的碧山龍泉洞,洞中留有自南宋至清中期數十位文人的墨寶,被譽爲“立體的畫,天然的戲,無聲的詩”,從中可既可感受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也可想見昔日的繁華。人文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的水東鎮,是水陽江畔的一顆明珠。在水陽江流區域,像這樣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旅遊資源富集的古鎮,還有不少。

由水東古鎮,我想到了水陽江下游的雙溪古鎮、水陽古鎮,想到了水陽江上游的河瀝古鎮、甲路古鎮、胡樂古鎮和中溪古鎮、仙霞古鎮、雲梯畲族鄉,還有績溪縣境內的金沙、家朋等鄉鎮。由此,我又想到青弋江兩岸的桃花潭、茂林、黃村、雲嶺、涇川、琴溪等古鎮和青弋江支流徽水河流域內的旌德縣一些鄉鎮,想到新安江上游登源河的伏嶺、瀛州、華陽、臨溪古鎮,想到了同是水陽江水系的南漪湖上游的郎溪縣、廣德縣境內的一些歷史文化名鎮。它們都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今天發展文化旅遊的重要資源。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這些特色文化資源,是我們的神聖責任。

古老的先民本是臨水而居、緣溪建村,我市境內的水陽江、青弋江、登源河、徽水河等,不僅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宣城人,而且形成了燦爛的宣城文化。我們應該以這些江河爲紐帶,對文化旅遊資源進行研究整合、開發利用、宣傳營銷,以此把宣城衆多的文化旅遊景點“寶珠”串起來。“山水詩鄉、多彩宣城”中,敬亭山、柏梘山,清涼峯、黃高峯,一座座名山是一顆顆珠寶,而水陽江、青弋江,登源河、徽水河便是一條條紐帶,江河的兩岸是一片多彩絢麗的文化美景,迴盪着“江城如畫裏、山晚望空”的吟誦,“山水詩鄉、多彩宣城”,名副其實、名至實歸。如果把江河作爲“串珠成鏈”的紐帶,不失爲一個很好的思路和辦法。

涇縣章渡鎮

具體來說,要做好如下幾件事。

第一,結合實施“古建築古遺址保護利用工程”,加強對沿江、沿河兩岸鄉鎮村文化旅遊資源的系統保護、挖掘、整理和展示。

宣城的沿江沿河鄉鎮村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旅遊資源豐富,而且富有特色,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具有很好基礎和很大優勢。但人文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只是爲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從資源到資本再到產業,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既不能停留在盲目自豪上,也不能停留在坐而論道上,要在打造特色文化資源的展示平臺上紮紮實實創出一片天地,將這些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整理出來、開發出來,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首先要重視古民居古建築的搶救保護。

像水東老街的烏龍院,是一座由天井、閣樓、庭院和多單元廂房組成的大宅院,整個建築帶有明代風格,卻打破了明代建築四面封閉的格局,具有獨創性。烏龍院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從整個宅院的佈局依稀可以感受它曾經的繁榮。隨着時代的變遷,日漸沒落,給人幾分蒼涼之感。如果再不抓緊搶救保護,隨時可能毀於一旦。除了保護外,還要積極開發利用。利用可以更好地保護。還要深入挖掘,讓志書上記載的“傳記”,讓散落在民間、祖孫父子口耳相傳的“傳說”,讓人們茶餘飯後閒談的“傳奇”,通過各種形式、各種平臺展示出來,使這些文化資源不僅有“說頭”,而且有“看頭”、有“聽頭”、有“賺頭”,讓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看得見、聽得到、感受得了,能夠參與和體驗。

水東烏龍院

第二,結合青弋江、水陽江等中小河流治理和新安江綜合治理,策劃設計沿江、沿河文化旅遊精品線路。

一段時間以來,設計旅遊線路,往往從概念出發,比如,名人故里遊、生態休閒遊、古村落古民居文化遊、紅色文化遊等等。從旅遊角度考慮,這樣設計旅遊線路,顯然不如從地理空間設計旅遊線路通達性更強、更方便,更不如從地理空間設計旅遊線路有利資源的整合。2009年以來,績溪縣以登源河流域爲核心,規劃建設一條從林溪鎮至江南第一關(徽杭古道),連接清涼峯,全長55公里,涵蓋區域內人文、歷史、生態的旅遊走廊。規劃的實施對促進績溪旅遊產業的轉型提升,實現由“低、小、散”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轉變,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要重視做好沿江沿河的旅遊線路策劃設計工作、宣傳營銷工作。

據光明網報道,從4月13日開始,光明日報《藝萃》週刊推出了“中國文化江河”大型專題,向讀者介紹“既熟悉又陌生、既有地域風情又富有文化特色”的江河,從風物、習俗、藝術等方面,展現流域自然之美、頌揚岸邊人文之情。《宣城日報》於2011年11月也曾以“水陽江,我們來了”爲主題進行過兩個整版的專題報道,雖然不是從文化旅遊的角度,但也有文化、旅遊的元素。這給我們以很大的啓示。《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規劃綱要》把實施青弋江、水陽江等中小河流治理和新安江綜合治理作爲水利重大項目。這給宣城文化旅遊的“串珠成鏈”設想提供了可能。

我市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要抓住青弋江、水陽江等中小河流治理和新安江綜合治理契機,以江河爲紐帶,策劃設計精品旅遊線路。比如,水陽江作爲長江的重要支流,從源頭到長江入口有270公里,可以設計“水陽江2日遊”的線路,從蕪雁高速經水陽、宣城、水東溯流而上,經寧國、甲路、胡樂、一直到家朋古村,既有古鎮古村的歷史文化遊,又有青龍湖、恩山莊等的生態休閒遊。如果再延伸,從家朋經胡家村到伏嶺,沿登源河到績溪縣城、到臨溪古鎮,更是高星級景點密集。這樣的旅遊線路,一路行走、一路觀光,旅遊的性價比是很高的。其他江、河也都可以這樣來策劃設計旅遊線路。此外,還需要創新經營模式,對沿江沿河流域內的景點景區,實行“打包”聯票經營,實行一票制。關鍵是要引導和鼓勵旅遊公司來搞這樣的創意。

第三,結合美好鄉村建設“三線三邊”環境整治,提升城鄉環境承載力。生態環境優勢是旅遊發展的競爭優勢。

“三線四邊”環境整治,是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工作、文明城市創建和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文化旅遊發展的重要內容。要通過“三線四邊”環境集中整治,提升城鎮的品位,增強吸引力。要對景區內和景區周邊的環境加強整治。比如,在水東老街行走時,隨處看到街面上拉起繩子,晾曬着男男女女的衣服,還有各種新舊不一的網線,像蜘蛛網一樣懸掛在空中,既讓人擔心防火的安全,也覺得十分礙眼。要加強對景區內環境的集中整治,提高管理水平。要對景區所在鄉鎮的環境、秩序進行治理。要對納入規劃綱要的水陽江、青弋江等中小河流治理和新安江綜合治理項目,進行深化細化,編制專項綜合整治規劃,積極爭取上級的資金支持,加快實施河道疏浚,提高通航能力。要加強沿江鄉鎮的道路交通建設,增強其可進入性。

另外,除了沿江沿河外,還可以策劃設計沿邊旅遊線路。我市有25個鄉鎮與江蘇或浙江的鄉鎮僅一山、一河之隔,爲實現東向發展,可以策劃和設計這樣的“沿邊”旅遊線路,把一個個沿邊鄉鎮景點“串珠成鏈”。

總之,“串珠成鏈”是宣城文化旅遊發展提升的大文章。除了做好以上三件事外,還要提升現有星級酒店賓館的服務水平,規劃建設更多的星級農家樂;要進一步提升特色產品的開發水平,滿足遊客的購物需求。

(作者系宣城市政府副祕書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