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很多老成都的手藝都在失傳,但有一門手藝,反而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享受這門手藝,今天我們要擺的就是這個被稱爲"採耳"的龍門陣了。

採耳,通俗點講就是掏耳,它還有一個更肉麻的名字叫“小舒服”。不要小看這個手藝,它還是一種藝術和技術融爲一體的民間手藝咧。

在成都市寬窄巷子,有一羣靠這門技藝生存的掏耳師傅,他們被稱爲採耳師。他們活路做得把細,工具更是有數十種之多,像啥子:竹耳扒、竹鵝毛棒、銅絲鵝毛棒、雞毛棒、鋏子、震子、馬尾、刮耳刀、頭燈、手握式聚光燈、雙氧水、酒精、棉花棒、耳起 耳勾捱到捱到撿出來擺起,硬是要擺一鋪攤子。

職業掏耳師 圖片來源網絡

採耳主要講究的是手法,手法應當做到輕、穩、準。掏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也是四川特有的一種耳文化。民間至今都還有三大快活的說法:採耳,捏腳,洗澡。

成都採耳其實是有很長曆史的。在明代醉月子所編纂的《精選雅笑》裏面,就可以找到一些關於兼管採耳的理髮師的笑話。從過去到現在,成都還能見到全套的竹製專用採耳器材。兩把小夾子、三根用老竹片做成的竹挖、老銅皮做成的卷子、鋼絲做成的漏子以及數根羽毛,其精細程度不亞於“蟹八件”。

圖片來源網絡

只見顧客找個竹椅坐下來,師傅輕輕的把身體調整好方向,又輕輕的調整頭的角度,以便能讓他看到你的耳孔。

他先用一隻手輕按着你的頭預防晃動,然後取出一個小鏟慢慢的伸進耳孔,小心的挑動着耳垢,把耳垢集中起來,再換個耳勺把污物取出,從此師傅開始拿着鏟啊、刨啊的,在你耳洞裏進進出出的,卻極少碰到你的耳壁,你只是感覺有東西在耳裏動,騷騷的、癢癢的。

大掃除完了,就把一個只有一根毛的掃子在你耳朵轉一下,首先讓你的耳壁適應那癢勁,然後就輪流拿着不同型號的掃子在你耳洞裏來回伸縮,一邊伸縮一邊轉動,由淺入深,剛開始是在耳孔的外面輕搔,慢慢的轉進去,此刻你的耳朵已癢得不行了,那掃子越轉越快,越轉越深,這個時候但怕你的雞皮疙瘩也起來了

當你覺得快要爽得飛起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清脆的金屬撞擊顫抖聲,在你耳谷裏徘徊,這一陣顫抖就把你從準備起飛一夥直接推向外太空去了,讓人不服不行啊。

外國人也頂不住“採耳”的誘惑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精細的快樂恐怕只有在成都這樣“全民”追求舒適的城市才能流傳至今。難怪去過成都的人,不管外省人還是外國人,都在嘗試了採耳之後,對這個充滿了休閒氣息的成都,更加來了就不想走了。

文案:張嫂&晨冬 | 編輯:皮皮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