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中,有很多件制作精美,外形独特的“国宝级”的文物。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文物,看似其貌不扬,但谁看它下面的标签都会被吓一跳——“中华第一玉雕龙”。小编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件文物被发现后,经历三次有惊无险的劫难,还三次差点被毁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1971年8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一位村民,像往常一样,他一大清朝就拿起工具来到田里铲草,他正用锄头铲草时,锄尖突然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在好奇心驱使下,他拿着锄头继续发掘,不一会,便发现一个人工砌成的小石洞。

农民接着阳光往石洞中看了看,发现里面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用锄头将其扒拉出来后,以为是一块钩子形状的黑铁,便将其放到一旁,准备干完农活将其带回家。

农民回到家后,便将黑乎乎的“铁钩子”随手扔到院子中,开始洗手吃饭。他调皮的弟弟发现这件物件后,竟用一根绳子将其牢牢绑住,然后满院子拖着跑。

半个月过后,农民才想起这块东西,在院子的角落中找到它后,这个农民有些惊讶,这块黑乎乎的物件,在弟弟的拖拽之下变成了墨绿色。冲着太阳看,还散发出碧绿色光泽,农民看到这样的情况后,心想:这会不会是玉?会不会是一件宝贝,他连忙将这件物品用布包裹起来。

这日,农民进城买日常生活用品,他顺便带着发现的“宝贝”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件物品后,觉得它富有年代感,但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并未找到有关记载,最终,文化馆内的一名研究人员用30元征集了这件物品。办完登记手续后,便将其存放在专门装文物的木箱子中。

几年后,北京的文物专家对赤峰东郊的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相关报道发出后,翁牛特旗文化馆的研究人员才想起,被“雪藏”在箱子中的玉器。

研究人员立即将箱子中的玉器取出,乘坐火车去北京,想让专家鉴定一下这件玉器。看到鉴定结果后,研究人员愣住了,这块玉器竟是珍贵的“玉雕龙”。

“龙”是古代人民崇尚的图腾。“玉雕龙”通体墨绿色,身体与英文C相似。仔细观察后,发现玉龙没有龙鳞、龙足、龙角等相关设计。其实这就是五千年前“古”龙的样子,也就是说,这件物品代表着早期中国龙的形象。正因如此,这件物品才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雕龙”。

“中华第一玉雕龙”可是国宝中的国宝,它能全须全尾的出土,并完美无缺地保存下来,纯属是百般巧合,千种机缘,万分幸运。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前文小编提到,“玉雕龙”从出土到被价值被发现,曾经历过三次有惊无险的“劫难”,这三次劫难都是什么呢?

一、意外被发现

“玉雕龙”是农民在耕地过程中发现的,是他用锄头从石洞中,将其扒拉出来的,要知道,几千年前的玉雕龙,玉石的龙体再结实,也没有钢制的锄板硬,但幸运的是,这件玉雕龙,却依然完好无损。

二、直接被扔地上

“玉”比较脆,稍有不慎便会碎裂,而农民回家后,直接将“玉雕龙”扔在院子中,想一想,中华第一玉雕龙受到如此粗暴的对待,它还能保存下来,不是奇迹是什么。

三、被孩子当玩具拖着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玉都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它是一种奢侈品,更是易碎品,会被放在安全的地方,进行妥善保管。而“玉雕龙”被小孩一顿拉拽,竟然神奇地现出了原貌,捡回一条“龙”命,这只能说是“万中无一”的天意了。

“玉雕龙”经历三次有惊无险,又被雪藏一段时间后,它真正的价值才被发现。它的经历验证了一句诗: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如果各位读者对“玉雕龙”感兴趣,可以去到国博中看一看,并近距离感受一下它独有的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