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一職算是孫權首創,專門負責鎮守荊州一帶,北據曹魏,西和蜀漢,南守交州,東護江東,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而能做這大都督的絕對都是在孫權政權中有極高地位和重大功勛的人,比如打敗曹操奪下南郡的周瑜,資助孫權促進孫劉聯盟的魯肅,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陸遜等等。

在魯肅死後,孫權原意是想把大都督一職交給諸葛瑾的好朋友嚴畯的,可嚴畯卻不想接任而提拔呂蒙來接任了大都督,這其實也反應了孫權對劉備集團的態度已經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嚴畯喜好著書立說,帶兵打仗啥的不感冒

孫權集團一開始就是想要劉備來幫忙對付曹操,所以即使周瑜以性命打下來的南郡一樣也可以借出去。而且周瑜的繼任者魯肅就是堅定的聯盟守護者,魯肅能做第二任大都督的原因就在於此。

為了進一步政權江東化,孫權就需要一個名士來做一個過渡,以便可以很好地把大都督一職交到江東士族手裡又不至於讓他們覺得太容易得到,不珍惜。嚴畯就正好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和魯肅一樣都是流亡北士,和諸葛瑾等人都是好友,性格也厚道,是一個維護孫劉聯盟和權力過渡的合適人選。

不過比起軍事方面,嚴畯更偏重於文學專業,寫的《孝經論》《潮水論》等著作都流傳當世,而喜歡結交的也是裴玄,張承這些文人。在聽到孫權委任他接管魯肅職位時還大哭了一場,孫權也知道強扭的瓜不甜,在發生了「嚴畯墮馬」一事後才正式打消了這個決定,另派呂蒙為大都督。

呂蒙是堅定的強奪荊州者

「嚴畯墮馬」發生後孫權就必須另外選擇大都督一職的人選了,而他很快決定了由呂蒙接任魯肅的職位,成為江東的第三位大都督。

比起嚴畯的文才,呂蒙偏科的卻是軍事,或許是受到了周瑜的影響,雖然呂蒙是在魯肅手下做事,但卻是十分偏激地認為必須以武力奪回荊州,和魯肅以懷柔政策討回荊州的觀點一點都不合。給魯肅出五條計謀爭奪荊州,說服孫權先取荊州再北上爭雄,強奪荊州三郡等等都是出自呂蒙的手筆。

而此時的孫權也是有了自己的打算,荊州那邊曹操和關羽之間已經愈演愈烈,遲早會開一場大戰的,那江東就必須要儘快做好準備了,而呂蒙有圍攻荊州的經驗,有管理荊州的經驗,有功績,有威望,還不是江東士族(呂蒙只是一個流浪到江東的平民而已),讓他作為一個強奪荊州和權力過渡的人選再適合不過了。

嚴畯和呂蒙的選擇並不矛盾

可能有人會問,前面說嚴畯是合適人選,後面又說呂蒙再適合不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孫權先選文才好的嚴畯,後選軍事強的呂蒙,這咋一看是很令人費解的,但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因時而異罷了。在魯肅去世前不久,江東是和曹操發生了濡須口大戰,也就是「張遼威震逍遙津」那一場,雖然曹操最後退兵了,但此戰實在過於險惡,孫權都差點被活捉了,這時候要是和劉備再發生不愉快的事那就傷腦筋了,所以孫權的第一人選才會是諸葛瑾的好友嚴畯。

到了魯肅死後一段時間(不會很久,最多一兩個月),這時候曹操方的曹仁已經和劉備的荊州集團開戰了,這場戰是由曹仁引起的,關羽反擊,再後面纔是關羽北伐,威震華夏。孫權看出來這是奪回荊州的大好時機,於是委任呂蒙為大都督,總領荊州軍事。這樣看起來就不矛盾了,這幾件事間隔的時間很短,而能在瞬息萬變之間捉住機會的,這纔是真正的孫權。

參考文獻:《三國志》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評論!!!文章來源/那隻胖狐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