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服的來源,其“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最後定型於周朝,可以說歷朝歷代的帝王、大臣們及民衆都要穿愛穿的服裝,可是到了清朝卻遭遇了“黑白轉換”。

衆所周知,清朝統一天下,正式立國後,清朝皇帝下了一道剃髮易服令,想讓所有漢族人變成滿族的樣子。結果受到了廣大明朝遺民的抵制,硬生生製造出很多血案,但終還是被執行。面對架在脖子上的明晃晃的刀,民衆只得脫去了漢服,穿上了清朝的服裝。於是漢服變成了長袍馬褂。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清朝竟然有一位皇帝做出“撫逆”之舉,對漢服情有獨鍾。這位皇帝便是乾隆皇帝。

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經常穿上漢服,然後命宮廷畫師畫下自己的“漢服像”。有一次,他對親近的臣子們說:朕這樣象漢人嗎?衆臣面面相覷,都不敢答,只有一個老臣說:皇上對漢服的欣賞,很真誠,但是對滿族卻不是這樣。

同時,乾隆一生寫過8萬多首古詩,其詩中涉及“漢服”的也不少,可見乾隆皇帝對漢服的情有獨鍾。

乾隆皇帝之所以對漢服情有獨鍾?理由主要有兩個。

理由一: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個漢人。有歷學家指出,乾隆其實並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乾隆的母親當年生了一個格格,她將浙江海寧的陳世倌家的男孩抱進了宮,採取狸貓換太子的方式進行了調換,而這個男孩便是乾隆。乾隆因爲是漢人,他當了皇帝后仍愛穿漢朝也就不足爲奇了。

理由二:乾隆皇帝是一個叛逆的人。清廷自順治皇帝開始,嚴令禁止穿漢服,到了乾隆皇帝時,他是一個執行者。但他是一國之君,愛叛逆的他對漢朝也很是好奇,再加上當時天下國泰民安,安於享受的乾隆皇帝於是以身試法去穿漢服,將其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叛逆”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清朝只有一個乾隆皇帝,總之,漢服成爲在清朝是要掉腦袋的“禁服”。當然,中後期腐敗如斯的清朝終究沒能逃出滅亡的命運,隨着民國的到來,新的格局又來臨了。

按理說民國建立後,應當效仿明朝推翻元朝的做法,復興漢服纔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爲什麼漢服在民國時期卻沒有得到復興呢?

其實,民國時期的從政者有識之士爲此努力過,但收效甚微,原來在清朝的“百年禁忌”裏,民衆的思想變得僵化了,漢服文化和漢朝開始消退。甚至清朝倒臺後,在剪辮子的時候都還有很多漢人不願意剪。而到了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期,還專門下令恢復漢服。不過,當時的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當時大多數進步人士都批判恢復漢服,認爲漢服代表舊的文化,是封建遺孽才穿的。

甚至在袁世凱稱帝后的恢復漢服,也被認爲“開歷史倒車”。後來,民國的革命家們開始西裝革履的又被批判爲崇洋媚外。再後來,有服裝家設計出了中西結合的服裝:中山裝。而中山裝成了當時公務員的制服,廣爲流傳開來。

而傳統漢服也就一去不復返,成了國人永恆的記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