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2009年8月16日,湖北安陸別出心裁地在央視4套投放城市宣傳片,宣傳內容是「李白故里,銀杏之鄉,湖北安陸歡迎您」,每天播出三次。

宣傳自己,打響家鄉品牌,這本身沒有錯。

但是,僅僅五天之後,即8月21日,中央電視臺、湖北省安陸市委宣傳部就分別收到江油市委宣傳部專函,上面明確表示:李白的故里是江油,安陸涉嫌「侵權」,要求該宣傳片停播。

安陸市之所以要以「李白故里」作為城市品牌,是因為青年李白在安陸娶唐初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並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寓居生涯。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隻能算作李白的第二故鄉,而不能稱之為「故里」。所以,安陸市政府研究了江油來函,放低了姿態,於8月24日作出回復,希望兩地能「共享李白」。

江油方面的態度明確且堅決:沒有共享的可能,李白故里只屬於江油。

李白故里出現了這麼大爭議,央視4套於是暫停播出該廣告。

8月28日,江油市文化旅遊局向安陸市政府發去律師函,要求對方在10日內停播或刪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樣的宣傳廣告片。

該律師函的結束語是:不排除進一步採取法律手段進行追索的權利。

江油如此不給面子,安陸決定知難而上,打一場「李白故里」的保衛戰。

安陸市接先從法律上找依據,向國家工商總局發函諮詢自己的行為是否侵權。

9月15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批複是:安陸使用「李白故里」不存在侵權問題。

據此,安陸市底氣陡壯,安陸市委宣傳部公開表態:安陸的宣傳片主要為樹立城市形象,不是商業行為,故侵權不成立。

進而,安陸還指責江油不該「獨霸」李白故里。

9月24日,江油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對媒體表示,全國只能夠有一個且只有唯一一個「李白故里」,就是四川省江油市。如果國家工商總局的批複確實,江油方面嚴重質疑此批複的合理性,將會走法律途徑解決此事。

其實也不能怪江油言辭這樣嚴厲,因為,早在2003年,江油就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李白故里」的商標,把「李白故里、華夏詩城」作為江油城市旅遊形象的定位,啟動了涉及李白故里的八大項目建設,總投資在7億元以上。

……

然而,就在「李白故里」之爭出現白熱化狀態時,突然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

10月29日,吉爾吉斯斯坦駐中國大使館商務參贊朱薩耶夫·古邦訪問安陸,稱李白故里在吉國的托克馬克市,希望托克馬克與安陸兩個城市能夠以李白為紐帶,共同擔負起弘揚李白文化的責任,並進一步拓展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合作。

特別說明一下,朱薩耶夫·古邦並非無中生有、強行橫插一槓子,他說李白故里在吉國的托克馬克市也是有事實依據的。

首先,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是取義於四川江油市青蓮鄉,即李白是以四川江油青蓮鄉人自居的。他本人也自述過「少長江漢」、「家本紫雲山」之類的話。江漢,即是岷江與嘉陵江(即西漢水),而紫雲山下,就是青蓮鄉。還有,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又寫:「見鄉人相如大誇雲夢之事,雲有七澤,遂來觀焉。」這是把「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直接稱為自己的同鄉了。

應該說,李白自己心中的「李白故里」就是江油青蓮鄉。

那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為什麼又膽敢自稱「李白故里」呢?

話說,李白死後,其子請當時的史學家範傳正寫《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其中有提到「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的記載,即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上被流放到了碎葉城,到了神龍初年,才偷偷遷徙回廣漢。

《新唐書·李白傳》也記:「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這裡說的巴西是指四川綿州。

李白的從叔李陽冰在當塗當縣令,李白臨終曾去見了他。李白逝世的當年,他即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九世孫。蟬聯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究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於蜀。」

就因為這些記載,李宜琛在1926年5月的《晨報》副刊發表了《李白籍貫與生地》說:「太白不生於四川,而生於被流放的地方。」

1935年,陳寅恪也在《清華學報》上發表文章說:「太白生於西域,不生於中國。」

1971年,郭沫若發表了《李白與杜甫》,把李白出生於西域、出生於碎葉之說坐實,說「條支」屬於大方位描述,「碎葉」則是具體的地點,即:「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

郭沫若的說法得到了許多史家的認可,如餘恕誠的《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的又一確證》、殷孟倫在《試論唐代碎葉城的地理位置》、周春生的《李白與碎葉》、陳化新的《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補說》、朱方《唐代「條支」地望質疑》等等。

這之後出版的如王運熙、李寶均的《李白》、劉憶萱、管士光的《李白新論》、喬象鍾、陳鐵民主編的《唐代文學史》等著作紛紛採用此說。

而從李白的朋友魏顥在《李翰林集序》說李白的相貌,那是「眸子迥然,哆如餓虎」,儼然胡人體貌。

另外,李白父親名李客,其兒子名李頗璃等名,也不類於漢人。

即「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就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

但人們也普遍認為,李白大約在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唐朝的碎葉城,與龜茲、疏勒、於闐並稱「安西四鎮」,是中國歷代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

時隔千年,碎葉已經不在中國境內了,那麼,它到底在哪兒了?

史界爭得很激烈,難有定論。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前蘇聯托克馬克市(今屬吉爾吉斯斯坦)的一個農民在田地裏耕作時,偶然發現了一塊石頭,謎底纔算徹底解開。

那塊石頭,其實是一尊佛教造像的底座,雖然飽受風侵雨蝕,但是還可以從上面辨認出41個漢字。

考古學家經過反覆辨認,終於讀解出這41個漢字意思:唐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杜懷寶為天子祈福、為死去的父母冥福而製作了這尊雕像。

這個杜懷寶真的是唐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嗎?

一查《新唐書》,果然,《王方翼傳》上有記載:唐高宗調露元年(即公元679年),裴行儉徵討阿史那遮匐,奏請王方翼為副將,兼任檢校安西都護,徙故都護杜懷寶為庭州刺史。王方翼修築好碎葉城後,改任庭州刺史,杜懷寶則被派往碎葉任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

如此說來,那尊佛像就是杜懷寶戍守邊疆時思念父母所作。

則發現佛像的托克馬克市農田所在,應該就是碎葉城遺址。

考古學家以此為坐標,從四周縱橫考察,並通過發掘,終於在托克馬克市西南8公里處楚河南岸發現了長達26公里的碎葉城城牆遺跡,並在寺廟廢墟中發掘出「開元通寶」和「大曆通寶」等唐代錢幣。

在這個遺址附近,還有兩座寺廟廢墟。其中一座供奉著釋迦牟尼和垂腳彌勒,另一座因為殘損太多,已經看不出原貌。

在怛羅斯之戰中被俘、流落中亞十餘年的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有提到,在碎葉「昔交河公主所居止處,所建大雲寺猶存」。這個交河公主,是玄宗和親時嫁到此地宗室女子,稱涼國夫人李氏。所說的「大雲寺」,也許就是這個寺廟?

一千年前的碎葉城既然在托克馬克市,那麼吉爾吉斯斯坦就和李白扯上聯繫了。

2008年10月,吉爾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長拉耶夫就對中國媒體表示,他們正與中方協商要為李白塑造紀念雕像,推動兩國李白文化的經濟合作。

2009年朱薩耶夫·古邦在造訪安陸,和安陸聯手簽訂一系列文化和經濟的合作意向就不足為奇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