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本文由腾讯新闻联和美好年代通讯联合出品,美好年代通讯系腾讯新闻Top MEDIA计划百佳企鹅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家在欧洲几乎就是穷人的代名词。

尤其是以创作闻名的音乐家。

古典时代和今天不同,今天乐坛上都是创作型歌手吃香,比如火星哥、霉霉、黄老板,这些当今音乐圈风云人物都是创作型歌手。

但是在当时,越是在音乐上有创作才能,成为穷鬼的可能性越大。

主要是因为当时所谓的“流行音乐”在欧洲几乎就是“上不得台面”的代名词,这些歌曲可以在下里巴人的小酒馆演唱,甚至贵族们和上流社会的绅士们在私下也可以哼两句,但是是绝对不能出现在上流社会公开社交场合的。

在这种场合只流行歌剧和交响乐。

也就是说在当时,所谓的创作型人才指的可不是写一首歌这么简单,而是要写完整的一整本曲目的歌剧或者交响乐。

这不但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

而更要命的是把曲谱写出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还需要请乐队把自己曲子演奏出来,这些都是要花费许多金钱的。

舒伯特就是因为穷的请不起乐队演奏自己的交响曲,所以他基本上一辈子没有听过自己创作的交响曲演出。

明白了这一点,我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伟大的巴赫甘愿一辈子顶着一个“仆人”的身份被魏玛侯爵“豢养”了。

因为虽然仆人的身份对于巴赫是侮辱,但是这个身份可以给巴赫带来丰厚的薪水和稳定的生活。

同时也可以理解了贝多芬为什么如此伟大。

虽然贝多芬财迷到只认钱,自己亲自收取演出门票钱,但是贝多芬多次拒绝德意志大贵族对他的“豢养”Offer。

他宁愿不体面的亲自收门票钱,也不愿意屈膝做谁的奴才。

贝多芬

而明白了十八——十九世纪音乐家们的生活现状,我们就可以更平心静气的理解为什么莫扎特的父亲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到处宣扬莫扎特的天才。

这虽然是炒作,但是我相信所有人都可以理解莫扎特父亲炒作的良苦用心。

实在是在当时,做一个音乐家不是一个挣钱的买卖。

在这里我可以举一个莫扎特的例子说明当时欧洲上流社会与普通人之间巨大的收入鸿沟。

莫扎特的父亲在1783年去维也纳看完莫扎特,然后就被莫扎特潦倒的生活给震惊了,许多关于莫扎特传记和电影都以此把这个时期的莫扎特描绘成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

但事实上由于莫扎特父亲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给莫扎特打造了“天才音乐家”这个人设,所以莫扎特在当时非常有名,收入比很多同期的音乐家都要高,甚至根据后世学者统计,莫扎特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属于维也纳收入前10%的居民。

之所以莫扎特父亲觉得莫扎特在维也纳生活的潦倒,是因为作为德意志宫廷乐师的莫扎特的父亲,长期接触的都是德意志地区的高等级贵族,因此,在莫扎特父亲看来,莫扎特的生活就显得潦倒了。

不过说到炒作,莫扎特的父亲还算不得什么,在当时,音乐圈真正的炒作第一高手是李斯特情妇达古夫人派来帮助李斯特演出的仆役贝隆尼。

今天的人在谈到李斯特的时候,都会谈到李斯特那令人吃惊的现场:

“在李斯特的音乐煽动下,人们忘记优雅和仪态站在椅子上听他演奏。他们像恋爱中的人一样如痴如醉,女人们更是抓扯李斯特的头发,疯抢他抛下的玫瑰,捡起他抽过的雪茄烟蒂,把它藏在因激动而起伏的胸间,尖叫、昏厥、抓狂……”

但事实上之所以能有如此疯狂的现场效果,很大程度上源自贝隆尼事先的策划。

李斯特

每当李斯特准备去一个城市巡演之前,贝隆尼就形色匆匆地上路了,给当地媒体曝料:说李斯特在上个城市的音乐会是如何如何狂热,某个女爱慕者如何将李斯特喝过的咖啡渣装在小瓶里系在肚脐前,有多少鲜花被扔在了李斯特脚下,多少女士昏厥……当李斯特乘坐他的六匹白马拉的套车抵达时,城市早已陷入癫狂之中,音乐会门票一售而空。

“杰出的同谋和雇来的鼓掌部队。”肖邦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一针见血地指出“李斯特现象”的种种人为痕迹。

但是当时海涅只是以为贝隆尼是李斯特的家犬,但是不知道幕后起主导性作用的是贝隆尼。

换句话说,李斯特很可能曾经被自己的“仆人”摆布了。

可以说贝隆尼是炒作音乐家的经纪人的鼻祖。

也就是因为贝隆尼的成功,使得“炒作”这种行为在十九世纪音乐圈里从个例变成了普遍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