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黃」兩大聲腔組成,即所謂的「皮黃腔」.

「西皮」跳進音程較多,整體音區偏高,其調式多以「宮」調式為主,因此,其旋律色調明亮、華麗、尖銳,用平緩節奏處理時,多表現明快、抒情的喜劇情節和愉悅的人物情緒。 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

「二黃」則以級進音程為主,整體音區偏低,其調式多以「商」調式為主,其旋律的色調暗淡、凝重、平靜,節奏緩慢時,多用來表現壓抑的悲劇情節和憂鬱的人物情緒;節奏強勁時,多表現壓抑、悲壯的戲劇場面和凄楚、悲憤的人物情緒。二黃包括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

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彈腔和四川燈戲五種聲腔組成。除了燈戲,川劇的其他組成部分都是明代末年到清朝中葉這段時間,從各個地方傳入四川。高腔是從江西弋陽腔發展而來的,崑腔是崑曲傳過來的,胡琴腔又叫「絲弦子」,是從徽調、漢調中傳過來的,彈腔則是秦腔流傳到四川形成的。而燈戲則是四川本地的一種民間小戲。其實除了燈戲,這四個聲腔,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流傳,也被很多劇種融合過,但是大部分劇種,都是以原唱腔調為主,其他腔調為輔。而川劇全盤吸收了這四大腔調,其實是跟四川獨特的地域文化有關的,四川的文化一向是善於融合其他優秀文化,並且不會因為發展自己的文化,就將外來文化排斥出去或者同化。正是因為四川這種獨特的文化,才能使得這五種腔調,在川劇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川劇的經典劇目很多,素來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國」之說,現在已經搜集到的劇目有2000多個。因為各個聲腔,都為川劇帶來了很多劇種。


京劇又叫皮黃,也就是西皮和二黃,西皮二黃是京劇的兩種主要聲腔,但京劇不僅僅只有西皮和二黃,還有崑腔(如《扈家莊》)、四平調(如《貴妃醉酒》)、南梆子(如《霸王別姬·看大王》)、高撥子(如《徐策跑城》),這都是組成京劇的重要聲腔,還包括一些民間雜曲小調等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