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总是加诸自己的意志到孩子身上,头脑里充斥着各种标准和方法,忙着去改造和塑造心目中的理想小孩。虽然此情可以理解,但父母却忘了最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眼前真实的孩子。

为了得到肯定,孩子努力追求所谓的“优秀”,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真实的自我一点点被挤压,又由于过于追求把某件事做得完美以符合外在既定的标准,免不了因为害怕不被认可,而限制了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很难获得幸福。

今天推荐一部经典电影《摇滚校园》,看看一个落魄的成年人如何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全新且乐趣无穷的摇滚世界,并点燃“乖”小孩内心被压抑许久的热情。看完后,相信你也会被他们焕发的的生命力所深深地感染。

本文由蓝橡树综合编辑整理。转载需注明来源。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一、

主人公杜威,是个常年混迹于地下音乐圈的摇滚乐吉他手和主唱,他的梦想是“用摇滚拯救世界”。

可年过三十,他不仅没有取得音乐上的成功,还被自己组建的乐队赶走,交不起房租,负债累累。

机缘巧合下,他接到了请室友代课的电话,为了生计,他决定冒充室友,赚笔外快。

代课的地方,是一所享誉盛名的私立小学,学生都是依照必进常春藤大学的精英模式培养,他们在学校的唯一意义就是分数,不被允许喜欢学习之外的东西,更不能做出格的事。他们敏感而早熟,表面看来,也都像家长和老师所期望中的一样乖巧。

而一心想混点儿工资的杜威,根本没准备好好教书,第一天上课,就让学生们自习了一整天,下课铃响时,溜得比谁都快…

不会拼写舍友的名字

摇滚混混杜威显然跟这所学校格格不入,他原本打算趁上课之余,招募新的乐队成员,继续开创他的摇滚事业。

没想到,偶然的一堂音乐课,却发现班里的孩子很有音乐天分——劳伦斯的钢琴技术行云流水,杰克的吉他表演天赋极高,还有凯蒂的贝司也弹得十分酷帅......杜威突然意识到,他的摇滚梦即将实现了!

于是,本该给孩子们上地理和数学课的杜威,却在黑板前讲起了摇滚乐通史,还拿自己吃了灰的乐器教这些孩子成为吉他手、贝斯手、鼓手,甚至为整个班级团队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摇滚校园”。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日后要上“哈耶普”的小朋友居然很快被他忽悠成功,还对这支杂牌摇滚乐队表现得格外积极。

因为这些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小孩,内心一直以来其实是被压抑的。有的孩子喜欢时尚,爸爸却要求他必须喜欢橄榄球;有的孩子觉得孤独,家长却认为她精神有问题;有的孩子的父母日理万机,总是在讲电话……

这些孩子从一出生,就被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所框定,而杜威却发掘了他们“学习好”以外的价值。

二、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感,他采用分工合作,帮助学生们找准自己的定位,例如,让钢琴手弗兰克弹电子琴,让后进生琼斯打鼓,让技术宅用电脑设计舞台灯光,让大块头负责安保......

甚至班上那个最一板一眼的小女生,看起来和摇滚完全不搭界,杜威却让她做乐队经理,监督所有人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

而且,他是唯一一个会问他们“你们有什么愤怒的事情”的老师,然后把他们的心里话变成摇滚唱出来。

这些一丝不苟的小精英们,从来不敢反抗父母老师的冷漠严苛,但杜威用摇滚乐告诉他们,对于压迫着你的东西,也可以鼓起勇气说“不”,还可以将愤怒在摇滚中释放。

组建乐队的过程,也是杜威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他用他始终坚持的摇滚精神(反抗权威),以及他对音乐颇有建树的造诣,教给了孩子们很多传统的学校教育不会告诉他们的事。

当键盘手觉得自己不够酷,杜威告诉他不用在意他人眼光,只要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顶尖人物就行。

当和声觉得自己太胖没有资格站上舞台展示自己时,他便以自己为例,告诉孩子胖不仅不是错误,并且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我胖得性感”。

可以说是相当自信了

死气沉沉的教条主义和规则被逐一打破,保守和循规蹈矩的课堂分分钟变成了大型摇滚现场。这个一直以来的失败者,忽然发现他的生命中充满魔法。而他的自由热情和音乐天分也很快对那些小大人们产生了影响。

他们开始变得生气勃勃,同时开始审视自己,去认真探究自己不被学校鼓励的另外一面,并且考虑一些盛大灼热的梦想。

无论是杜威,还是孩子们,都在乐团逐渐成型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杜威最终把他们组成了一支真正的摇滚乐队,并准备带他们去参加“乐队大战”的比赛。

然而就在这时,事情却败露了。

离经叛道的杜威和摇滚,引发了家长的强烈不满。

在听闻自己的孩子被带去参加比赛时——

但,当他们看到自己孩子魅力四射的表演时——

家长们从震怒转为惊讶和感动。原来,当自己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时,整个人都是闪闪发光的!

正如杜威在家长会上对家长所道出的、他们一直没发现,或者说懒于去发现的事实:你们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在我的摇滚乐队里他们简直太厉害了好吗!

最后,乐队虽然没有获得第一名,却获得了全场高呼的掌声。

三、

影片最后,杜威成了学校的课外老师,专门指导乐队。他终于实现了给人们带来精彩表演的梦想,也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一批具有音乐才华的学生。

杜威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因为他对音乐充满了热情,更因为他从内心相信这些孩子的能力。也正是这两点慢慢地打动了孩子们。孩子是教育者的镜子,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要首先成为这样的人。

在《摇滚学校》里,杜威从不教孩子们拿摇滚乐泡妞或是沽名钓誉。

他让孩子们通过摇滚抵达的“叛逆”,不是故意破坏与作恶,而是面对乏味生活时不让心灵甘于沉寂的勇气,是表达自我、追求自由的呐喊。

从小到大,多少中国的孩子都是在“你应该”和“你不该”的训斥声中长大,总有家长或老师用蛮横的姿态,试图从外部表现定义一个孩子。

当人们为电影中那些勇敢的学生叫好,其实也是在寻回一部分丢失的自己。

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总是加诸自己的意志到孩子身上,头脑里充斥着各种标准和方法,忙着去改造和塑造心目中的理想小孩。虽然此情可以理解,但父母却忘了最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眼前真实的孩子。

为了得到肯定,孩子努力追求所谓的“优秀”,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真实的自我一点点被挤压,又由于过于追求把某件事做得完美以符合外在既定的标准,免不了因为害怕不被认可,而限制了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很难获得幸福。

只有孩子的独特性被成人接纳,真实的自己被成人看到,孩子才可能看到并与真实的自己和谐相处,自由的心灵才可能绽放出创造的美丽花朵。

当然,除了孩子,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看完影片后,也要学会在日常生活里给自己减压,找到合适的出口释放自己,这样才不至于活得太压抑。

意犹未尽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