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筋療法在臟腑點穴中的機制與作用

分筋法

人體骨骼,皆系唧接,以筋穿連而成。頭、臂、背、腿皆然。人之動作靈活,與力之大小,皆在筋之彈力。筋依氣血保養,氣血足,筋之彈力大,動作亦靈活。如氣血虧,筋不得養,往往發現抖顫、拘攣、麻木不仁等等不同的病狀,此等病於施治時,無論臂、腿,均須用分筋法治之。分筋法,分為腿部、臂部兩種,其治法手式不同,而作用之理則一。因腿、臂的形狀不同,筋的部位粗細均不同,其法式亦不同。無論何式何法,皆為分撥其筋,使氣血循環無阻,動作即靈敏。人身之總筋有兩條,自後腦交叉,由項通背,順腿直到足跟。其枝脈分佈,臂部的筋,為其枝脈,為繞穿骨骼,自背至肩,由臂到肘,過腕達指,其筋比背、腿兩部的筋較細。背後的兩條大筋,攏脊骨自腦後直下,其枝脈左右分佈如帶,至腎俞處,即分兩大枝脈,繞穿骨骼,經兩環跳部位,順腿至膝而下,直達足跟。因腿部的筋較粗,其枝脈分佈,順腿部骨骼,繞穿至足直達於足趾,其筋均粗於臂部的筋。頭部筋細,如絲,如線,由後腦繞穿面部的各個部位。人周身之部位,無論何處,其部位的筋,均相連接,各臟腑經絡,與筋相通,故頭、面、背、臂、腿、手、足部位的穴道,能平補各臟腑的氣。筋皆為兩條,分大筋、子筋,以通氣血。如遇外因,將筋擰措,氣血即不能順利通過,則局部作痛,為有餘之症,將其筋舒通,氣血不為所阻,其痛即止。如遷延日久,因局部障礙,往往串及全局,則變為不足之症。例如手部的筋,擰背作痛,甚則串至手腕,影響到肘、臂、肩、項、背、腰、腿等等部位,因氣血被阻,筋不得養,必然拘縮,彈力必減,動作不靈。此為由外因而造成的筋拘,則只用分筋法治之。將筋絡漸漸分開,氣血漸漸通暢,筋得氣血保養,漸漸舒開,筋拘自愈。此等症,皆系因擰措摧閃而得,與內臟無關,不須治腹部及任脈。

如系內部氣分錯亂,而影響及筋絡,往往發現不同釣疾病。如氣串、氣滯、偏枯、痿症及作抽、抖顫、拘攣等症,或因氣分錯亂,串及筋絡,衝擊不同的部位,忽上、忽下,或如針刺,或如烏啄等等不同作痛,此為氣串。氣串不限於臂、腿、腰、背等部位的筋。其氣凝聚錯亂而作痛者,為氣滯。亦有氣分錯亂於內,因內臟之氣分尚足,其病尚不能發作,但潛伏不正之氣,又不能消滅,遂蘊結於旁側,一旦遇有外因,如氣惱、暴怒,或感冒風邪,即突然發作,血被不正之氣所阻。其循環即受影響,則半身的血液循環,即遲慢或不通,則半身由頭至臂、背、腿部的筋,得不到氣血的保養,其作用失,輕則麻木,重則不仁,筋之彈力,或減或無此等病,重者,大都皆系猝然而發,其鋒不可遏。如其氣阻於左,則左半身即失去作用,阻於右側右半身亦失去作用,此為偏枯症。有因氣分錯亂於內,臟腑之氣尚強,不為所阻但錯亂之氣,亦不能舒開,則串及周身筋絡,血液之循環,受其影響,速度漸緩,筋即不得保養,則氣凝聚於全部,輕則遍身作痛,重,則肢體拘攣,漸漸正氣愈虧,濁氣愈旺,則氣血漸虧,筋因之更不得血之保養,漸漸由拘轉抽,各臟腑之氣,漸漸敗壞,則成癆。亦有因腎氣虧損,影響筋絡,腎臟為腰、腿樞紐,因背部的筋,至此處,即分兩大枝脈,下達於兩腿,如腎臟氣分錯亂,首先影響到腰、腿部位的血液循環,筋即不得養,輕則兩腿的彈力減弱,動作不靈,重則即成痿症。此等不同的病情與癥狀,皆系內發之症,因氣分錯亂,影響血液循環受阻,筋不得氣血的保養所致。如單用分筋法,舒其筋絡,內部的氣分不能調順,亦不能奏效,必須同時將腹任背督,施治通j頃,表裡兼治,方能收效。

分筋法,用現代醫學的解釋就是脊神經的節段性分佈的治療體現。因為每一對脊神經都分佈於身體的一定皮區,叫節段性分佈,節段性分佈以軀幹最明顯。圖中表示脊神經的分佈概況,但必須注意,每根脊神經除了分佈到圖上所標出的皮區之外,還分佈到相鄰的皮區裏,所以相鄰的脊神經的分佈是互相重迭的,一般是1個皮區由3根脊神經共同分佈,例如第8胸神經分佈的皮區,同時有第7胸神經和第9胸神經的分支分佈。因此,一根脊神經損傷時,往往不出現感覺喪失。(如圖示)

一、臂部分筋法

1、左臂分筋法:病人坐起。醫師站在病人的左外側,握起病人的手腕,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用右手四指捏住病人左腕,大指扣住病人手腕背面,食、中指反扣病人手腕正面,用左手將病人的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住,向裏往複合轉數次;同時用捏病人手腕的右手大指,分撥病人左腕骨背面的筋。

往複合轉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於肘、臂,下達於五指,將此部的筋撥動,則全臂的筋均動。

第二式:病人左臂拳起,手向上揚,用右手將病人左臂肘扣住,以大指扣曲池部位的筋,食、中指扣住肘後的筋,用左手大指合住病人左手腕背面,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左手腕,向裏往下合撥,用大指向下壓,食指和中指同時趁勢向上挑,使病人手掌向上仰。

第三式:右手位置,同第二式不變,隨即往外仰撥,用左手仍捏住病人腕骨,大指頂住病人手背的中指掌骨往裡壓,食、中指扣住脈門,使病人的手勾起往外仰撥。

照此二、三兩式,仰、合、裏、外、上、下分撥三至五次。

第四式:病人左臂成曲平伸,用左手握住人左手腕,手心對病人腕背,大指扣住病人的虎口,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脈門,用右手食、中指捺住病人左肩頭,用右手大指扣住腋下前面的筋,分撥三至五次。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達於肘內側,撥動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動。

第五式:左手仍照第四式握住病人的左手腕,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肩頭,食指和中指將腋下後面的筋扣住分撥,循肱骨外側面的筋,一手一手地往下分撥至肘端止,如是三至五次.

一手仍握腕,一手撥動腋部後面的筋,隨即一手接一手,順其筋勢,循臂外側撥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於肩、背,下達於臂、肘,撥動此部的筋,則肩、背、臂、肘的筋均動。

第六式:左手仍握住病人左手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肘下外側面(離肘端約寸間)的筋,同時食指和中指扣住肘下面與大指相對處,大指向下扣撥,食指和中指向上仰撥,順其筋脈,一手一手的向前仰合分撥,大指至列缺部位止,同時食指和中指與大指相刑處止。分撥時,病人五指均有感覺搖動。因所撥的筋,均與五指相通。

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將肘下外側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撥。此部的筋,上通於臂,下達於指,分撥此部的筋,則各指均動。

第七式:病人左臂反仰平伸。用右手大指頂住病人左手掌背面中指的骨節,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手掌及腕骨右側面。用左手大指往裡推,食指和中指往外合,使病人的手掌成為向上往裡仰勾,與肩頭相對。同時用左手的大指,推住病人左肩井上通項的大筋,食指和中指扣住背後靠扇子骨處。同時用右手將病人的左手往外抻,左手扣住病人左肩的筋往後推,使病人左臂反仰,將其手臂筋抻開。

一手合腕,以大指頂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項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抌技之。此式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

第八式:右手仍照第七式頂住病人左腕骨(位置不變),隨即將病人左手翻過,使病人手往下垂,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病人左肩頭,以大指按住肩頭骨節處的筋,用右手將病人的左臂向前後往來擺動。同時左手大指分撥病人肩頭骨節處的筋。

握腕之手,將其手翻過,一手用大指按住肩頭骨節處的筋,握腕之手,將其臂前後往來遊動。按肩頭骨節處的大指、並按撥其肩與臂相連的筋。如抌技肩部,必須遊動其筋,方能活動,易於分撥。

第九式:右手仍扣住病人左手腕骨(位置不變),用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並部位,用右手仍扣住病人手腕,交其臂向後反措二三次,以病人的左臂能反措到右面軟肋下為止。但不可勉強,如遇臂有病不能曲伸,或半身不遂者,以能反措到何處,即到何處止,漸漸筋脈舒開即反捎到軟肋下。

一手仍握腕如前式,一手大指插於腋下,食、中指扣肩並部位,將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將其臂向後反措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與腋前通胸部之筋。

第十式:病人的左臂成直平抻,再照四、五、六式重作一遍,即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用左手的食指及大指,將病人的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順次拈撥;同時用右手大指,亦川頁次撥弄左手腕背面與指相連的筋。

一手握腕,一手拈撥其指,由大指起,順序至小指止。拈其指,使其腕肘之筋均動。

第十一式:用右手握住病人的左手無名指和小指,左手握住病人的食指和中指,以兩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手掌背面,顛抖病人的左臂,舒其筋絡。

兩手分握其四指顫抖之,以活動其全臂及胸、肩、背的筋。

第十二式:用右手反捏住病人左手腕,用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前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後面的筋。用右手將病人左臂向後反背過腰,以能措過至右邊軟肋為止,如是三至五次。但切不可勉強,遇手臂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以能反捎到何處,即止於何處,漸漸筋脈舒開即能反措到軟肋下。

一手反握其腕,一手叉開,托住其腋下全部的筋,握腕之手,將其手反背,以抌技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九式與第十二式的手法雖似相同,但實際上手法姿勢迥異。第九式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系由上往下之勢。故曰「扣住」。第十二式

「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前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後面的筋」,系由下往上之勢,故曰:「托住」。望讀者注意。

第十三式:左手握住病人左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肩井部位通項的大筋,食、中指撥按住病人的肩子骨,將扇子骨向上扳起。同時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將病人左臂捲起使手掌微仰,拎起,從胸前循右上方,即將病人的手掌往外翻,向外繞轉,循左下方徐徐轉至肋下間,隨即順其勢,經胸前,向右上方復繞轉作環形,如是二三次。

一手將其扇子骨升起,一手握腕,將其臂繞轉,以抌技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四式:仍用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右下方揚起,用右手掌按住病人脊骨第一椎旁左邊的大筋,慢慢往下推按,至第十四椎旁左腎俞為止,一次或三次均可。

仍用一手握腕,將其臂向前方揚起,此係將臂全部的筋技起,再用一手手掌,按住脊骨第一椎旁的大筋,向下緩緩推按,至腎俞部位止。

第十五式:用右手扣住病人左肩頭,左手託捏腋際的筋,命病人將左臂揚起,由頭頂摸右耳(如左臂上舉不能正常者,加用此法,否則不必用)

一手叉開,合扣住肩部的筋,一手叉開,託捏其腋下的筋,命其揚臂,由頭頂往下,用手自摸其耳。此式必須將其臂根合住,方能上揚,以抌技臂部的筋。此為手臂不能上舉者必需之治法。

1、右臂分筋法:與左臂分筋法的手式相同。病人仍為坐式,醫者立在病人的右外側,握起病人的右手腕。依照左臂分筋法的手式,進行操作。參閱左臂分筋法的各式及附圖,不再贅述。

以上為臂部分筋法全部手式及其說明。因其部位較小,筋絡較細,故施治時,合轉其手腕,則全臂之筋均動。再按式分撥,撥筋則筋動,筋動則氣通,氣通則血活。血活則筋得養,再抌技之,以舒其筋絡,筋絡舒開,氣血和暢,筋得氣血保養,其筋即漸漸舒長,彈力即能回復。其施治手法,宜按其手式之次序用之。如其臂作痛,不能上舉,而其筋不拘者,可用第十五式。如其筋已拘,是式暫不可用,待其筋舒血活,方能用之。

2、腿部分筋法:凡治腿部時,病人仰臥,必須將其腿戳起,足趾裏合,其腿部的筋,自然技勁。方能施治。

第一式:用兩手大指,扣住右腿膝蓋上虎膝部位,兩手食、中指及無名指,扣入右膝後兩邊的筋,向左側面緩緩扳下,緩按三五次。

用兩手扣住膝後兩側面的筋,緩緩扳下。此部的筋,上通腰背,下達於足,用此式以抌技其腿的全部及腰間的筋。

第二式:仍將右腿戳起,用右手大指捺拿膝蓋—上,中指和無名指扣陰陵泉部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膝上面大筋,大指扣住膝後,食指和中指撥膝上面的大筋,緩緩向前撥動至腿腋止。

一手將膝上面部位的筋按住,順筋勢分撥至腿腋止。此部的筋,上穿繞骨盆,通於腰部,下達於膝部。

第三式:右手掌仍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膝面,左手大指扣住右膝後外側大筋,緩緩向前撥動,至環跳部位止。

一手將膝後外側部位的筋按住,順其筋勢,分撥至環跳部位。此部的筋,上通於腰間,下達於足部。

第四式:左手掌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膝面,大指扣住右膝後內側大筋,緩緩向前撥動三五次。

一手將膝後內側部位的筋分撥,此部的筋,上通腰部,下達足部。

第五式:病人右腿戳起,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腿彎裏側陰陵泉部位的大筋,大指扣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膝下迎面骨上端,食指和中指扣委中部位的筋,向下緩緩撥動,揉送至承山部位止,如是三五次。

一手將膝下後面委中部位的筋撥動:順其筋勢,撥至承山部位。此部的筋,上通於腰,下達足跟。

第六式:左手扣住腿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右膝下內側,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順其筋勢,向下緩緩撥送,至懸鐘部位止(即外踝上2寸)。病人的足趾及腿背,均有感覺,如是三五次。

一手將膝下外側三里部位的筋撥動,至懸鐘部位的筋止此部的筋,下通足趾,撥動時,其足趾必有感應。

第七式:病人右腿仍戳起,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食指和中指扣住後面:同時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是跟踺。大指分撥腳腕的筋。自右足內踝起,經解溪部位至外踝止,將其筋絡往後撥動,如是三五次。

一手大指,往複分撥其足腕部位的筋,此式系活動其各足趾的筋。

第八式:右手仍如前式,位置不變,用左手大指撥動腳背前面的筋,自右足大趾起,至小趾跟止的筋,往複撥動,如是三五次。

一手大指,將足大趾跟至小趾跟的筋,往複撫撥,以動各足趾的筋。

第九式:醫師用大指從患者的足跟部向腳心部搓、掐直到足趾尖端。接著再用大指指甲切菜式掐患者腳掌部,連續掐數遍。然後用大指甲掐患者腳趾及腳尖部數遍。

最後用手指或手掌彈撥、揉搓患者腳面。並用手指掐其腳趾四縫處數遍。

第十式:病人右腿戳起,右腳外側壓在左膝上,用左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右膝後內側陰陵泉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扣住膝上,用右手大指指端,分撥左三陰交穴的筋。

一腿蜷起,其腿壓於另一腿之膝蓋上部。一手將膝上陰陵泉部位的筋用大指扣住,食、中指按住膝部向下捺,以抗技其腿部的筋。同時另一手的大指端扣按住三陰交穴,分撥其筋,以通任督二脈之氣。

第十一式:左手中指和無名指仍扣住右陰陵泉的筋(與上式同),右手握住右足內外跺,曲伸抌技三五次。

一手扣按住陰陵泉部位的筋,一手握住足跟。將其屈伸枕技,以活動其腿的全部筋絡。

第十二式:再將右腿戳起,足跟靠住股間,足趾微往裡合。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膝外側大筋,食指和中指按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按住右足兩解溪部位,食指和中指按住足外踝及足跟。用右手掌按右膝上,向左側面緩緩下按三五次。

將其腿仍戳起,用一手按足腕部位,一手用大指或食、中指,扣住膝後外側的筋,將手掌按膝部,緩緩向裏合捺,以抌技腰間及全腿的筋。

第十三式:右手仍不動,位置不變,但向左側面壓按至左腿上。用左手叉開,在右環跳部位揉推三五次後,即順胯後推至腎俞穴,左手即改成鉗形,將兩腎俞穴扣住,撥一二次為止。

一手將膝後外側的筋扣住,手掌按膝,往裡合壓,將其腰腿兩部的筋,抌技舒開。一手叉開,揉推環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氣血。治右腿時,揉推環跳,即順其筋勢,推到腎俞部位,即扣按腎俞穴兩旁的大筋,以升其腎氣。此部位為兩腿的筋絡發源之所在,扣按此部的筋,則兩腿的氣血均活,一次即可。因治右腿手勢較順,故用之。如治左腿,推按至環跳即止。

第十四式:手法與第一式同。

4、左腿分筋法: 與右腿分筋法的手式基本相同,病人仍為仰臥式。右腿平伸,足心向下,足趾往裡靠合,足跟與股相對:醫者站在病人左側。依照或腿分筋法的手式,進行操作。右腿分筋法第十二式,「加治腎俞一次」,左腿分筋法不必加治此穴。其法參閱右腿分筋法各式及附圖,不再贅述。

5、兩腿合治:病人仰臥,兩腿戳起,施術者與病人對面坐,並將右腿蜷起,壓住病人兩腿腕解溪部位,用右手捺住左腿膝上,左手捺住右腿膝上,向前及左右搖擺扳技三五次。兩手指交叉,再將病人兩腿往懷裡扳技一次為止。

以上為腿部分筋法的說明。因腿的部位比較大,筋亦較粗,故施治時,必須將其腿戳起,使筋校起,以便撥動。入手時,先將膝部上面的筋撥動,此為腿部之總筋。撥此部的筋,氣血能活動。再將膝下部位的筋,按式分別撥動,使其膝部及足部的筋均動,然後再將腿蜷起下壓,以抌技其筋。分撥其三陰交穴,以通其任督兩脈之氣,活其氣血。再屈伸抌技其腿,使其全部之筋活動。再將其腿部之筋壓捺,以抌技之,揉推其環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氣血,扣按腎俞,以升其腎氣,腎氣足,則腿部的血液循環,即可恢復正常。筋能得其保養,痛即可止。拘攣枯痿者,即能行動,彈力回復,行動即可靈活。且人之行動,皆靠兩腿之力分擔,若一腿發生障礙,其好腿必增加負擔,久之必過力,即氣血亦因之不足,漸漸好腿亦動作不靈。故施治時,兩腿均治,以為預防之計。

至於兩腿並治之法,其作用亦為抌技兩腿及腰間的筋,使筋舒血活。臨症時,如遇痿、拘、抽、枯等症,可斟酌靈活運用。

腿部施治時,其手用力較大,但亦不須用猛力,力猛則被摧。臨症時應用手法,須細察病的情況,及其內部的氣分盈虧,因人因病而施,用力不可猛,須緩品之。細心鑽研,方能領悟此法之用。

摘自張官生《道家臟腑點穴推拿導引法講義》

??kWcZ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