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上海只是海濱小漁村,黃浦江上僅泛幾隻小漁船,自1840年開埠,上海既成爲西方殖民者滲透中國的橋頭堡,又成爲中西文明的交融點。在短短的四十年間,它已經成爲一座由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勢力共同作用下的近代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最具魅力與活力、光華四射的大都會。富商階層可在此尋找商機,達官貴人可在此享受奢華生活,知識分子可在此覓得更多知音,年輕學生可在此學習新知,藝術家當然也不能例外。以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爲領袖的一派畫家重品學修養,倡個性自由。面對當時上海紛亂的文化狀態,他們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吸納民間藝術樣式,借鑑西洋畫技,追求雅俗共賞的化境。雜糅衆家所長,融古今土洋爲一體,形成了在中國畫流派中佔重要一席的“海上畫派”。


吳昌碩與友人在西泠印社合影

吳昌碩、王一亭合影


海派繪畫在審美境界上具有強烈的世俗情調和濃厚的生活趣味。許多有天賦的畫家都是在上海商人的贊助和提攜下,在上海乃至全國聲名鵲起。吳昌碩原來一直在蘇州發展,後來在鉅商王一亭的幫助下來到上海。王一亭介紹日本重要人物和他認識,幫他做宣傳,還帶他做生意。吳昌碩不但在上海富裕起來,過上了安定的生活,而且後來在藝術上也獲得很高的成就,飲譽海內外;這其間,王一亭對吳的幫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上海三大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


其他提攜畫家的大商人就更多了,如杜月笙、黃金榮等上海大亨不僅資助過畫家,還曾經多次同各界名流一起爲畫家訂製潤例,通過自己的社會地位、人脈和號召力爲畫家的藝術事業打開局面。


老上海照片


由於海派深受繪畫商品化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迎合市民欣賞的口味。趙之謙畫上的“大富貴”﹑虛谷的“松鶴延年”、“紫綬金章”,吳昌碩畫面色墨濃郁的富貴牡丹等皆是代表。海派在題材與繪畫內容上,都與傳統的文人畫有了截然的區別。古代文人畫家所追求的超越世俗的藝術精神和優遊山水之間的林泉之志在這個“十里洋場”中已沒有存在的社會基礎,傳統蕭條淡薄的藝術境界和孤芳自賞的高逸品格早已和當時上海商品社會的審美情調大相徑庭。色彩燦爛﹑裝飾味濃的海派繪畫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大富大貴的市民精神和欣欣向榮的商業氣象。


以開放發展的眼光看海派繪畫,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從民間繪畫以及西方繪畫中吸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使繪畫更加符合社會的審美需要,從而成爲繪畫史上的又一高峯,對後世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啓發意義。


吳昌碩(1844-1927)  翠蓋明珠

紙本立軸  1918年作

出版:《藝璨扶桑——日本藏吳昌碩作品精粹》,上海吳昌碩紀念館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134×50 cm 約6平尺  

RMB: 1,500,000-1,800,000   


以藤本植物入畫難在“貫氣”,因爲蟠曲遒勁的藤條需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力才能一氣呵成,故只有大師方能將此物畫好、畫活。吳昌碩善畫紫藤,本幅《翠蓋明珠》完全以金石書法筆意入畫,藤杆徑上枝蔓迴旋,勢如老龍回顧;藤葉繁茂,花序如紫蝶成行,紫玉臨風,光彩浮動,虛實相生。畫家以篆筆寫藤之主幹,以草書作枝蔓細節,老辣蒼勁,氣象崢嶸;施墨渾厚沉穩,用色淹潤明淨。落款以石鼓文筆法作行草,筆力渾厚,金石韻味十足。吳昌碩的繪畫能夠捨棄形的羈絆,着力表現線條的抽象之美,步入了“意”的境界。

   

“紫藤”是吳昌碩經常入畫的題材,每作亦均有獨到之處,此幅《翠蓋明珠》作於1918年,時年缶老75歲,正是其藝術創作高峯時期。此圖完全超脫了物象的束縛,以放筆縱橫之書法線條,求自由暢達的境界。設色渾厚,兼具重、拙、大之妙。佈局章法頗費經營,密處愈密,葉不透風;疏處愈疏,瀟灑自如,絕不雜亂,功力深厚,爐火純青。全幅注重用“氣”,氣之生髮、流走,用筆之收放、行止、方圓、正側,無不關乎氣韻,獨具大美,豪邁淋漓,而又娓娓入情。


吳昌碩(1844-1927)  盧橘夏熟

綾本立軸  1918年作

出版:1.《吳昌碩畫譜》,日本文求堂書店,1920年。2.《支那南畫大成——吳昌碩花卉集錦》P127,日本文興社,1936年。3.《寶盤紅玉——澗廬藏書畫選》P13,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

161×42 cm 約6.1平尺

RMB: 2,000,000-2,500,000  

枇杷是傳統名果,宋紹熙壬子年(距今700多年)郡守趙勵修刊的莆田縣誌就有記載:“枇杷別名蘆橘,夏初成熟,色黃味酸。”《盧橘夏熟》圖中此枝幹下而上,能力透背,列枝,相互託,幹杈,果累累。作者枇杷,一圈成,在未乾,上墨,使金果更加惹人餚意,具有新欲滴、含水分的感。確是“蘆橘黃如金”的庭園秋時小景的真實寫照。整幅作品風格剛健清新,用筆乾脆純熟,墨、色富有對比但不失和諧,點、線、面的穿插布排頗爲講究,把一文人畫家熱愛自己庭園生活的真情實感表現了出來。


吳昌碩(1844-1927)  松溪對弈

紙本鏡心  1919年作

出版:《吳昌碩書畫鑑定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95.5×180.5 cm 約15.5平尺

RMB: 2,500,000-3,000,000

任伯年(1840-1896)  花鳥三屏

紙本立軸 

133.5×64 cm×2 約7.7平尺(每幅)

135×66 cm 約8平尺

RMB: 5,000,000-6,000,000


“海上三任”之一的任伯年是我國近代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是近代中國花鳥畫承前啓後的巨匠。任伯年的花鳥畫立意獨特,巧趣十足。其早年繪畫以工筆賦彩見長,吸收宋人花鳥技法,以重墨勾勒輪廓,後來吸收惲南田沒骨畫法,以及青藤、白陽、朱耷的寫意畫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偏向明淨、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由此畫法,任翁開闢了花鳥畫的新手法境界,藝術表達上則更加熟練、大膽,爐火純青,對近現代花鳥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王雪濤曾稱讚任伯年:用色考究,尤其是用粉,近百年來無一人能及。他善於從文人繪畫傳統和民間藝術中吸取精華,特別是將中國吉祥物融入中國花鳥畫中,使寫實的花鳥畫憑添了吉祥寓意。此三屏中可見,其採用惲南田的沒骨法,在構圖、造型、色彩上真實表現了民間生活情趣。設色巧妙,運筆誇張大膽,立意高古。貓通“耄耋”,犬義忠誠,雁鳴生機。實爲任伯年花鳥畫之珍品。

此作上款人意堂失考,但在其他資料中略有提及,應爲民國時期潮洲一帶名醫,與伯年交往甚密。並由題款可知其在光緒乙酉(1885)年和己丑(1889)年兩次赴滬拜訪任翁。


任伯年(1840-1896)  天仙賜福

紙本立軸  1888年作

展覽:“承古融今星漢燦爛——中國嘉德藝術品拍賣20年精品回顧展”,中國國家博物館,2013年,北京。

245×120 cm  約26.5平尺

RMB: 3,500,000-4,500,000


本幅任伯年巨幅《天仙賜福》,作於光緒戊子(1888年),時年任氏48歲,已屬其藝術創作偏晚期的成熟作品。徐悲鴻極其推崇的任氏作品中遒勁含蓄、豪邁秀逸的用筆,以及古雅濃豔的設色,此畫具有淋漓的表現。而以各色濃密的菩提葉所集成的畫塊與人物構成平衡的畫面也是任氏的拿手好戲。

   

此幅畫道家故事,寓祈福增祥之意。仙翁與麻姑,古貌古相,有超凡出塵之概。衣褶以鐵線勁勾,如層雲疊起,又如岩石壘積,益見其姍姍非凡骨。其旁拳石如虎踞龍伏,椿樹紅楓高不見頂;其下瑞草滿地,清泉如鏡。如此巨幅而構圖飽滿,境界燦然幽絕;用筆則縱橫舒展,有揮灑自如,一氣呵成之妙。如此巨幅佳作,保存完好,實爲難得。


劉旦宅(1931-2011)  春風拂面

紙本鏡心  1979年作

93×50 cm 約4.2平尺

RMB: 350,000-450,000


劉旦宅的仕女畫偏重於工整秀麗,刻劃細膩,設色鮮豔,線型纖細,筆勢流刊,充滿了“錯彩鏤金”的約爛之美。仕女畫反映了他繪畫世界的柔媚面目,那麼,另一種飄逸的面目,則突出表現在那些詩詞畫中。劉旦宅本人就有一種詩人的氣質,故而他的心往往容易和詩人相通,他筆下的詩人畫更是別具一番情愫。

   

此幀是依宋詞代表人物史達祖的《雙雙燕》詞意而作,通讀畫作,深感詞與畫配合之妙。細觀畫家所繪畫面,詞中之形象通過畫面就更加的清晰了,畫家深諳傳統詩詞之美,又寓詩詞於繪畫之中,將文字的想象通過畫家的形象思維,概括爲畫,傾瀉於紙間,筆端。畫家劉旦宅傳統人物畫功力深厚,筆墨俱佳,畫中人物姿態神韻柔媚含蓄,心頭情絲繚繞,排遣不去。使得觀者被畫家精妙絕倫的繪畫技巧所深深折服,彷佛伴隨着詞義,款款走進畫家所設計的故事情節之中。


程十發(1921-2007)  傣村之晨

紙本鏡心  1960年作

出版:1.《畫壇拾微—長石齋近現代名家繪畫作品藏集》P114,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2.《近現代中國繪畫名家名作賞析》P146,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3.《長石齋珍藏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

151×83 cm 約11.3平尺

RMB: 2,500,000-2,800,000 


程十發的人物畫具有明顯的南方文化特徵,他在五、六十年代“深入生活”下的創作有着美學價值畫風。程十發以傳統的豐富的筆墨變化,任意性非常強烈,不拘於形體,筆觸創新,非常具有南方文化的智慧性和幽默感。1957年的雲南寫生,從德宏到西雙版納,從怒江到瀾滄江,在孔雀之鄉的傣族聚居地,程十發找到了一片藝術創作的新天地。《傣村之晨》即爲這一時期的作品。畫面中的人物、牛羊、花鳥個性鮮明,而且灌注着那個時代的精神,耕牛的昂首闊步,老邁款曲,羊羔低頭前進、輕盈幹練,程十發賦予動物人性化的昇華。畫中的羣鳥畫的稚拙而靈動,造型不拘前人手法。三位少數民族少女體態豐盈,樸素姣美,彷彿可聞其歡笑之聲。男子則表現的含蓄有力、憨厚朴實。將少數民族人物性格特徵傳達的淋漓盡致。他們的生活、農作之情趣及生機躍然紙上。


陸儼少(1909-1993)  毛主席詞意

紙本鏡心  1963年作

出版:《陸儼少書畫集·續編》P15,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4年。

70×28 cm  27 1/2×11 in  約1.8平尺

RMB: 500,000-600,000


十六字令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中寫下,紅軍跨五嶺、越烏蒙、翻雪山、過六盤,翻越崇山峻嶺,歷盡千難萬險,表現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陸儼少此幅畫作截取一個片段,取仰視和平視的視角,構圖新穎奇特,突出了山巒的高大聳峙和重巒疊嶂,山石用粗筆濃墨擦染而成,造成溼冷厚重之狀貌。在氣勢磅礴的羣山上紅旗隨風招展,表現出樂觀豪邁、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整幅縝密不失渾厚,雄壯不失蒼勁,迴盪着一股浩瀚之氣。


陸儼少(1909-1993)  峽江

紙本立軸  1978年作

出版:1.《陸儼少書畫藏品集》,香港朵雲軒,1991年。

2.《胸中一段奇—陸儼少精品選集》p51,上海

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3.《陸儼少沈明權師生畫集》p61,中國美術學院

出版社,2002年。

123×55.5 cm 約6.1平尺

RMB: 3,500,000-4,000,000

陶冷月(1895-1985)  寒江月夜

紙本鏡心  1981年作

出版:1.《陶冷月年譜長編(下)》P746,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2.《收藏投資導刊》P64,2014年9月下半月。

備註:作品附上海文物商店收購處證明一份。

128.5×66.5 cm 約7.7平尺

RMB: 1,500,000-1,800,000


1932-1933年,陶冷月應四川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鄧只淳(原暨大同事)之聘前往任教,此行,他吟詠寫生、作畫題詩。“這次蜀湘之行,飽遊飫看,一路寫生,留下不少畫稿,成爲其進入創作盛期的轉折點”。(朗紹君語)此間,他還一路吟詠,作畫題詩。晚年,陶氏重取三峽記遊之句作巫峽圖數幀,但題記、印章、尺幅各異。此圖有舊句二絕,畫面逼真地刻畫了壯麗的巫峽十二峯夜色。蜿蜒曲折的江水被巨山大嶂層層包圍,一輪明月從雲層中透出,映照著通透而充滿空氣感的層層雲彩,直與山間巒氣相接。


皎皎月色如水銀瀉地般灑向水面,與雲氣霧靄融爲一體,重山迭嶂在繚繞的雲氣之間浮現,山邊石上露出叢叢綠樹。峽谷之中略有帆影浮動,緩緩而行,不禁令人想起了杜甫筆下的巫峽:“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無邊無際、水天相接的洶涌氣勢,被陶冷月引入了月夜,這宏大的空間在冷寂的光影與朦朧的筆觸下,別開一種清曠之趣。江鷗穿梭於雲霧飄渺的斷崖間,遠帆劃破了江水閃爍的銀光漸漸遠去,寄託了作者對壯年時川遊的無限情思。


謝稚柳(1910-1997)  春山四景

紙本鏡心(4幀) 

出  版:1.《銀座風韻》P273,2007年。2.《海上風》P201,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3.《趙管遺風-謝稚柳陳佩秋書畫集》P58,上海書畫出版

社,2013年。

48×34.5 cm×4 約1.5平尺(每幅)

RMB: 1,000,000-1,200,000


編輯:蘇梓軒、沈珊

審覈:易國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