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進入年報季,除了利潤和業績,今年提的最多的就是粵港澳大灣區。

碧桂園的土儲不說二三線了,直接甩出一整頁 PPT 炫耀自己在大灣區有 3700 多億的權益可售資源;招商蛇口在年報裏提了五六次大灣區,直接把灣區儲備歸爲企業核心競爭力;富力、雅居樂、龍光的管理層在業績會上也沒繞開大灣區,隔三差五就蹦出幾個粵港澳的金句;就連大悅城、中駿、寶龍等以往沒怎麼跟粵港澳扯上關係的,也不忘趕上潮流,頻頻表態「看好大灣區」……

2017 年粵九城商品房一共賣了 1.5 萬億,然而到 2018 年底,灣區土儲排名 TOP10 的開發商在粵港澳就已經囤了 1.8 億平方米的地,儲備貨值突破 3 萬億。

圖:數據來自克而瑞研究中心

TOP10 裏不光有規模房企碧萬恆和中保招,也有龍光、佳兆業等早就盤踞在這裏的區域性房企。站在風口上的粵港澳,誰都想分一杯羹。在榜單之外,融創、龍湖、世茂、旭輝這些“外來者”也追着政策的東風先後殺了進去。

1

大灣區所涵蓋的廣州、深圳、佛山等城市恰好是衆多老牌房企的發源地。最開始,他們就是以大灣區爲原點,開啓了全國化擴張。如今政策的東風飄到了大本營,他們自然也不甘在這個風口落下。

碧桂園一直被認爲是粵港澳大灣區土地儲備最爲生猛的房企。根據碧桂園公佈的2018年年報數據,其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權益可售貨源達 3721.2 億元,可售建築面積約爲 2544.5 萬平方米。另灣區內還有潛在可售貨源約 5554 億元,與已獲取的權益可售貨源合計 9275 億元。

從碧桂園公佈的數據來看,僅惠州和廣州兩地就爲其提供了超過 53% 的權益可售資源。碧桂園也頻繁在廣州、佛山、肇慶等地加倉。2018 年,碧桂園僅在佛山就拿到 6 塊地,總面積超過 50 萬平方米,樓面價每平米只有 4753 元。

圖片來源:碧桂園2018年業績演示

由於在大灣區擁有充足且優質的土地儲備,碧桂園近年來於該地區的銷售成績也十分可觀。2018 年碧桂園國內權益合約銷售前十城市中,就包括惠州、佛山、東莞及廣州,其中惠州更是位居各城市銷售魁首,2018 年權益合約銷售將近 300 億,佔到了總權益銷售佔比的 4%,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

儲備最多的碧桂園在粵九城發力頗多,從前海蛇口自貿區打拼出來的招商蛇口則更習慣深耕在深圳大本營。

圖片來源:招商蛇口微信公衆號

截止 2018 年末,招商蛇口 5300 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中,光粵港澳大灣區就佔 28%,其中大部分資源集中在深圳。包括從前海蛇口自貿區內的蛇口海上世界起沿南海邊一路往西,太子灣片區、前海媽灣片區到寶安空港新城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片區,有近千萬平方米的優質資源正在規劃、開發及建設。

除了碧桂園和招商蛇口,從廣州起家的恆大、保利等,從深圳走出的萬科、金地也都是如今大灣區地產開發榜上有名的房企。從貨值排行來看,老牌廣東起家的龍頭房企強勢佔領了大灣區貨值前五,在 TOP10 中佔據了六席。

2

除了老牌廣東起家的龍頭房企外,很多一直深耕本土的區域性開發商也不容小覷。在克而瑞統計的貨值榜單中,本土企業的數量最多,達到了 13 家,擁有的貨值總量佔比達到了38%。

2017 年之前,龍光地產還是一家並不知名的房地產公司。然而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東風來襲,這兩年龍光的股價最高漲到了 5 倍多。

過去一年,龍光地產新增的 747 萬平方米土儲中,有近 500 萬平方米是位於大灣區。截至 2018 年底,龍光地產在大灣區的土儲就有 2260 萬平方米,佔總土儲的 62%,可售貨值 2889 億元,佔總可售貨值的 71%。

圖片來源:龍光地產2018年年報

此外,龍光還有 1380 萬平方米的併購/舊改項目在售,這一部分的可售貨值達到 2500 億元,與其土地儲備貨值相當。儘管這些項目具備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更長的開發時間,但是龍光認爲這些恰恰「能夠填補土儲,保持競爭優勢」。

灣區風口給本土開發商帶來的不僅是一個走向全國的機會,還有可能是一根轉危爲安的救命稻草。當年,在經歷了房源鎖定、資金鍊斷裂和收購失敗之後的佳兆業,正是憑藉着來自粵港澳的半壁江山「起死回生」。

截至 2018 年 6 月,佳兆業在全國 2200 萬平方米的建築土地儲備中,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土儲便達 1300 萬平方米,佔比高達 58%。而在這次半年報中,未納入土地儲備的舊改項目佔地面積達到 2680 萬平米,同比增長 91%,且幾乎 100% 的集中在大灣區。

除了想要走向全國的龍光,和藉機起死回生的佳兆業,合生創展、越秀地產、奧園集團都是灣區本土房企的代表。這些企業憑藉地緣優勢,以大本營爲核心,在深耕佈局的同時向周邊城市輻射發展,無一不想憑藉大灣區的風口實現一次「彎道超車」。

3

眼看着這些以粵港澳爲大本營的房企牢牢把持着風口,其他房企也對着灣區虎視眈眈。然而在地產行業裏,外來的和尚不一定好唸經。外來意味着人生地不熟,意味着拿地競爭力和品牌認知度都處在劣勢。政策的紅利擺在眼前,先天不足的開發商們只能通過後天努力奔跑着殺進大灣區。

在這批外來的開發商當中,融創的城市擴張就像其在收併購市場上一樣強勢。僅 2016 年一年,融創就一次性進入了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8市,一口氣拿下 25 個灣區項目,總建築面積達到 696.91 萬平方米。第二年,就馬上進入肇慶,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全面殺進了大灣區。

截至 2018 年中期,融創在粵港澳的土地儲備高達 1226.57 萬平方米,佔其總土儲的 7.87%。成爲外來房企中灣區儲備過千萬的首個房企。

富力、龍湖、華潤等開發商也着急想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割下幾塊地。2017 年富力地產首入江門、肇慶,2018 年1月富力又以 1.35 億元首入江門下轄鶴山市;2018 年 3 月富力聯手綠地、佳兆業、越秀、華髮共同參與石岐區的三舊改造,從而以舊改的方式佈局中山。

華潤置地也於 2015 年11月以一二級聯動的方式佈局中山,進入 2018 下半年華潤繼續加快粵港澳各城市的佈局速度,先後於 2018 年 7 月、8 月進入江門、肇慶兩城市;華潤置地股東華潤集團還計劃投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總部,用於統籌並指導未來在大灣區的所有投資項目,其中就包括有城市開發等核心業務。

從 2015 年首次被提出,到 2019 年年初政策的靴子正式落地,粵港澳大灣區從未錯失過開發商們的激烈征戰。2017 年,20 餘家房企激烈爭奪導致佛山首次出現地塊熔斷;2018 年,惠州土拍樓面價同比漲了 84%;一年時間內東莞十個地塊地價新高被改寫,兩區九城的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幾乎所有地產開發的焦點。

這塊僅佔全國國土面積不到 1%、人口數量不足全國總人口 5% 的地方,不僅爲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了 12% 的經濟總量,還儲備着 TOP20 房企數萬億的土地貨值。

政策的東風將粵港澳送上資本的風口,也給開發商們指引了發展的未來。已經走到全國的龍頭房企正在集全軍之力瞄準灣區,深耕本土的地頭蛇們也渴望一舉實現彎道超車,棋差一招的外來者們已經慢慢鋪開陣仗,暫時留在外圍的其他人依舊虎視眈眈。這次集中在年報季的秀肌肉潮流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