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題主第一個問題,星圖絕大部分是一致的,變化只有細微的差別,這體現在某些星星消失,每年冬至時間不一樣,北極星有規律的運動之類的。

那麼星圖會變化嗎?回答是肯定的。星圖會呈現規律性,週期性的變化。

在《天文學史大系》中有部書是專門記錄古星圖和天文方面發生的歷史。對於古星圖的記錄,有些古代曆法的書上也都會提及或者記錄,有興趣可以找找。

為什麼會這麼確定呢?這是因為古人最早有一種觀點,仰觀於天,俯察於地。易經中講,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因此,古代先賢對星空的記錄超乎我們的想像。在這星空中孕育了我們傳統曆法,還有各種星佔。

即便是當今社會,古代曆法計算依舊可以修正後使用,星佔演變的木式佔在當今依舊使用沒問題。

舉個範例,前段時間我採用太乙積年推算從2014到2020年冬至的日干,並且採用現代技術驗證,時間精確到了小時。

太乙積年採用一百多萬年前的時間節點,如果星圖變化非常大,那麼依託於天文的曆法計算應該會不準的。

事實證明,題主所問的問題,除了細節上不能保證,大體是沒有變化的。


古時的星圖最初只以小圓圈或一樣的圓點附以連線表示星官與星座,如敦煌星圖,後期才陸續加上標示黃道、銀道等等參考線。

為了精確標定恆星與各類天體位置,在現今的較專業星圖上,一定標有赤經線、赤緯線、黃道與銀度並標示確切依據的曆元。而星點則以由大至小的黑點代表亮度的光暗(並附有星點亮度示意),星點旁標示其西方星名與星座界線,在簡單的或者索引圖上並標示有星座連線;星雲與星團以輪廓界線或圖例標示;銀河則以虛線或淡白色(淡灰色)勾劃出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