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共44穴,第31-44穴)

1.經脈循行:起於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額角返回下行至耳後,沿頸部向後交會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過膈,聯絡肝臟,屬膽,沿脅肋部,出於腹股溝,經外陰毛際,橫行入髖關節(環跳)。

耳部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處後向下經頰部會合前脈於缺盆部。下行腋部 側胸部,經季肋和前脈會於髖關節後,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行於足陽明和足太陰經之間,經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明);

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間,至大趾端(大敦)與足厥陰經相接。

2.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頜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腋下、胸脅、股及下肢外側、足外側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1) 風市 Fēngshì

[定位] 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解剖] 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主治] 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配伍] 配風池、大杼、大椎、命門、關元、腰陽關、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32) 中瀆 Zhōngdú

[定位] 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解剖] 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主治]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 配環跳、風市、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治中風後遺症、下肢癱瘓及小兒麻痹症。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33) 膝陽關 Xīyángguān

[定位] 在膝外側,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解剖] 在髂脛束後方,股二頭肌腱前方;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 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配伍] 配環跳、承筋治脛痹不仁;配血海、膝關、犢鼻、豐隆、曲池、合谷治膝關節炎。

[刺灸法] 直刺0.8~1寸。

(34) 陽陵泉 Yánglíngquán

[定位]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 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配伍] 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門、膽俞、至陽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脅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35) 陽交 Yángjiāo

[定位] 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

[解剖] 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主治] 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瘲,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支溝、相應節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配陽輔、絕骨、行間、崑崙、丘墟治兩足麻木;配環跳、秩邊、風市、伏兔、崑崙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陽維脈郄穴。

(36) 外丘 Wàiqiū

[定位] 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

[解剖] 在腓骨長肌和趾總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 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配伍] 配腰奇、間使、豐隆、百會治癲癇;配環跳、伏兔、陽陵泉、陽交治下肢痿、痹、癱;配陵後、足三里、條口、陽陵泉治腓總神經麻痹。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膽經郄穴。

(37) 光明 Guāngmíng

[定位] 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解剖] 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 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配伍] 配肝俞、腎俞、風池、目窗、睛明、行間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障。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膽經絡穴。

(38) 陽輔 Yángfǔ

[定位] 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解剖] 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 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癧,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

[配伍] 配陵後、飛揚、金門治下肢痿痹癱之足內翻畸型。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註] 膽經經穴。

(39) 懸鐘 Xuánzhōng

[定位] 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解剖] 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 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配伍] 配內庭治心腹脹滿;配崑崙、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後溪、列缺治項強、落枕。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八會穴~~髓會。

(40) 丘墟 Qiūxū

[定位] 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解剖] 在趾短伸肌起點;有外踝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 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

[配伍] 配崑崙、絕骨治踝跟足痛;配中瀆治脅痛;配大敦、陰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門、肝俞、膽俞、陽陵泉、腕骨治黃疸、膽道疾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膽經原穴。

(41) 足臨泣 Zúlínqì

[定位] 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 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癧,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配伍] 配三陰交治痹證;配三陰交、中極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註] 膽經輸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

(42) 地五會 Dìwǔhuì

[定位] 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後方,第4、5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跖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 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跗腫。

[配伍] 配耳門、足三里治耳鳴、腰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43) 俠溪 Xiáxī

[定位] 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之趾背側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配伍] 配太陽、太沖、陽白、風池、頭臨泣治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註] 膽經滎穴。

(44) 足竅陰 Zúqiàoyīn

[定位] 在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側動、靜脈和趾跖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背側神經。

[主治] 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配伍] 配太沖、太溪、內關、太陽、風池、百會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神經性耳聾等;配陽陵泉、期門、支溝、太沖治膽道疾患;配水溝、太沖、中沖、百會、風池急救中風昏迷。

[刺灸法] 直刺0.1~0.2寸;可灸。

[附註] 膽經經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