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經典基礎:翼的升阻特性。有升力-功角關係曲線、阻力-攻角關係曲線、升阻比-攻角關係曲線,等等。

但是最直觀形象的是,升力-阻力關係曲線,因為它也是不同攻角的綜合氣動力矢量的矢端連線。如下圖:

上述升阻特性都是相對於迎流方向而言的。例如等速直線滑翔時,如下圖:

包含阻力的綜合氣動力(藍色,下同),和重力(黑色)正好反向且相等,於是水平方向合力為0。這時,下滑角等於特性角,也就是滑翔比等於升阻比。

撲翼和固定翼的一個重要區別是,迎流方向和飛行方向不同

巡航撲翼的「下揮」。當水平飛行速度為10米/秒,撲翼平均垂直線速度為負2.5米/秒時,翼軌跡平均下滑角為負14度,沒什麼好「撲」的。特別注意,合運動的氣動力決不是分運動的氣動力之和。如下圖:

但是這時比無動作等速滑翔時的下滑角要大些,把升阻特性曲線放在實際迎流方向上,在不失速攻角範圍內,綜合氣動力的特性角小於下滑角,那麼綜合氣動力雖然相對於迎流方向總是後傾的,但是相對於水平前飛方向卻可以前傾了。也就是說有前向推力,可以加速了。如下圖:

為了補償上撲時的損失,下撲時要利用綜合氣動力前傾的機會,多加一把對翼的拉力,叫做載入力(紅色)。相應地攻角也稍大一點兒,使綜合氣動力的垂直分量和總的下拉力相平衡。這樣,合力的垂直分力為0,合力的水平分力(綠色)大於0。

為了恢復翼的高度,不得不「上揮」。這時綜合氣動力不但相對於迎流方向後傾,而且相對於水平前飛方向也更後傾得多。這時減少對翼的拉力,也就是施加一個減載力。相應地攻角也稍小一些,仍然使綜合氣動力的垂直分量和總的下拉力相平衡。這樣,合力的垂直分力仍為0,合力的水平分力向後但可以較小。如下圖:

通過變拉力和變攻角,就可以在始終保持垂直合力為0的同時,使下滑時的前向力等於或大於上滑時的後向力,也就是等速或加速平飛。

簡單說就是變載滑翔,重載下滑和輕載上滑交替。攻角要滿足:

零升攻角<上滑攻角<等直滑翔攻角<下滑攻角<失速臨界攻角

數學推導證明,在理想條件下,只要滿足

|γ|≥1/ |k sinλcosλ|

就可以等速或加速平飛。其中

γ ——變載比,即變載力和重力之比。

k ——升阻比。鳥類20到40左右,滑翔翼12到18,滑翔機35左右。

λ ——翼軌跡(迎流方向)升降角。通常一、二十度。

實際需要的變載力只是重力的10~30%。

以上是巡航時的情況,也就是水平前飛速度遠大於垂直揮翼速度的情況。

而在原地起飛、低速時的加速、懸停或近乎垂直的爬升時,也就是飛行速度小於揮翼速度的非巡航狀態時,不但要加快揮翼速度,更要隨時靈活調整揮動方向和翼弦線方向。

例如起飛第一撲,此時飛行速度幾乎為零,撲翼方向就是實際迎流方向,用接近90度的大攻角,綜合氣動力以阻力為主。如下圖:

原地起飛後的一個撲翼週期,有時是「下——前——後——上」的揮翼,有時是「下——後——上——前」的揮翼,在每1/4週期之間的迎流方向和絃線方向都有很大不同,時而利用阻力為主(壓、推),時而利用升力為主(滑、抹),甚至用零升攻角(只有摩擦阻力的正正地切),以求綜合氣動力盡量指向重力的反向力和欲加速力之合力的方向,而且使全週期的綜合氣動力均值成為重力的反向力和欲加速力之合。

這就是非巡航狀態的撲翼原理。在非巡航狀態,談不上什麼效率,需要很大的變載力,飛行速度又不快。

可見,撲翼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迎流方向和整體運動方向的差異,利用弦線和迎流方向之間攻角的變化,來實現靈活性和巡航效率。

現有的人造小型撲翼,能飛卻效率很低,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攻角控制不精確,因此變載比往往比理想狀態大2到5倍!需求功率也就比理想狀態大2到5倍,當然無法大型化。而且由於撲動動作規律是機械傳動所決定的固定規律,無法按不同飛行速度改變實際攻角,所以在飛到一定速度後,即使提高頻率,也飛不快了。

而且,理想的撲翼應該是,下揮和上揮的單程中應該盡量是直線軌跡,各種力較穩定,而下揮和上揮的轉換則應該盡量迅速改變狀態,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撲翼的差角機會。而用圓周運動來產生撲翼運動,就有太多近似水平滑翔的成分了,從時間佔空比的意義上說很不划算。

可見,提高撲翼效率的必然出路,是按照「小變載波狀滑翔」原理,在實時測量和計算飛行速度、變載力、翼軌跡升降角等瞬態物理量的基礎上,精確動態地控制弦線以求得最佳攻角。在不失速攻角範圍內,攻角的零點幾度的變化都會有顯著影響!

過去我們過分迷戀於尋找未知的、詭異神祕的「大的氣動力」,卻低估了鳥類的神經靈敏性。

人造撲翼只有兩條路可以實現高效率,第一是複雜程度類似於肢體機器人的智能控制,第二是在有反饋力的條件下像競技運動員般訓練出來的人力操控。

(詳細一點兒的表述,見我前文《鳥類巡航撲翼原理——小變載波狀滑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