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老丹村,斑駁脫落的圍牆上,"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等有關禁毒的宣傳標語若隱若現。在一處老宅子牆體背後,"某某吸毒死了"幾個塗鴉大字依然能看得清。

這一切,似乎都暗示這裏曾經受到的"毒害"之深。

丹村,位於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的尖峯嶺下,是一個有着500年曆史的古老村落。清代中期,丹村出過4名貢生;革命戰爭年代,丹村有28位烈士爲革命捐軀。

然而,這樣一個頗具文化和紅色基因的村莊,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沉淪:毒品蔓延、搶劫盜竊等治安問題多發,外地司機一度不敢進村,連外地姑娘也不願嫁進來。丹村一度成爲海南西部邊陲有名的"吸毒村""問題村"。用老丹村人的話說,"以前外出說自己是丹村人,都會沒面子"。

如今,走進"新"丹村,一塊寫有"文化興村""紅色傳承"的石碑矗立在村口,一排排獨棟小樓映入眼簾,村路縱橫交錯,村民三五成羣在酸梅樹下納涼,裊裊炊煙勾勒出新農村新畫卷的勃勃生機。

村兩委辦公室的一面牆上,寫滿了村裏大家族的族譜、家訓,辦公桌上還堆放了由村兩委編撰的《丹村志》和民間文化刊物《龍沐灣》,19本村民的個人作品集依次排放。連任5屆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謝上強笑着說,丹村的文化基因被激活了,現在願意嫁到丹村的外地姑娘越來越多,丹村人的面子又回來了。

2018年5月8日,航拍丹村新村,一棟棟小樓錯落有致地坐落在新村中。本文照片均爲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被拉下水的村民

" 通過負面教訓讓村民反思,懂得村衰的原因,以免重蹈覆轍,從而少走彎路,讓丹村長盛不衰,造福子孫後代。"

《丹村志》開篇的這段話,直面了丹村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外出務工人員將毒品帶回村裏,丹村的噩夢就此開始。

當了30多年村幹部的石獻奇回憶,那時村裏人大部分都在家務農,種水稻、種瓜菜的都有,但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即使農作物有收成也難以運出去,大家掙不到什麼錢。

村裏勞動力大量閒置,部分村民爲謀生計,開始遠走他鄉到外地打工。由於缺少約束,外出務工者中的一些人染上毒癮,並傳給同村青少年。

大多數吸毒者都有相似的經歷:最初接觸毒品時,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可怕的無底深淵。

今年34歲的阿光(化名),皮膚黝黑,眼珠深凹,鬢角已有幾縷斑白,看起來要比同齡人蒼老許多。阿光初中畢業後便輟學在家,有一天,他和幾個帶着"白粉"的年輕人去了村東頭一間廢棄的小房子。抱着試一試的想法,阿光的噩夢從此開始。

持續吸了四五個月後,阿光感覺自己徹底離不開毒品。當年10月,正和朋友一起吸毒的阿光被警察抓住,並被送到戒毒所強制戒毒。

" 在那個年代,大家都知道'白粉'就是毒品,但不知道毒品具體有什麼危害,以爲跟抽菸一樣。"石獻奇說,當時家裏有吸毒的孩子,村幹部向家長提醒,家長多數時候會不高興,認爲毀壞了孩子的名聲,所以一致對外稱"孩子沒有吸毒,就是在吸菸"。

丹村村幹部和村民在村文化室內讀書(5月9日攝)。

"失控"的村莊

大約1993年至2002年,丹村"失控"了。

彼時,樂東縣中學的化學老師石璜從縣城坐班車到佛羅鎮後再換乘三輪車時,往往會遭三輪車司機拒載。

原因是丹村村口聚集了一幫社會閒散青年,除丹村人外,這幫青年經常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陌生人。

那時,在貧困的丹村,青少年因念不起書,輟學在家的現象比比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村子裏幾乎沒有文化娛樂生活,連電視機都很少。漫長而無聊的日子裏,部分青年很快就跟"吸粉"的人混到了一起。

現年72歲的石璜回憶,在那個瘋狂的年代,因爲缺錢買毒品,吸毒的人偷家裏東西賣錢,沒有東西可賣了,就出去偷、去搶,村裏的偷盜情況越來越多。

" 爲防止被偷,一些人家晚上甚至要和豬牛羊家畜一起睡。抽水用的水泵丟失,也是常態。"石璜搖搖頭說,作爲人民教師的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當時他曾找一名村幹部反映情況,誰料這名村幹部的兩個兒子也在吸毒。

這名村幹部回憶起往事眼含淚花,"作爲一名母親,你能想象到拿着藤條抽打兒子後,一家人抱頭痛哭的場景麼?我恨販毒的人!"她咬着牙說,繼大兒子吸毒後,有一年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她發現小兒子居然也在自己的房間吸毒,她整個人崩潰了,想死的心都有。

如今,她的大兒子戒毒成功,小兒子依舊被關在戒毒所。

據不完全統計,1993年至2002年,是丹村吸毒情況最嚴重的一段時期。在此期間,全村吸毒人員明顯增多,到2002年,全村5000人中吸毒的就有70多人。

時任佛羅鎮派出所的肖姓幹警回憶,那時候,每到過年都是村裏最亂的時候。他不得不聯絡村裏所有的村民小組組長,安排專人值夜班,圍着村子巡邏,專門抓小偷。

" 有時候,半夜村裏會打開廣播,把村民喊起來查看耕牛是否被偷。很多村民被毒品害得慘不忍睹,整個村子像失控了一樣。"回想起那段歲月,他感慨不已。

丹村村民退休教授王建光(中)在丹村藝術展廳內寫毛筆字(5月8日攝)。

村支書發起的自我"救贖"

隨着村裏吸毒的青年越來越多,丹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問題村"。

一些村民紛紛向村委會反映,要求遏制吸毒現象。一些家庭開始主動將吸毒的家人送去戒毒所強制戒毒。

" 眼看着家鄉淪爲樂東縣毒品形勢最嚴峻的村莊,輟學青年越來越多,這樣的村子是沒有未來的。爲挽回名譽,必須做點什麼。"彼時,在海口做生意的丹村人謝上強有了返鄉的願望。

2004年,在村民的期待中,謝上強當選爲丹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這位身高1米8的大漢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治毒"。

" 一夜抓了18個吸毒仔,"謝上強說。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先張貼宣傳標語,製造聲勢,然後挨家挨戶對涉毒青年造冊登記,再聯繫當地派出所採取強制戒毒舉措。

謝上強將"治毒"稱之爲"雷霆行動"。儘管遭到一些"吸毒仔"的威脅,妻子甚至還接到過恐嚇短信,但他和村兩委班子仍堅持了3年多,並形成了一套獎懲舉報機制。

阿光回憶,那次村裏動真格了,曾一起吸毒的小夥伴開始四處逃散,自己也被"三進宮"強制送進了戒毒所。

丹村村支書謝上強(右)在丹村便民服務站內與王建光交流(5月9日攝)。

謝上強意識到,救贖纔剛剛開始,"除根"還需依靠教育和文化,要從娃娃抓起。經丹村兩委班子商討,他們提出了"教育興村""文化興村"的目標。

2010年,謝上強帶領班子成員主動出擊,四處尋找從村裏走出的鄉賢和外出務工的成功人士。謝上強四處打聽,輾轉多次找到今年73歲的畫家王炬光,希望他回到丹村做點事兒。畫家被謝上強和村兩委班子的真誠打動了。

同樣,謝上強還登門拜訪了在樂東縣城聲望極高的退休教師石璜和海口某高校的退休教授王建光。謝上強開始說服在外務工的丹村人,隨後,從丹村走出的某企業老總石隆英慷慨解囊,"平時少抽一包煙,節省開支,爲家鄉的助學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

這些從丹村走出的文化人和生意人被這位村支書感動,村裏的一些老黨員也開始四處遊說,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助力。2010年底,丹村成立了教育基金會,成立當天便募集到了50萬元。

基金會獎勵考取海南中學的初中生以及考取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學生,按不同金額分別予以獎勵。此外,基金會還向丹村小學優秀教師和在校優秀學生頒發"獎教金",由王炬光、王建光、石璜爲獲獎師生授獎。

作爲從村裏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今年71歲的王建光在村兩委的支持下,聯同從丹村走出的文化能人開始編纂《丹村志》,並耗時3年編纂了族譜、家訓,啓發村民自我管理。

經過多番商討,丹村制定了包括檢舉揭發販毒者和偷盜搶劫在內的18條"村規民約"。

丹村村民騎車經過寫着家風家訓的標語牆(5月9日攝)。

丹村重生

逐漸,村裏男女老少茶餘飯後議論的話題,開始從"誰家孩子進去了"變成"誰家孩子讀書又獲獎了,誰家孩子又考上大學了"。

" 從被毒品侵染到現在重拾讀書氛圍,丹村的變化值得思考。"時任海南旅遊公司三亞分公司總經理郭義忠一直關注家鄉的變化,這位青年詩人在謝上強的力勸下,也回到了家鄉。

2012年7月,郭義忠自籌了3萬元出版了第一期丹村民間文化刊物《龍沐灣》,旨在立足丹村,搭建一個文化交流平臺。這位長期活躍在天涯論壇樂東板塊的青年沒有想到,第一期印發後得到了全村乃至佛羅鎮老百姓的支持。"一個外地的老闆主動打電話,問我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找他,當時很感動。"

《龍沐灣》還激活了丹村乃至整個佛羅鎮和樂東縣城老百姓的創作熱情,投稿源源不斷。截至目前,《龍沐灣》已出版10期。村兩委還鼓勵村裏的文化人出版個人作品集,目前已有包括民間詩歌、小說、畫冊、書法在內的19本個人作品集。

文化的力量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村民們。55歲的村民陳泰武將5個孩子全部培養成大學生,成了丹村人的一段佳話。曾吸毒"三進宮"的阿光如今已是一名水果批發商,也是兩名孩子的父親,"現在一心想着賺錢養家,將孩子供到大學"。

曾受過獎勵的大學生謝祖樑去年發起成立了"丹村暖鄉大學生志願隊"。村兩委將辦公室騰出來,18名大學生志願者利用寒假免費幫扶村民子女補習功課,並集中爲村裏的小學生講解孝敬禮儀、安全常識等。他們還開展"潔淨鄉村行動""關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系列志願者愛心活動。

文化的力量慢慢匯聚。從2014年至今,每年春節前,丹村都會舉辦文化藝術節。期間,海南書法界知名人士都會義務前來爲丹村羣衆寫春聯;王炬光等畫家義務揮毫爲村民送年畫;攝影師爲丹村羣衆義務拍全家福等。村兩委還組織村民開展象棋比賽、書法、剪紙、猜字謎等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

藝術節結束時,由村民自演的"丹村春晚"成了年度壓軸大戲。"演員都是咱村民,不看演出不算過年。"年過五旬的村民張文珍自幼愛好文藝,"丹村春晚"給她和姐妹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

" 家鄉逐漸擺脫了'吸毒村'的惡名,我們還要讓村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纔是丹村真正的重生。"謝上強告訴記者,丹村多旱田坡地,適合種植熱帶高效經濟作物。近年來,丹村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夯實水利基礎設施,金錢樹、哈密瓜、空心菜等許多作物也隨之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很多人家都蓋起了三層小洋樓。

如今,連任5屆的村支書謝上強又帶領班子成員四處奔走,希望丹村新建一所小學。謝上強說,這幾年村兩委還發動村民沿着村路兩邊種植了3000株鳳凰花,明年花開,丹村將是一片花的海洋。說完,他笑着唱起了一首由村民譜寫的歌曲《請到丹村來》:

請到我們丹村來,

丹村大地詩如海,

鳳凰花兒開不敗,

酸梅汁兒美滋滋,

哈密瓜兒甜蜜蜜,

歡迎你到丹村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