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1:

「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註持久;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

現實:工匠精神缺失應引企業反思

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前行,中國曾經陷入經濟短缺的境地,只要生產出產品,就會有人買,甚至是供不應求。久而久之,粗糙平庸的審美與製造水平被沿襲下來。

工匠精神的缺失和「湊合用」的思想,使很多中國製造企業遠離了產品一線。海爾的張瑞敏曾經用鐵鎚砸毀了70台有瑕疵的冰箱,在他掄錘之前,依舊有人建議:冰箱有點瑕疵,便宜點賣給中國人吧!這個故事喚醒了海爾人的品質意識,對這個企業有著深遠的影響。但顯然,張瑞敏的鎚子沒能砸醒更多的製造企業。拿智能手機為例,蘋果的iPhone4在使用了4年之後,依舊能通過翻新的方式來二次售賣;而很多國產手機壓根撐不過自己的保修期。可見,中國製造在硬體細節、品質標準上都無法與國外優秀企業同日而語。中國製造把消費者當弱勢群體,於是,產品質量總是不過關,即便過關,也是那種要求極低的標準。

在製造業,我們仍然缺乏響噹噹的「中國名片」,其背後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礎製造業優質技術人才——大國工匠的缺失,製造企業管理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討厭進工廠、討厭製造業,因為年輕人覺得在製造業不僅看不到前途,而且收入低。人才的流失,使得企業即使有工匠精神,卻無法傳承。產品質量差,導致利潤率下降,從而無暇顧及員工收入,更無法投入成本去照顧感情,員工歸屬感下降,拉動離職率走高……中國製造企業都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

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後成長時代,消費者對物品質量安全和品質有了更加挑剔的眼光。在這個時候,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製造業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時代在呼喚工匠精神回歸,人們渴望由工匠精神打造出來的產品。

未來:工匠精神助推優質製造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說:「我們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製造"升級為"優質製造"。」時代呼喚「工匠精神」助推「優質製造」,實現輝煌的「中國夢」。

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紀錄片中描述了這樣一群勞動者,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進名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著傳承和鑽研,憑著專註和堅守,他們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技藝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準。令人最為嘆服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他給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高鳳林讓中國「神舟」系列順利升空,也讓中國科技發展達到了令人仰視的高度。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能發展,同樣蘊藏著較高的智慧含量,我們把傳統的工匠精神重新發揚,並且發揚到極致。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工作崗位,若是用工匠精神對待每一個微小的細節,不僅完成了個人價值的釋放,也托起了輝煌的中國夢。

重拾工匠心,重塑匠人魂,是助推「中國製造」向「優質製造」轉型的先決條件。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崗位,不管面對什麼工作,如果都能發揚一點點工匠精神,那麼實現「中國優質製造」指日可待。現在,不妨讓我們來讀一讀威斯敏斯特碑文中的這段話:當我年輕時,我夢想改變世界;當我成熟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世界,決定改變國家;當我進入暮年,我發現我不能改變國家,僅是改變我的家庭,但這也不可能。當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我現在可能已經改變了家庭、教會、國家,甚至改變了這個世界。

資料2:

---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匠藝:一絲不苟

說到工匠精神,人們總會想起瑞士手錶,百達裴麗、勞力士、江詩丹頓這些頂級豪表,全都產自瑞士。一塊手錶價值千萬,卻有讓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機械錶殼裡,能有 744 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髮。一個頂級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製造出一塊。這樣的一絲不苟,讓瑞士手錶成功地從日用品變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中國同瑞士鐘錶業一樣歷史悠久的行當——釀酒。中國的白酒之都宿遷,有著上千年的釀造史,出產洋河、雙溝兩大名酒。在當地,釀酒工匠被稱為「酒把式」,他們和祖輩一樣,心無旁騖、專心釀酒。釀酒過程中,出甑時要抬近千斤的大筐,降溫時會揚上千次的大鍬,拌料時每一鍬都要力度均勻,醅料堆入窖池時都剁得方方正正,便於均勻發酵。這樣的專註換來的,是「好酒美名天下揚」的榮耀。

匠心:精益求精

歷史上的雙溝酒,在1955年就曾拿下全國「甲等佳酒第一名」稱號,這背後,是酒把式們的汗水結晶。當時釀酒只能用毛驢推磨、土灶燒鍋,為了讓火更旺,醅料更易老熟,酒把式徐鳳樓反覆試驗,按比例把鹽料添加在燃煤中,讓出酒率大幅提高。

之後,在國家商務部舉辦的幾次評酒會上,雙溝大麴連連獲得中國名酒的殊榮。拿獎,並沒有讓釀酒師們停下腳步,為了讓酒更符合人們逐漸變化的口味,更加綿甜醇香,他們不斷地對酒體進行改進,一次調整要實驗上百次,嘗酒嘗到嘴裡全都是燎泡。

為了滿足愛酒人對60年前「甲等佳酒第一名」的仰慕,蘇酒集團的釀酒師們在歷經近百次包裝設計、百餘次酒體調製後,推出全面復原當年工藝與品質的雙溝1955封壇酒。為收藏一壇好酒,4000多名愛酒人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

匠魂:持之以恆

在今日中國,10年、20年的品牌比比皆是,而有百年積澱的品牌卻鳳毛麟角,比如雙溝酒等,這些品牌能夠走過歷史滄桑、屹立百年不倒,人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百年之前,酒把式們粉碎、拌料、加漿、揚醅、摘酒;百年之後,技藝世代傳承,釀酒工匠的專註與虔誠不曾改變。酒廠有位名叫周其樓的釀酒工,1954年進廠,一家6代都是釀酒工。從青絲到白頭,一輩子只做一個行當,一輩子做好一個行當,這在雙溝並不少見。

正所謂「不瘋魔,不成活」。從釀酒人的身上,能看到中國式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味著對一件事情十年如一日的執著;意味著對一件事情的傾盡心血和耐心等待;意味著對創造完美的不妥協和堅持,不惜代價;意味著告訴自己,一定做好一件事,努力實現夢想情懷。

資料3:

不久前,許多國人跑到日本搶購馬桶蓋的現象更引發了大眾層面的熱議,人們再次關注日本人專註、認真做事的匠人精神。不可否認,匠人精神對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發展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相反地,最近20年,隨著日本逐步走向封閉和保守,它們在互聯網時代落後了,我們幾乎很難看到知名的日本互聯網企業,而傳統的日本製造業例如索尼、夏普和富士通也在西方和中國的競爭對手的壓制下一蹶不振。

是日本的匠人精神出了問題了嗎?匠人精神靠的是師徒相傳、靠的是情感紐帶、靠的是一絲不苟的苦心孤詣,他們可以將產品做到極致,藉此來征服市場和用戶,這依然值得我們學習。然而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是瞬息萬變的,除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還需要跳脫俗套、打破常規,富有創造力,還需要開放、包容與協作的互聯網精神。也就是「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應該注入創新的內涵。

關於個人化的創新精神。創客學創始人、惠普個人電腦集團前CTO兼全球副總裁PhilMcKinney曾經做了非常精彩的闡釋。他認為大多數人都具有創新的潛能,通過學習、練習,每個人都可以掌握創新的技能。McKinney還總結了培養創新力的FIRE四步法。F即Focus,意為定位搜索範圍,定義越明確,所得到的想法質量越高;I即Ideation,意為利用絕殺式的提問產生大量想法,可以是頭腦風暴,也可以是問題清單;R即Ranking,對你列表中的想法進行評級;E即Execution,這是一個將好的想法變成真正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他認為「只創新,不執行,等於零」,同時要大膽地試,小步快走。

工匠精神,是 一種精神,一種態度:從前,國內企業熱衷於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從而忽略了產品的靈魂。工匠精神與之相反,強調企業要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持續改進工藝,強調精益求精,強調對匠心、精品、完美的堅持和不斷追求。工匠精神,重要的不在於工匠的方法;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持續精雕細琢的、永不滿足的、永不妥協的、永遠跟自己較勁的、追求完美的態度。

工匠精神,是 一種理想主義、浪漫主義:很多企業很多人,都把做產品僅僅當成了賺錢的工具,所以顯得焦躁、憂鬱、惶恐,外表強悍,內心空虛。與之相反,工匠精神,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所以顯得寧靜、堅定、踏實、專註,內心強大。愛我所愛,做我所愛,就幸福。一個人所做的工作,應該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是他實現夢想與理想的所在。只有將心底的夢想、人生的理想、內心的信仰,與產品結合在一起,才可能產生工匠精神。因此,我們講,工匠精神,是有溫度的、人文的、理想主義的、具有浪漫情懷的一種精神。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極致: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從一個產品移動到另一個產品,只需要滑動一下滑鼠。只有超出消費者預期、將產品做到極致,才有可能留得住消費者。互聯網時代,贏家通吃,競爭最為激烈。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將產品做到極致,才有可能戰勝對手,成為通吃的贏家。否則,就會成為別人口中的食物。要做到極致,就必須專註、專一、單一,少就是多,少才能精;產品,特別是大單品,就成為所有企業追求的方向。

工匠精神,最講究細節:細節是什麼?是表裡如一,沒有瑕疵;是將99%提高到99.99%。好木匠做的柜子,背面與正面都是一樣的。用手做事,那是工人;用手和腦做事,那是工程師;只有手、腦、心並用,那才是工匠。要成為工匠,就必須象一個藝術家那樣,既用手,還要用腦,更要用心,去營造一件完美無缺的藝術品。有了細節的完美,才可能有藝術品的完美;有了對細節的關注,才可能有精緻的產品。

工匠精神,是 一代又一代產品的推陳出新:要把產品做到極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堅持和耐心,是對產品的持續改進,一代又一代地推陳出新,最終到達極致。產品的品質,每一代都在進步。正是因為幾十年如一日地進行產品品質的進化與改良,產品才能持續獲得消費者滿意,並最終成為長壽大單品。這樣的產品追求,就與中國企業常規的「出新品——圈錢——再出新品——再圈錢」的模式,完全不同。

工匠精神,單點突破,方能極致:眾所周知的木桶理論,講的是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它最短的一根木板決定的,是把每個細節全做好決定的。一個小細節做得不好(木板不夠高),整個木桶就裝不了多少水。在實際的運用中,企業的工匠精神,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工匠精神,要反對木桶理論。互聯網時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中小企業不要學大企業系統制勝的戰法,而應該選准一個重點,然後集中所有的資源,在這個重點上進行單點突破。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沒有什麼系統戰之說,只有單點戰之說。

「互聯網+」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工匠精神,區別在於我們不僅需要傳統手藝人的專註、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不僅需要現代的科學精神和人文主義,我們還需要開放、包容、協作與創新的互聯網精神。

資料4:

工匠,在很多人眼中,其實已是一個若即若離、若隱若現的形象了。我們曾經對工匠熟悉極了,他們就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或者是門口的雨傘修補匠,或者說住在家隔壁,供職於國營工廠的老師傅……傳統的手藝人,是不是會絕跡?小時候我們佩服崇拜至極的那些手藝,是否會成為歷史?

答案無論是或否,大概都可接受。所謂手藝,顧名思義,就是需要靠雙手完成的技藝,也是在特定歷史階段、特定的需求之下所需要的特殊技藝。手藝隨著歷史和外部條件的變化,出現或者消亡,都屬於正常的現象。但是,一門手藝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枯燥而且重複的訓練、有的還需要天賦,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現在,隨著大工業時代的到來,批量的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機器人可以快速而且低成本地取代人類幾千年以來所從事的手工勞動。有朝一日,機器人或許可以取代一切人類「手藝」類的工作。如果機器人取代工匠,也不必大驚小怪。

雖然工匠的工作可以被機器人取代,但是「工匠精神」是人類創造精美生活、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必備,這是不可能被器物的表現所超越或代替的。「工匠精神」蘊含的不僅僅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內涵釋義,也不僅僅是追求卓越的教育和訓練的外延,它是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所積累的最具價值的文明財富。今天,「工匠精神」被提及,絕不是回首對傳統工匠技藝的回憶,而是對未來人們所從事的一切職業的道德呼喚。

現在一談到「工業4.0」,很多專家會報出一連串的關鍵詞。但是,軟體、硬體、技術、規範、標準……諸如此類,我們都可以引進、都可以向德國學習,可唯獨德國製造業「匠人」的那種精神、態度和工作作風是我們難以通過「引進」解決的。所以,要把「工業4.0」從概念變為現實,就需要倡導「工匠精神」,在教育中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發展經濟,除了「互聯網+」,我們是不是可以談談「工匠精神+」,或者叫「+工匠精神」。如果說「互聯網+」代表的是搭載一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後者則是搭載一種精益求精的價值觀。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培訓體系聞名全球。在德國,學生從初中開始就分流,一部分進入「工匠」系列的培養路徑,即進入職業教育通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挑選自己所喜愛的技能進行學習。當然,職業學校和大學之間也有通道,孩子們日後想上大學還可以繼續深造。也許你會問,這不是在培養工匠嗎,談何「精神」? 確實,從個體上看,這都是在培養工匠,但從宏觀上看,培養的是一個國家,乃至整個教育系統的「工匠精神」。

社會和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具體問題、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而我們的大學,哪怕是冠有工程應用型名稱的大學,不用「工匠精神」去培養工匠,而是試圖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科學家和領軍人物。殊不知,瑞士,既有軍刀、手錶的匠人,也有赫爾佐格 (北京鳥巢的設計者)這樣的大師,不矛盾。

供給側改革,先從匠人培養做起,從匠人精神的培養做起。

資料5:

創辦於公元578年並延續至今的建築公司「金剛組」為代表,日本擁有數以萬計的百年老鋪甚至千年老店,許多日本企業能延續百年甚至千年的秘訣,就是持之以恆專註自己的事業,不為眼前的利潤所左右的「工匠精神」。在工業時代,作為製造業強國的日本是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呢?

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總監瀨口清之指出,日本的「匠人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思想與日本固有精神的結合,匠人和農民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天職」,必須對天忠誠,所以都竭盡全力用心工作。

「工匠精神」的培養,離不開社會對技工的尊重。在日本,藍領工人的收入甚至超過白領,在社會上也受到尊敬。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都在98%以上,遠遠超過大學生。日本藍領工人的薪資水平在全世界都處於很高的水平。一個高級技術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撐起全家的開銷,妻子可以做全職主婦,並生養多個孩子。

記者曾參觀過多家日本的製造工廠,在那裡,稍有瑕疵的商品,絕對無法下線。日本人注重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和完美主義,技術一流的藍領工人就是日本製造業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在進入工廠前,日本的學前和學校教育體系,不會教給學生任何具體的職業技能,但卻會無孔不入地植入「匠人意識」,從小培養孩子對鑽研技術的興趣。

日本富士電視台開設有著名的藍領技術對抗節目《矛盾》,展示各種技術工人的精湛技藝,不僅展示了高超的技術實力,更延續了日本人代代流傳的「匠人意識」。在揚名、利益、不服輸等多重誘惑的刺激下,許多日本企業和技術工人紛紛改良自己的產品,然後報名參加節目。

從1959年開始,日本每年都會舉辦全國範圍的「技術奧林匹克全國大賽」,這項全國大賽發展至今,每年都有超過20萬名技術工人參加比賽,成為日本藍領工人展示自我、切磋技藝的重要舞台。

在東京都大田區,進入21世紀,仍有一些20多歲年輕人樂於創建街道工廠。在年輕人考大學時日益脫離理科專業的情況下,技術工人依然沒有受到冷落。

日本人將技術、手藝出眾的人稱為「匠人」,並給以尊重。擁有傳統手工藝技術的非物質文化傳人不僅受到社會各界尊重。在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將工藝技術作為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文部科學大臣指定的「重要無形文化財傳承人」俗稱「人間國寶」,會獲得內閣大臣和地方政府表彰,甚至被授勛,社會地位更是尊崇。

日本的「匠人意識」,一方面體現在工人認真,手藝精湛,能夠生產出合格的產品,一方面也體現在企業不斷精益求精。優秀的開發團隊總是能夠不斷創新,精益求精,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在知名品牌眾多的日本,面對激烈的同類競爭,必須追求與其他產品的差異,才能有賣點。因此,無論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是把不斷創新、精益求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不創新就會倒閉。自然,這也就需要培育出手藝精湛的藍領工人。

由政府主導的科技研發,在數量上僅占日本科技創新內容的20%,剩下80%都是由企業完成的。民間企業是日本科技發展的主力,「工匠精神」則是日本科技發展的源泉。正是擁有大批具有熟練牢靠技術的職業技術人員,才是日本製造業的最大優勢所在。

早稻田大學教授鵜飼信一指出,日本超過90%的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而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人員不滿十人的小規模企業。但是,其中卻有很多擁有支撐日本製造業的技術實力。不少中小企業曾參與了日本航天工程的一些零部件的建設,而不少零部件甚至只能委託具備高超專項技藝的中小企業生產。

這種小規模企業是日本經濟的原動力,而支撐日本尖端技術的是這些勞動者的技能。經過長年鍛煉,有的研磨工匠僅憑手感就能將測量儀器部件手工打磨掉5微米。這顯示出人類的手指才是最高度的精密加工儀器。小規模企業的「武器」是經營者和工人的「勞動身體」。「勞動身體」不斷自我革新,提高熟練程度、熟練操縱新的機械設備、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等,才是發展的原動力。

鵜飼信一認為,為了產生出附加值,勞動者必須經歷一段不計較眼前利益、不辭勞苦努力學習技能的歲月。有的加工銼刀的老工匠,從早上8點開始就盤腿而坐開始工作,到12點都不換姿勢,而這僅僅是由於怕半途分散注意力。可以說,「勞動者就是創造者」這種感染力所帶來的喜悅,才是日本工匠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

就日本而言,不是在工業時代的衝擊下留住了「工匠精神」,而是工業時代的競爭培育了「工匠精神」。魯迅曾經說過:「日本人太認真,而中國人太不認真。」那麼,到了中國人都能認真起來、普遍具有了「匠人氣質」的時候,也就到了中國製造業能夠真正騰飛之時。

資料6:

一個普通的「90後」電焊工,讓中國技術工人的名字第一次銘刻在職業技能界「奧林匹克」賽事的豐碑上。他叫裴先鋒,中國石油第一建設公司第三工程處313工程隊電焊技師。

2011年,21歲的裴先鋒來到英國倫敦,在第41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一路過關斬將,摘得焊接項目銀牌,實現了這一賽事中國人獎牌零的突破,向世界展示中國「大國工匠」的風采。

「我是菜農的孩子。」這是裴先鋒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1990年,裴先鋒出生在洛陽洛龍區李樓鄉下庄村,父母以種菜為生。初中畢業以後,為減輕家庭負擔,他選擇了上技校,畢業後成為中國石油第一建設公司的一名電焊工。

裴先鋒的追夢歷程,始於一個樸素的願望:「當工人,就當最優秀的工人!」

剛開始接觸高難度的合金鋼焊接時,焊道成形總是不好,裴先鋒白天工作,晚上學習,找來專業書籍查找焊接相關資料,然後在白紙上設計焊道的形狀、劃焊條的方法。漸漸地,他悟出了許多門道,對熔池滅弧的方向、停頓時間、電流在每一層施焊時的大小做到了如指掌。

2008年底,裴先鋒代表公司技校隊,參加中國石油在河北廊坊舉辦的院校組電焊技能競賽,第一次走出洛陽。

「上車前,師傅對我說,小裴,咱不光要能走出洛陽,坐上火車,要讓自己走得更遠!」師傅的話始終牢記在裴先鋒心裡。無論在一線工地,還是競技場上,絕不放棄、勇奪第一的信念一直激勵著他。

隨著我國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的轉型升級,呼喚湧現更多的「大國工匠」。2010年8月,裴先鋒被選送到中國石油最具實力的一建焊接研究與培訓中心強化培訓。這座焊培中心被業內譽為「中國高級焊工的孵化器」。

裴先鋒非常珍惜這個機會,格外用心學習。焊道坡口規定要用扁鏟和鐵鎚把多餘的部分剔掉,鐵鎚砸腫了手,他一聲不吭;雙手磨出了血泡,他咬牙堅持;好幾次仰臉焊接時,由於精力太過集中,鐵水順著棉工作服口袋往下流,衣服被點著了渾然不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裴先鋒的焊接技術突飛猛進。2011年10月,第41屆世界技能競賽在英國倫敦舉行,在這個代表著國際技能和技術培訓頂尖水平的賽場上,首次出現中國隊的身影。

在這場比賽中,中國隊共參加6個項目,派出了6名選手,裴先鋒就是其中之一。最終,裴先鋒以出色的技藝獲得第41屆世界技能競賽焊接項目銀牌。

2012年年初,獲獎後的裴先鋒主動提出回到他所屬的一建公司313工程隊,投入我國西南地區第一個特大型石油化工項目——四川煉化一體化基地施工建設中。2014年12月,裴先鋒又主動要求,跟著一建公司海外項目隊去了約旦,繼續用多彩的焊花照亮青春夢想。

「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只要你有夢想,有為實現美好生活打拚的勇氣和勤奮,有為給這個社會增光添彩的努力,就不會被辜負。」裴先鋒說。

這位年輕的中國焊工,以自己的逐夢歷程詮釋了專註執著、精益求精、勤奮鑽研、艱苦奮鬥的「匠人精神」,走出了一條當代青年技能工人職業發展之路。

-------------------------------------------------------------------------------

作答要求

請結合給定資料,立足考情,自主命制考題。

要求:(1)題目數量,四題模式,即三道采分題一篇大作文。(2)題目類型,采分題:歸納概括、綜合分析、對策啟示、公文寫作任選其三;大作文: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任選其一。(3)題目設置,題幹部分應明確規定作答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答題方向、答題範圍;要求部分應明確指出作答形式,包括但不限於準確、簡明、條理、字數等。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