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我國宋朝宰相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金溪方仲永,5歲時“未嘗識書具”,就能“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表現出較好的天賦;但因其父太貪財,“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結果仲永到了十二三歲時己顯不出什麼詩才了,而到了20歲時就同一般人相差不多了。

一個神童就這樣隕落了。

圖片源自網絡

隨着我家小寶3歲生日的日漸臨近,其實我的心中也是充滿了忐忑。他雖平凡,但在媽媽心中依舊是獨一無二的寶貝。我願他幸福順遂,更擔心因爲自己做的不好而錯過他的成長。

孩子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即將來臨,他要面臨開啓幼兒園的生活,我是否做好了準備?我是否爲他做好了準備?

有關專家指出:是否對0—3歲的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將直接影響他們的智力發育水平。

當代醫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也已經表明,人類嬰兒從一出生起就具備了相當的接受和學習能力,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0歲開始。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大腦細胞約有70%一80%是在3歲以前形成的,智力水平也有一半是4歲前形成的。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盧姆通過對近千名嬰幼兒從出生起進行長期跟蹤觀察,得出一個引起教育界轟動的結論: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他說,假如孩子17歲時所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爲100%,那麼出生後的前4年即可獲得50%,到8歲已獲得80%,剩下的20%是從8—17歲獲得的。

也就是應了我們的那句老話:3歲看大,7歲看老。而前提是正確的早期教育,才能使孩子的智力發揮最大的潛力。

圖片源自網絡

3歲到7歲被稱爲“幼兒期(進入幼兒園時期)”,又叫“學前期”。

“3歲看大”是指從兒童3週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其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

“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

而孩子的成長有幾個無法忽視的關鍵期。

可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10歲之前十分關鍵。

圖片源自網絡

寶寶的大腦發展有兩個明顯的加速期,也可以說是兩個飛躍期:

一個在5—6歲之間,這時候腦的重量接近1200克,神經纖維分支加多,長度加長,神經纖維,特別是大腦聯絡神經纖維的髓鞘化基本完成,腦的結構已經相當成熟,神經聯繫基本形成,神經傳導迅速而精確,但還沒有達到成人水平。

另一個在13一14歲之間,腦的結構才基本成熟。

從腦的各區的成熟過程來看,大腦皮層的成熟程序是:枕葉一顳葉一頂葉一額葉。4歲時,額葉基本發育完成,7歲時顳葉接近成人,額葉己相當成熟。

由此可知,學齡前時期是人的大腦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因而也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兒童進行教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開發的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圖片源自網絡

對於曾經的神童方仲永來講,他用“小時了了”,印證了“長大未必”;追根究底,不過是因爲他的父親在他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卻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畢竟成長對於每個人來講只有一次,沒有回頭路。

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能力實現的就越少。請父母都要牢記教育學家馬卡連柯的忠告:“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5歲以前奠定的,它佔整個教育過程的90%。在這以後,教育還要進行,人進一步成長、開花、結果,而你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歲以前就己綻蕾。”

而如何對寶寶開啓早期啓蒙教育,是精心的陪伴,是耐心的教導,是用心的栽培,更是對寶寶每一次成長的肯定和認可。

用父母的愛和智慧,引領寶寶快樂成長,任重道遠!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