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閑談,我們經常會討論:一百年來,中國最博學的人是誰?

首先,論裁斷之難。

這等於以一百年為限、找尋學問界的「影帝」呀。這真讓人為難。

雖說"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看的出來" ;但是比較博學,還真不是懷孕,肚子誰大誰小,一目瞭然。所以此番評選註定「難產」。

所以,我們真要鬧著玩,只能勉為其難。


其次,給「比賽」勉強劃個「規則」。

所謂「博學」,其實好歹有個模糊的標準。

表面上,博學的」博」字,表現出閱讀數量的重要。但是正如錢鍾書所認為的,記誦不比學問,大學問家的學問跟他整個的性情陶融為一片,不僅有豐富的數量,還添上個別的性質:每一個瑣細的事實,都在他的心血裏沉浸滋養,長了神經和脈絡,是你所學不會,學不到的。

反過來說,一個參考書式的多聞者,無論記誦如何廣博,實際不足以畏懼,只不過相當一部《辭源》,你只要勤奮努力,日就月將,總能把他吸收到一乾二淨。這類人,在清代章學誠看來,只是「橫通」,粗俗的說,就是像喫飯硬撐而已,並不能轉化為身體的營養,有時喫多了拉不出搞成便祕,反倒有害。

因此,無論錢鍾書還是章學誠,在這些高人看來,讀書到此正反相合地步,才能與論「博學」之境界。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所謂「博學」,不僅看你「讀」了多少,更看你「化」了多少,不然單純比拼「兩腳書櫥」有啥子意思嘛!

不然,像夏曾佑,自稱都讀完中國書了,頗有獨孤求敗的寂寥,但他喫的草多,擠出的牛奶少,一般人不僅不會覺得他「最博學」,反諷他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據俞大維《給女作家陳荔荔的一封信》回憶:「陳寅恪先生一九一二年第一次由歐洲回國,往見他父親(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對他說:『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興你懂得很多種文字,有很多書可看。我只能看中國書,但可惜都看完了,現已無書可看了。』寅恪告別出來,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國書籍浩如煙海,哪能都看完了。寅恪七十歲左右,我又見到他。他說:『現在我老了,也與夏先生同感。中國書雖多,不過基本幾十種而已,其他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


最後,我們來個「點將錄」

閑話少敘,回到原題。老實說, 這個問題,如果按著錢鍾書這個標準,發潛德幽光,彰前輩之流彩,我提名六人,以年齒為序,分述如下。這樣,算是「利益均沾」、「平分秋色」,每人頒發一頂「讀帝」的帽子;也因為只是閑聊,所以也無所謂標準,更不敢自居裁判,唐突前賢。

一,沈曾植

沈曾植在現在普通讀者中,幾乎名不見經傳,但是在晚晴學術界,是梁山好漢排座位,理所當然第一交椅位置。我們看看中、日、西洋三地最頂尖的學問家怎麼評價他。

羅振玉、王國維(他可能是百年來學術成就最大的,但論讀書量可能還沒羅雪堂多)多牛掰人物,至少是當時今日都是一等一人物,讀書之廣博,學問之精深,向稱首席之列,但是面對沈曾植,還是畢恭畢敬奉為天人,謙推拱手稱學生而已,可想而知此等神仙人物何等厲害。

王國維在著名的《沈乙庵七十壽序》裏,說沈曾植兼有清初諸老社會關懷、乾嘉學人經史考據、道鹹以來之民族、地理之學,且"綜覽百家,旁及兩氏,一以治經之法治之,則又為自來學者所未及",隱隱然尊沈氏為清末民初學界第一人。

日本漢學大師吉川幸次郎編《東洋學的創始者們》,記載70年代一次追憶先哲的座談會。會上,不少親受內藤湖南教誨的學者均說到,被譽為日本近代漢學開創者的內藤對沈曾植異常敬重,神田喜一郎就回憶,內藤湖南曾親口對他說,到中國務必要見沈曾植,因為沈氏是"通達中國所有學問的有見識的偉大人物"。

 1912年,沈曾植隱居海日樓讀書,俄國哲學家卡伊薩林經辜鴻銘引介來拜訪沈曾植。見面後他極為震撼和感嘆,寫下一篇《中國大儒沈子培》,稱他是"中國文化之典刑"、"中國之完人"。另,西方漢學家伯希和何等地位,數一數二,每到中國,必到沈曾植處虛心請教。

他的學問難窺難述,至少按照時人的回憶,他在外國語、律學、西北輿地、乾嘉樸學、經史考據、民族地理之學,佛學研究、印度學等方面是當仁不讓第一號。可惜其人述而不作,除《元祕史箋注》十五卷、《蒙古源流箋注》八卷等薄薄幾冊之外,並沒多少著作寫下,成為百年來學人之間一個永遠的傳說。


二, 李慈銘

年紀大了點。但生命軌跡還在百年範疇內。後人魯迅、蔡元培稱其為「舊文學的殿軍」。

魯迅的同鄉。和魯迅祖父周福清同朝為官,日記中經常寫道與周福清來往的事情。但是兩人關係一般——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爆發,天降大難,李慈銘在日記中還挺幸災樂禍的。李慈銘這人,性格怪異,幾乎跟誰幾乎到了最後都要斷交。

他最為著名的名聲,是作為卷帙浩繁的《越縵堂日記》的作者存在的。至少在建國前老輩讀書人中,《越縵堂日記》是必須要肯的讀物。黃裳先生當年,買到這套鉅著,欣喜若狂,並譽為彼時的《日知錄》。

現在人論學問家,很少人想到他。這個人連同一個時代的學風與格調,彷彿在暗黑之霧中,與我們漸行漸遠漸無書。

這部日記,名為日記,實為龐大的著作。洋洋數百萬言,不僅記載了清鹹豐到光緒四十年間的朝野見聞、朋蹤聚散、人物評述、古物考據、書畫鑒賞、山川遊歷及各地風俗,同時書中也記錄了他的大量讀書札記,「略如四庫全書提要之例,而詳贍過之」。

只要仔細閱讀《越縵堂日記》,大概都會認定其人之博學,不在有顯赫聲名的諸子之下。


三,周作人

一生以散文家、漢奸鳴世。

這當然不是誤解,但只能說不是全部。周作人之學問,是被當代人嚴重低估的一位。

民國時代,胡適之、錢玄同、俞平伯、廢名這些人,都曾經坦然自認學問之遠不及,並都有文字公然稱其為當時最博學之人。其兄魯迅,在談話中,也多次表示自己論讀書之多,遠不如乃弟。

謂予不信,可以將其全集看一遍,其徵引書籍之巨,論述範圍之廣,見解識力之深,實際不會亞於錢默存的《管錐編》。鄙人不才,從中學開始,陸陸續續啃了多年,至今未懈,嘆為觀止。


其餘後三位,因為時人多知之,世有公論,論述已多,茲不多言,數句帶過。

四,陳寅恪

陳寅恪是現代中國學術史神話級人物。

鄭天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吳宓稱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等等。他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五,錢鍾書

錢先生是後起之秀,學生時代就被時人看做是可與陳寅恪並列之最博學人物。

六,饒宗頤

現還在世的學術大咖,論博學,海內外學人毫無分歧,會一致公推饒宗頤為當然盟主。

其人博學、多才到鬼斧神工地步,被稱為「東方文化坐標」、「全世界漢學家的老師」。日本漢學名宿池田溫說,「二十世紀前半之代表漢學者可屈指王觀堂先生,而後半者應當舉饒選堂先生」。


更多文史、時評亂吹,敬請關注敝號、留言、點贊;如有異議,敢煩賜教!謝謝!


我覺得一百年來,中國最博學的人是郭沫若。

一、郭沫若的跨越的學科領域最廣。周揚說,他是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 此言非虛。

1)郭沫若是學醫的,學了十年,取得九州大學醫學學士學位。九州大學的導師對他從文比較遺憾,說如果郭沫若繼續學醫,一定是十分優秀的醫學專家。

他學醫時,聽過愛因斯坦的講座,解剖過屍體,這都讓他在自然科學上有深厚的學養。他後來翻譯了一本100多萬字的英文著作《生命之科學》,系統探討了生命的起源。

2)郭沫若精通三門外語,英語、日語、德語。他翻譯了500多萬字的著作,所涉領域十分寬廣,既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也包括考古史、音樂史著作,當然更包括大量的小說、戲劇、詩歌等等。可以說對世界文化有比較透徹的瞭解。

3)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上貢獻很大。他是最有名的四位甲骨文研究專家之一,這四位專家是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他在青銅銘文研究上貢獻很大。以前的人只是將青銅器當古玩收藏。他把青銅器上面的銘文都考釋出來,而且把它們放回到生產它們的歷史之中,從而成為解讀歷史的可靠材料。他還研究過石鼓文、簡帛文字等等。

4)他在歷史研究上十分有影響。他最早開始研究古代社會史,劃分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他系統研究了先秦思想,對孔墨莊韓都有獨到的評價。

5)他對書法史、音樂史都有研究。他斷定傳世的《蘭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作。他對古代的樂器、音律都有獨到的看法。

6)他對錢幣史,青銅器花紋、繪畫、雕塑、古代歷史人物都有涉獵。對古代文學有深入研究、對《詩經》《楚辭》的研究,對李白杜甫的研究,對清代彈詞的研究,都是新見疊出。

僅僅從所涉領域來看,章太炎、梁啟超、陳寅恪、胡適、錢鍾書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

二、郭沫若讀的書最多。他研究先秦諸子思想,把秦漢的資料徹底看了一遍。包括考古學的、文獻學的、文字學的、音韻學的、因明學的等等。為了研究古文字,他把能找到的存世的甲骨卜辭、青銅銘文以及前輩學者的研究都看遍了。

郭沫若十分勤奮。即便到了70-80歲的高齡,還是一放下飯碗就拿起書本來看。這讓很多年輕人都自嘆不如。

郭沫若不僅博學,還能學有所用。抗戰時期他長期領導第三廳、文工會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30多年。這些工作都十分出色。他領導下的知識分子都對他十分懷念。他不像陳寅恪、錢鍾書那樣只是關起門讀書,不管老百姓怎麼樣。他沒那麼自私。他也不像胡適那樣,雖然領域多,但學問做得淺,過段時間就留不下。他的學問都是留得下來的。


我認為毛主席不但是100年來最博學之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博學的全才加天才。

政治上

毛主席通讀二十四史,深悉政治規律,具有超然的政治智慧,精湛的領導藝術,善於領導革命同志和人民羣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持一切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為人民服務的羣眾路線,讓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脫胎換骨,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

經濟上

毛主席謙稱自己「不懂經濟」,卻對宏觀經濟瞭然於胸,對經濟規律洞察深刻,他抓經濟都是大處著眼,高屋建瓴,創建了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讓一個百廢俱興的落後農業國變成一個門類齊全的工業國,讓中國的經濟實力在短短几年內翻了好幾番。

軍事上

毛主席是一介書生,很少摸槍,卻統領十大元帥,指揮千軍萬馬,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研製「兩彈一星」,在美蘇爭霸中巋然不動,讓最強大的美國主動上門示好,在牛氣衝天的老大哥斯大林面前大聲說不!

哲學上

毛主席眼界闊大,既受過愛國主義、革命民主主義薰陶,也受過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影響,他包納古今,學貫中西,對先秦諸子、宋明理學、明清儒學,以及西方哲學都有深入研究,他的哲學體系以泰山之勢,總齊宇內,席捲八荒。

詩詞上

毛主席的作品都想像豐富、寓意深刻、意境高遠、氣勢磅礴,每一部都堪稱王者之作,彰顯著男兒意氣、人生理想、人間正道,又不乏浪漫之愛情、深厚之友情、革命之豪情,堪稱「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自是獨領風騷,百年難遇的詩詞巨匠。

文章上

毛主席的作品既高屋建瓴,氣勢汪洋,又下接地氣,通俗淺顯,足以自立一派。中國文章有漢之司馬楊雄,有唐之韓柳文宗,有宋之三蘇一王一歐陽,有清之桐城和康梁,尤以唐宋八大家為其中翹楚,羣峯競秀,各逞其雄,毛主席則是歷史羣山中又一座巍峨高峯。

書法上

毛主席的作品取前世書法大家之精華,兼具「二王」之秀逸,蘇黃之雄厚,張旭之狂韻,懷素之放肆;又自成一體,有氣吞天地之獨尊,壁立千仞之雄渾,海納百川之博大,開創了空前絕後的毛體,只能被模仿,無法被超越。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如此文武全才,試問誰人能比?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博學者,胡適,陳寅恪等等,但最為著名的當數毛主席,他對哲學,歷史,文學,軍事,經濟等方面不僅深入研究,著書立學,而且能用正確的理論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並且取得了成功。

毛主席熟讀歷史,汲取了諸孑百家以及`唐,宋,元,明,清時期前人總結的優秀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

在哲學方面,毛主席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閤中國具體革命實踐寫出了《矛盾論》,《實踐論》等五篇哲學著作,正確地指導了當時的革命。

在文學上,毛主席八歲就寫出了第一首詩,湖南師範時寫出了《心之力》,楊昌濟先生給評了105分,一九二七年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三八年的《論持久戰》,等文章非常有名。毛澤東選集四卷和大量詩詞都是在戰爭年代,一邊和敵人周旋,一邊著書立說指導"革命,無論毛主席的著作及詩詞都是無人能及的。

軍事上,毛主席汲取了《孫孑兵法》,《孫臏兵法》的精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採用了"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抗曰戰爭中的持久戰,解放戰爭時期的運動戰,正由於毛主席採用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才使我軍由弱變強,最後取得了徹底勝利。

在經濟上毛主席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抓住主線,全面發展,廢除了幾千年的私有制,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把一窮二白的舊中國變為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中國歷史上的博學者,大都是純理論或者是知識確實很豐富,只有毛主席用他才智,博學,超人能力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近百年來中國有不少學識淵博的人,他們通古博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既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又有廣博的世界文化底蘊,中西合璧,文理兼通,在幾個領域都堪稱學問大家。這裡只介紹幾位逝世不太遠的最博學的人,逝世時間較長一些人如王國維、梁啟超、辜銘鴻、李慈銘、沈曾植、魯迅、周作人等不在介紹之列,當然不是否定他們是博學的人。介紹相對較近的大師,可能會覺得大師離我們並不遙遠。

毛澤東像

第一位毛澤東(1893——1976),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他精通中國歷史和中國古典文化,精通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在政治、軍事、哲學、詩詞、書法等方面有巨大成就,其學說和思想能夠用來指導實踐,一生的諸多著作,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世界影響深遠。

陳垣 像

第二位陳垣(1880—1971),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他在宗教史、元史、歷史文獻學、考據學﹑校勘學等方面都有建樹,他的《二十史朔閏表》和《中西回史日曆》是史學研究者必備的手邊工具書,他曾用十幾年的功夫讀《四庫全書》,讓人望塵莫及。

陳寅恪像

第三位陳寅恪(1890—1969),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從小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曾在日本、德國、瑞士、美國等國學習,能閱讀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英文、法文、德文八種語言文字,梵文和巴利文最精。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敦煌學、佛教史、蒙古史、西域各民族史、古代語言學、中國古典文學和史學方法等多方面都有重要貢獻,有《陳寅恪集》等多種文集和專著傳世。

錢鍾書夫婦

第四位錢鍾書(1910—1998),他幼承家學,青少年時打下文史方功底,曾留學英、法,諳熟西方文化。他學貫東西,在中國古典詩詞,西方語言文化,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多有建樹,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有《寫在人生邊上》、《圍城》、《談藝錄》、《管錐編》等多種著作,有「文化崑崙」之譽。

梁漱溟像

第五位梁漱溟(1893—1988),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一生研究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印度哲學概論》等著作,今編有八卷本《梁漱溟全集》。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

季羨林像

第六位季羨林(1911—2009),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翻譯家,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吐火羅文,在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有建樹,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他的《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著作影響很大,有24卷本《季羨林文集》傳世。

還有一些健在的非常博學的人,令我們高山仰止,值得我們學習。


我的淺見認為近百年來,我國最博學的人當屬毛澤東!毛澤東主席對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軍事、理論、外交、書法無不通曉。文學方面他的詩詞膾炙人口,歷史方面他的雄文【五卷】引經據典,耐人回味,他的哲學思想給國民以承先啟後之效果,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民。他的經濟與政治理論學說總是令人賞心悅目。軍事方面的幾大起義幾次會師及其領導工農紅軍萬裏長徵的壯舉,刷新了我國歷史上的軍事新篇章。他的書法集唐詩草書之強,獨創了大氣磅礴龍飛鳳舞的「毛體」。在物理界,被世界上命名「毛粒子」。毛澤東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最博學的學者和偉人,是當代的驕子與驕傲!


我覺得最博學者必有豐厚的著述,且在主業之外也有建樹。按此論道:一百年來,中國最為博學者,當屬毛澤東。

且不說他為新中國的誕生所建立豐功偉績。

就說他在哲學、軍事學、詩詞、書法等所取得的成就,恐怕也是前無古人。

哲學方面,「矛盾論」,「實踐論」是毛澤東的巔峯之作。深刻揭示了事物的內在規律,指導人們如何應對它,解決它。

軍事方面,遊記戰十六字決,「持久戰」,還有「論戰爭十大原則」等軍事著作,堪與孫子兵法相併列。它深刻闡釋了戰爭規律,指出了以弱勝強之道,是戰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其遊記戰十六字決至今還是美國西點軍校必讀課程。

詩詞方面更是獨領百年來的風騷。「沁園春、雪」發表時,更是轟動了山城重慶,它氣勢宏偉景情俱佳,被柳亞之先生成為詞家之絕唱。比起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境界上更上一層。毛澤東的詩詞被譽為中國古典詩詞的最後高峯,實乃名至所歸。至於書法,毛澤東也是自成一家。他還用哲學去解釋原子再分的現象,提出一分為二科學論斷。以至於原子再分中有了「毛子」之說。

毛澤東諸多著作,不僅指導了中國革命,而且在世界上也影響深遠。做為中國百年來最為博學者,毛澤東當之無愧。


謝謝邀請。近百年中國有不少博學之人,特別是在民國時期,各個人文領域都有傑出的人才出現,像題目中說到的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趙元任就是一個博學之人,他是具有世界影響的語言學家,他精通多門外語,音樂也是他的拿手。還有像魯迅,胡適等新文化的先鋒與奠基,也都有博學之才。而到近幾十年來,博學之人越來越少,像季羨林,前段時間去世的饒宗頤,都已經故去。而像餘英時也年邁老年,很難再做出硬朗的學術。

在這百年中,以我自己有限的閱讀,有兩位是更為博學之人,他們是陳寅恪和錢鍾書。

(左為錢鍾書,右為陳寅恪)

陳寅恪在歷史領域可以說是近代第一人,他在隋唐領域的研究,包括後期他對柳如是的研究,都是歷史研究的經典。他精通八國語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為最。他也是清華四大導師之一,吳宓稱他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陳寅恪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錢鍾書的博聞強識早是學界津津樂道之事,《管錐編》《圍城》這些作品都是讓後世不斷研究的經典。夏志清曾評價錢鍾書是「近百年還沒有第二人可以相比的奇才」。

(錢鍾書和家人)

說說你心中誰是近百年中國最博學之人,歡迎在下面留言。


我們知道,博學是指掌握知識的量和麪以及融會貫通,所謂「博聞強識」,這樣的人應該到學者裡面去找。

我要說的是一種「中專生現象」。五四運動以來,事實上我們的國民是被一些中專生引領著,他們的思想和文化佔據了國民的頭腦。

例如魯迅,他文學的偉大天才使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因此他看輕一切現有的知識,一切自己原創。他偉大的文學成就至今無人能及,他的小說集《故事新編》,所無師自通的後現代手法放到今天也是先鋒前衛的。

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知識分子不應該是記得知識的人而應該是創造知識的人,魯迅雖不博學,但他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壞處是對於所謂「舊學」並無全面認知,容易斷章取義地打倒,容易將過去人類和民族智慧的結晶「全部踏倒它」!

魯迅是深刻的,同時又是極端的,他的思想方法和文風影響許多人,一言不合,就會大罵,不講學術,講學術講知識講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就是孔乙己。

這一切當然不能怪魯迅,他的極端緣於他從小就生活在極端的環境裏,他是被所有人白眼的小小賤民——科場作弊者的後代,靠當鋪生存的貧窮的「乞食者」。人們從社會得到什麼往往會還給社會什麼。

問題在於,為魯迅所鄙夷不屑的「中庸之道」似乎比偏激極端更加科學,四書五經造就過燦爛的文化。

魯迅揭示中國人的「傻」是很到位的,所謂「愚弱的國民」。而中國人的「傻」並非讀書太多而是讀書太少甚至不讀書。

不讀書容易自以為是,所以這麼多年來,那些讀書的民族雖然走在前面卻明白自己的無知。


現在中國教育體制上設有博士一詞,是現有的最高學歷,所謂博士,就是知識廣博的人士。

那麼,一百年來,中國最博學的人是誰呢?有人說是毛主席,毛主席當然是博覽羣書,知識範圍很廣,但是,能夠縱橫古今,涉獵中外的人,他就是民國大師陳寅恪先生,為何是他呢?

陳先生在西方國家學習20多年,奔走東西數萬裏,去過德國、日本、法國、美國、瑞士等等許多國家,他學習掌握了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語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這別說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誰能掌握這麼多語言,據說開國總理周恩來會6到8國語言,毛主席的雖說是歷史偉人,但他只會一種外國語言,英語很蹩腳,接著再說陳先生先後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士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美國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可以說是學貫中西,他的學問深不可測,在一百年來中國的學術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但是這樣的人,卻未曾獲一個學位,這真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沒有學歷,好像打了現代學位制的臉一樣。

因此說沒有學歷的人,只要認真學習,廣泛涉獵,也能夠成就一個博學的人。說不定,若干年後,你就是中國最博學的那個人。所以毛主席說活到老,學到老,老人家去世前還在認真讀書,如果開展全民閱讀比賽,我想毛主席老人家讀書的數量應該是第一吧,如果他不從事政治,研究學問,說不定全國最博學的人非他莫屬呢!

春秋史社,專註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