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的冷兵器,我還是喜歡刀,尤其的唐橫刀和漢環首刀。

劍者王道,刀者霸道,

劍似遊龍,刀若猛虎。

劍有雙刃,主刺,劍,從古至今一直都是禮儀用具(個別除外)。

刀,主殺伐,單刃(不排除一些異刀),砍,刺,切,劈,砍,斬,樣樣皆可。

漢時的環首刀,大敗匈奴!唐時的唐橫刀尊重豐凡,陌刀,對付騎兵的大殺器!往近代,抗戰時期,人民子弟兵,手持大砍刀大破鬼子軍隊!

刀者,兵器之王!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要選古代冷兵器的代表,不能少了刀與劍

刀上至一軍統帥,下至官差衙役,都是佩刀拒敵防身。不管是戰爭中的士卒還是江湖匪客,刀都不可或缺。刀的種類繁多,關羽的大刀,唐代的長刀,普通的單刀,刀是古代普及率最高的兵器。

劍為兵中聖器,有過繁榮時期,最終被刀取代,後多為士子遊俠用作防身裝飾用品。劍與宗教結合後又被指代鎮妖除厄,這時候劍已經不僅僅是兵器了。

單從兵器來講,刀最具代表性。


中國冷兵器時代的代表,非寶劍莫屬。

「劍」早在周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經歷了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甚至在火器已經盛行的封建社會末期,「劍」都仍然存在並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含義。

劍可以定山河,劍可以舒心志劍為百兵之君,短兵之祖劍,不只是冷兵器,更是一種物質形態的文化存在,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

1、戰爭、武力的象徵

劍是兵器,是適應戰爭的需要而出現的。

劍誕生於殷商時期,最初為青銅劍,形制很短,相當於現在的雙刃匕首。到了周朝乃至春秋、秦漢時期,劍的形制不斷加長,用以作戰和防身之用。

2、權柄的象徵

古代幾乎所有的帝王都有象徵地位的寶劍,後來傳說裏更有「尚方寶劍」,凡持尚方寶劍的大臣就被賦予了極高的權力。

3、正義的象徵

佩劍而行,仗劍遠遊,這種風氣在唐代尤為盛行,這期間也是俠文化大發展的時期。無論是誰,都可以憑著腰間三尺寶劍,除暴安良、行俠仗義。

4、美好品質和獨立精神的象徵

屈原《九章·涉江》裏寫道:「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他把長劍和切雲之冠作為自己人格的寄託,表達了一種美好的品質和獨立的精神。

後世文人墨客也常用劍,來抒發凌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

5、劍與宗教的結合

道家將劍文化融入自己的體系時,主要是以劍的變化無方,襯託道的形而上性質。

後來隨著劍與道教的結合,逐漸把劍詮釋成了驅邪辟邪、鎮妖除厄的工具。道士手執長劍,口唸咒語,燒符貼錄,就可以降妖除鬼,治病延年。

總之,劍在原始內涵的基礎上,不斷變異和豐富發展,其中既有民間意識的滲透,也有巫術、宗教文化的浸染。體現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特徵。

匠人工坊手鍛大馬士革短劍

荊軻刺秦所用的就是一把短劍,比現在的匕首略長,適合刺殺、近戰,或作為戰場格鬥的副武器。匠人工坊的張勇師傅參考秦劍樣式,設計過一把「荊軻茶劍」。

微信公眾號:匠人工坊


看了樓上樓下各位的回答,以漢劍、唐刀、長槍,硬弩居多。

當然都對,但感覺差點意思。

什麼叫中國冷兵器代表?應該是獨樹一幟,人無我有,並可持之以縱橫天下、所向披靡的中華兵刃。而刀、槍、劍、弩,都非我中國獨有。

但確實有這麼一樣冷兵器,符合以上條件——馬槊。

就是它,持之可以縱橫天下,所向輒披靡。

馬槊的外形,與槍、矛相近,屬於長槍族中一員,但有一個外在特徵,讓它一眼看去,就能奇峯突出——長達六十公分的槊刃,兩邊開刃,有如寶劍。而一般的槍矛兩邊是不開刃的,以槍尖為主要攻擊點。

可以想像,六十公分的劍型槊刃,加上丈許槊桿,在高頭大馬的衝鋒之下,刺,挑,劈,盪,其威力當不亞於唐朝陌刀——「正面進擊者,人馬俱碎。」

而它的槊桿,更是暗藏玄機,是馬槊超越所有長槍兵器的精華所在。乍看一下,除了更長之外,槊桿和槍桿、矛桿的似乎相差無幾,但其實兩者完全不是一類「東西」。

槊桿的成本和性能,要比尋常槍桿高之百倍!因為馬槊的製造非常複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涉及了複合材料技術,材料力學,冶金學,人體工程學等多個學科,科技含量非常高,堪稱超越時代的產物。

原產西夏的宋朝著名大殺器:神臂弓,用的就是桑木,《容齋三筆》卷十六《神臂弓》:"神臂弓……其法以桑木為身……"。而柘木——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貴的一種,被視為槊的首選,其硬度與柔韌度均極其出色。

《太平御覽》卷九五八引 漢 應劭 《風俗通》:「柘材為弓,彈而放快。」 北周 庾信 《春賦》:「金鞍始被,柘弓新張。」

有了上等柘木,浸泡油晾乾後,泡得不再變形了,不再開裂,方纔完成了第一步。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後,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乾數月。用魚泡膠黏合而成丈餘槊桿。在橫向纏繞麻繩,待麻繩乾透,勒入槊桿,使橫向受力。

再塗生漆,裹以葛布,成為一個整體槊桿,葛布再上生漆,幹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桿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纔算合格。然後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後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  

這樣製造出了槊桿不僅柔軟有彈性,而且分量比較輕,丈二的長槊也就和七八尺的馬槍差不多重,因此騎士可以單手持槊沖陣。而槊桿的彈性又保證了馬槊在刺中目標後可以彎曲以釋放高速撞擊產生的衝力,不會傷到騎士的手腕。

槊鋒具有破甲棱,同寶劍一樣,有八個面。普通的魚鱗甲、扎甲、鎖子甲、明光鎧,在馬槊之下都一擊而穿。

造這樣長而堅韌,而且很輕的精良馬槊,需耗時三年,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還有價無市。以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往往世代相傳。

據說一具所用的上好柘木,可以做十張強弩,如此高昂的製造成本,也埋下了將來被淘汰的種子。尤其是後面重文輕武的宋朝。馬槊的主人——隋唐的武將世家、貴族門閥漸漸落敗消亡。

沒人能用得起馬槊,也沒人再配用馬槊。

北宋名畫《大駕鹵薄書》 [6] 圖中共繪皇室的儀仗隊官兵5481人,其中前導部隊中,以騎馬的金吾將軍手執8枚馬槊,如圖所見,在左一排就是執槊的衛隊。

也有人說馬槊是國人意淫出來的,這種手法不值一駁。只要明白武器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那就是一寸長一寸強,兵器越長,使用者就越有機會獲得相對的優勢。馬槊長將近4米,馬刀一般1米左右,對戰之中你說誰的優勢更大?

關於古代武器的殺傷力,通常可以這樣來說,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槍。也就是一個身著鎧甲的騎兵,身中數箭,或者身中數刀,往往還能繼續戰鬥,但是隻要被刺中一槍,就不能繼續戰鬥,甚至直接掛掉。在古代類似於槍傷的貫穿傷是最為致命的。所以長柄騎兵武器的使用長盛不衰。

但是長柄武器,如騎槍之類的武器在使用上有一個很大的侷限,那就是在高速的騎兵衝鋒之中是不能直接刺人的,只能將對方挑落馬下。可以想像一下,用一根棍子高速向牆撞去,反向作用力甚至直接可以將你撂倒。而馬槊在使用上就沒有這種問題——因為極具韌性,馬槊會直接將敵人彈挑出去,並造成致命劃傷。

古代歐洲則是發明瞭一次性騎槍,用蘋果木製作的騎槍,刺中對方槍兵之後就會折斷,進而保護己方騎手。

相形之下,中國的馬槊武將,憑藉複合型槊桿的剛柔並濟,加上嫻熟的操槊武藝,胯下馬,掌中槊,真可以殺個七進七出,所謂馬上得天下,的確不是吹的。

最後,用《資治通鑒》李世民謂尉遲敬德語做結語——

世民曰:「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武經》雲:(劍)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

最具漢民族特色,對漢文化影響最深的冷兵器,非寶劍莫屬。

寶劍誕生於殷商時期,最初為青銅劍,早期因青銅器較脆,缺乏韌性,劍的形制很短,相當於現在的雙刃匕首。

到周朝乃至春秋、秦漢,劍的形制不斷加長,除用於作戰和防身之外,其禮儀功能也日漸突出。

古代幾乎所有的帝王都有象徵帝位的寶劍(寶刀),劍成為漢文化權柄和正義的象徵。

古代著名的寶劍有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

荊軻刺秦所用的就是一把短劍,比現在的匕首略長,適合刺殺、近戰,或作為戰場格鬥的副武器。我參考秦劍樣式,設計過一把「荊軻茶劍」。


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冷兵器。

然而說到能代表我國古代冷兵器的巔峯,那當屬唐刀漢劍大秦弩!

唐朝乃當時第一大國強國,單挑全世界無壓力,可就以那樣的國力,也只能把唐刀裝備到千餘人的小分隊,可想鍛造唐刀的工藝技術有多難,而唐刀也不負眾望,刀鋒所向敵人聞風喪膽,但是也因為成本太高不能量產,後來絕了技術。但是唐朝時日本省經常派人來學習,目前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倭刀就是仿照唐刀而來,拋棄了唐刀直刀和破甲的功能(因為小日本缺乏礦石資源少有鐵甲),改成彎刀方便切割藤甲和皮甲。虎父無犬子,由倭刀可以看出,當時唐刀多牛逼!

漢劍更不用說,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鍛造技術,讓漢劍的強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為擊敗匈奴奠定了武器基礎。

大秦弩是一件大殺器,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時六國聽聞秦軍大弩就心神俱裂,弓如霹靂弦驚,單弩的強度和射速已然可怕,更可怕的是成建制的羣弩,一輪齊射即使有鎧甲能擋得住,也會被可怕的力量砸成內傷。

最最重要的,這些兵器裏都有我們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唐刀的剛正不阿,勇往直前,寧折不彎,漢劍的堂堂正正,秦弩的團結,都是我們每一個這個人應有的精氣神!


中國冷兵器的代表就是:唐刀。

而且唐刀不僅僅是中國冷兵器的代表,在它的身上也能看出中國盛衰的起伏以及這個民族墮落的脈絡。大家可以仔細留心一下,唐刀沒落的開始,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方方面面走向沒落的開始。

唐刀為什麼會退出歷史舞臺?是因為昂貴。唐刀在中國最終消失的原因是因為它太優秀了。唐刀以後,中國就開始走上了在武器上、在軍事上省錢的道路。代價就是由漢唐的雄風轉變成由北宋到民國,中國一千多年的一路下滑。

打造一把唐刀需要幾年的時間,這是它消亡的主要因素。從唐刀以後,中國的武器就開始走便宜路線。由宋朝的朴刀延續到抗日的大刀片。194幾年中國士兵手裡刀的質量遠遠不如1000年前的唐軍手裡的刀,甚至可能都不如漢朝軍隊的刀。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從宋代開始,中國的刀開始變得寬大,因為便於生產。從宋朝開始,歷朝歷代,中國只要是完成統一,立馬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關起門過日子。放棄了對外擴張,也放棄了對外敵的防禦。等到敵人打過來了,才發現刀槍都爛了,於是趕緊生產大刀片。

咱們對比一下日本刀和唐刀以後的中國刀,就能看出兩國的國運以及思維方式。

打造一把日本刀也需要幾年。他就是埋頭磨刀,磨個十幾二十年,全軍都裝備了優良的武士刀,然後出來搶一把。中國就是化劍為犁,平時種地,等人家打到家門口了,才匆忙的打造低劣的刀槍跟人家幹。所以,面對外部入侵,我們總是喫虧。

就像前幾年的電視劇裏說的那樣:軍人要麼是打仗,要麼就是準備打仗。這都是喫了1000多年的虧總結出來的道理。

放棄了唐刀,其實就是放棄了戰備,放棄了對外擴張的精神。漢朝為什麼能打敗匈奴,因為漢軍穿的是鐵甲,手裡拿著的是環首刀,還有整車整車的箭,鐵簇。這是漢朝準備了幾十年的家底。而匈奴那邊還用著骨簇。為了戰爭,幾代皇帝在那埋頭苦幹。這纔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由漢到唐,中國軍隊的裝備跟其他國家比都堪稱豪華的。這種豪華都是戰前多年準備的結果。一把刀造幾年,但打起來,真是給力。白江口之戰,唐軍的大刀可以直接砍斷日軍的刀,劈開日軍的盔甲。千年以後,我們的戰士只能拎著大刀片再對陣日軍三八大蓋的刺刀,歷史太過滑稽。

唐刀的沒落,實際上是中國人尚武精神的沒落,進取心的沒落。在另一方面講,由唐刀消失開始,中國人也慢慢的變得醜陋了。

大家看看唐刀,你對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不是殺傷力,而是:漂亮。唐刀太漂亮了,這也代表著著當時中國人的審美水平。從宋朝開始,刀開始變得寬大,但也變醜了。我並不認為自己是個民族主義者,一直覺得自己的態度還算客觀,不是那種認為自己國家的什麼都好,外國的什麼都不如咱們的那種人。但我真的覺得唐刀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刀。大馬士革刀和日本的武士刀,都不如唐刀美。

唐刀採用的是筆直刀身。這個「直」就是中國人的情懷和審美。寧向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直率,坦誠,自信,開朗,進取。我們再看看唐刀以後,中國的刀開始「彎」了,這個民族也開始彎了。狹長的刀身從實戰角度來講,這是個缺點,不夠結實。但唐人寧可用幾年的時間去打造,也得把刀做成狹長的,用幾年的時間把狹長的刀身打造結實了。為什麼?好看!這是唐人對美的追求,也是中華民族的美的追求。

就像我前幾天看見有人提問,中華、華夏是什麼意思?華,就是美麗的意思。美麗的夏,就是華夏。把美當做自己民族的名稱,可見我們古人對美有多麼的重視。這是一個極其愛美的民族。古代長得好不好看,在選拔官員的時候是重要指標。穿衣、說話要得體。而且要有藝術修養。審美差,藝術修養低,在古代是道德敗壞的體現。長的醜也是。

而唐刀就是中國審美的巔峯,華麗的唐刀就是中國貴族精神的象徵。由宋開始,中國的刀變得越來越醜,實際上刀最醜的年代,也一定是中國最落後,最衰敗的時代。刀的美醜,就是國運的起伏。刀好看一點了,就是國運上升一點了。但後世終究沒有哪款刀能達到唐刀的境界。

唐刀以後,中國的刀變寬了,變彎了,變醜了。寬刀比細刀更實惠。中國人慢慢的放棄了對美的追求,變得越來越現實、市儈、急功近利。經過千年,由審美變成了審醜,由華夏由美麗的夏變成了柏楊筆下的「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為什麼變醜了?就是喪失了春秋,漢唐的貴族精神,喪失了對美的追求。化妝品,名牌,汽車,豪宅,這是農民暴發戶的審美,其醜無比。但大家只能欣賞這個啊。

唐刀,是精神。筆直狹長,豪華的唐刀是戰士,是貴族的象徵。而寬大的砍刀,是農民應急自救的武器。我們這個民族想崛起,軍人,必須重新成為社會的貴族。衣著華麗,行為得體,言語優雅。走在大街上被兒童、少年、女人崇拜,被商人、農民、工人羨慕。


就冷兵器而言,它的產生就是為了戰爭,而打仗最常用的無疑是長槍。

銀盔銀甲,身後長氅,胯下白馬,手中長槍。撥馬盤旋,陣前大喊一聲:吾乃x將xx.誰敢出來一戰,滿足小時候對古代將軍威風八面的憧憬。

槍作為最長使用的兵器之一,它殺傷力極強,可刺可挑,可劃可砍,尤其是被它刺中的地方,就是一個血窟窿,戰場上得不到救治,流血都能流死。所以它廣泛的應用於各種兵種,步兵,騎兵都可用。

此外槍又被稱為兵中之賊,是由於它的變化莫測,即可槍走偏鋒,又可直來直去,槍勢一出,變化莫測,不只刀一個劈字可言。

綜上,兵器代表戰爭,而戰爭上至將軍下至兵卒最長用的就是長槍


看到冷兵器時代,「漢」「唐」這兩個字便在腦中揮之不去。

① 漢劍

端正儒雅,霸意內斂,入鞘樸實無華,出鞘鋒芒畢露。

劍為百兵之君,漢劍又在中國刀劍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可以代表中國一個強大的時代,又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君子之風。

② 唐橫刀

唐刀分不同種,一般所說為橫刀,日本刀的老祖宗。

刀身平直,寧折不彎。盛唐的代表性兵器

另外 方天畫戟 可提名。

外形美觀霸氣,常被作為禮儀用器。

使用技巧不低於輕兵器,勢大力沉不亞於重兵器。力量與技巧的高度結合


作為一個八零後,最早的冷兵器認知大多來自影視劇和小說,從《中南海保鏢》裏鄒兆龍使的三棱刺,到《風雲》裏造型別緻極具後現代氣息的絕世好劍,再到《奪帥》裏在吳京手中上下翻飛鋒銳凌厲的漢劍,無一不讓人心馳神往。

上學那會兒,做夢都想要一把三棱刺,也極度迷信關於它的一些傳聞,什麼殺傷力超羣傷口不可能縫合,刀刃出廠就塗有致命毒素之類,很多年後和一位上過戰場的老兵聊起這事,多少才瞭解到一些事實,比如他們認為三棱刺刀功能太單一,刀刃塗毒更是子虛烏有,而且他們更願意管這把傳奇刺刀叫做「戰俘刺」,功能嘛……

一刺一個,直沒至柄,乾淨利落!

這位越戰老兵轉業後沒能留下刺刀實物,當時也有那個心,可惜管制太嚴格,那都是有數的也就沒能如願。他倒是有一把六五式騎兵刀,是一戰友送的,至今保存的很好,就只有刀把處的牛皮環有些磨損。我小心接過來一把抽出,只覺得卡扣靈活,出鞘順暢;橫刀於前,只見刀姿舒展寒光閃閃;重心略微靠後,持握十分舒服;自上而下輕輕揮動,隱隱有尖銳的破空聲,這無疑是一把難得的好刀!

老頭見我一臉想據為己有的樣子,就沒等我再揮舞幾下就急匆匆地要過去收起來了。

哼!真是個吝嗇的傢伙!

後來工作後,有能力玩刀了,也通過各種途徑買了不少刀,八面漢劍、環首刀、唐刀、苗刀、清牛尾刀甚至日本武士刀等,綜合來看,若論性能和殺傷力——當以苗刀居首!

苗刀刀身長而細窄,略帶弧度,只在刀身上部開刃,如此在極端情況下也可以當長矛使,試想幾百苗刀手一字排開,豎刀對外,那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銅牆鐵壁!

《倭寇的蹤跡》這部電影裏關於苗刀的用法和套路還是很貼和實際的,其中的很多動作明顯來自於戚少保的《辛酉刀法》。

想當年戚少保就是用苗刀配合狼筅殺的手持武士刀,武藝高強兇悍殘忍的日本狼人屁滾尿流。戚少保之威名,至今赫赫!

呃……是時候弄把綉春刀玩玩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