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紙月餅」又稱「月餅券」,本是出售月餅的酒店、餅屋等商家發行的盒裝月餅「提貨單」,相當於其發行的「一級市場」。月餅券販子往往以低於票面一半的價格收購,然後再以票面80%左右的價格出售,賺取差價,生意十分「興隆」。  廠家的賬算得溜溜轉  一到中秋,月餅券「黃牛」就有水喝了。據一名黃牛透露,月餅生意可以做個把月,每到中秋前,一天可以倒手二三十張。平均一天15張,一張賺30元,一天就能賺450多元,一個月就上萬了。記者問:「賣不完的怎麼辦啊?」一名男性黃牛悄聲說:「會有人收的。」記者經調查得知,這個「最後收尾」的老闆就是月餅廠家。  一名已經離職的武漢酒店員工李鈺(化名)透露,武漢酒店、廠家賣月餅的「規則」各不同,「有的算準了實物不會被提完。部分消化不掉的月餅券就從黃牛手中再回收。」她說,比如,企事業單位以6到7折的價格,從廠家團購月餅券發給員工;員工再以4折到6折的價格把月餅券賣給「黃牛」;「黃牛」會加價把月餅券再銷售給需要的消費者,並把賣不掉的月餅券以4到5折的價格再返回原來廠家,廠家還能靠「一張紙」白賺一二成利潤,「黃牛」也不會喫虧。  新聞解讀  月餅券究竟讓誰在「輸錢」?  文/方翔  隨著中秋節日益臨近,月餅市場也進入了一年中最為「瘋狂」的時刻。然而,相比月餅銷售櫃檯,「紙月餅」的交易市場更為火爆。一張張月餅券讓各方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究竟誰在「輸錢」呢?  現在,月餅券交易中的「利益鏈」早已為市場所瞭解:單位以7折到8折的價格從廠家購買月餅券發給員工,或者贈送給客戶;拿到月餅券的人以4折到6折的價格把月餅券賣給「黃牛」;「黃牛」把倒賣不掉的月餅券以一定折扣賣回印券的廠家。月餅券轉了一圈,廠家實際上並不用按照月餅券的印數來生產月餅就能獲利,難怪有人將月餅券視為一種「期貨」。  月餅券轉了一圈,似乎每個環節都是贏家:購買的單位以低於市場買到了月餅券,送了客戶和員工,聯絡了感情;拿到月餅券的人賣了票子,得到了「真金白銀」,也算小賺一筆;「黃牛」低吸高拋穩健差價,至於廠家,不生產月餅就能賺錢,何樂而不為。這樣一個各方都得利的「產業鏈」中,究竟誰在「輸錢」呢?  現在的月餅券,已從當初的提貨憑證,變成了一種「虛擬經濟」,其供應量遠遠超過了實際消費量。這一點,生產廠家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們會根據對市場的預測進行生產,而不是根據印出的月餅券數量。同時,支撐著月餅券「利益鏈」的是月餅高額的利潤,而利潤取決於生產企業的態度。據業內人士透露,月餅的平均利潤率在60%左右,而一些酒店月餅和一些高端品牌月餅,利潤率有時能高達200%。在利益的趨勢下,企業一方面為大大降低月餅的品質來降低成本,另外一方面也會通過多印製月餅券的方式,來增加「虛擬月餅」的數量,獲得流通領域的利潤。  究竟誰是這條利益鏈最終的受害者,目前市場普遍的觀點是消費者。作為利益鏈的最後一環,使用月餅券兌換月餅的消費者確實為高額利潤「埋了單」。但如果沒有兌換而最終回到了生產廠商手中,是不是就沒有「輸家」了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當利益鏈中的每一個利益主體都力圖使自己的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得到最大限度實現的時候,往往是把長遠利益、整體利益放在較次要的位置。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並不能夠得到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同時,由於利益本身具有排他性和利己性。當每一利益主體在與其它利益主體發生衝突時,都力圖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而把其它利益主體的利益滿足程度降到最低點。  月餅券看似多贏的局面,實際上是以損失的利益鏈之外的生產廠商為代價的。市場的平均利潤是不變,當超額利潤被少部分的廠商賺取之後,肯定會造成剩餘廠家「輸錢」。在月餅券流通的過程中,「黃牛」和消費者僅僅關注少部分廠家的品種,市場上的其他廠家生產的月餅就會發生過剩,並有可能造成虧損。  月餅券背後的灰色產業鏈值得警惕  眾所周知,月餅一般只有在中秋節才會銷售火爆,因此眾多食品生產企業也只會在此期間大量製作月餅。為了更好的知曉市場需求,減少庫存,用票制來準確生產銷售月餅則成為了一種不錯的營銷模式。然而,這本來是為了促進銷售的一種良好機制,卻被黃牛黨發展成為了謀取利益的灰色產業鏈:黃牛黨以票麵價值的一半回收月餅券,再以8折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如此一來,中間的差價就到了黃牛們的口袋裡。即使當年的月餅券有剩餘,商家以低價回收,第二年再以票麵價值或打8折出售,也可以實現「空手套白狼」。就這樣,中間的差價被黃牛黨和商家賺取,最後送出去的月餅券並沒有兌換成月餅,商家也就省去了月餅的生產環節,卻僅僅靠著虛擬的月餅券賺取了同樣甚至更多的利潤。  這樣一張小小的月餅券卻隱藏著如此巨大的「陰謀」,可怕的是,這種虛擬的期貨經濟看起來是你情我願的交易,但是,最終獲益的只有商家和黃牛黨。大家都在送月餅券,主要是圖方便,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節日喫月餅的習俗往往是形式大於內容,相比提一盒不愛喫的月餅,在某些人看來,或許到黃牛手中兌換少額的現金更加實惠。而黃牛們正是利用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幹著穩賺不賠的買賣,結果遭罪的是消費者,花高價買來的月餅券轉手只能打個對摺。  不僅是月餅成為了一種期貨交易,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的「高價回收煙酒、高價回收人蔘、鹿茸……」等等,這些都間接成為一種交易。禮品通過購買和套現間接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成為一種間接的期貨交易,商家不需要生產更多的產品,只需要賣出去回收,這些高價煙酒、禮品已經成為一張張的「月餅券」。其實,這樣的行為和「投機倒把」無異,更會在某種程度上助長單位或個人收禮的歪風邪氣。進一步說,社會經濟的增長也會因為這些虛擬經濟的泡沫化而逐步放緩或者崩潰,因此,我們要重視這些時常可見的「高價回收」現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黃牛」倒賣月餅券的行為屬於倒賣有價票證,擾亂月餅市場銷售秩序的違法行為,所以最高可處拘留15天、罰款1000元的處罰。因此,這種期貨模式需要消費者自己的抵制的同時,更需要有相關部門的介入調查,堅決抵制這種不正當交易行為,維護經濟秩序的和諧發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