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奖不仅要发展至在学术界有知名度,也要得到大众的认识。

邵逸夫奖奖牌

 

邵氏基金会屡屡捐赠予教育、科技和医疗相关项目,邵逸夫奖亦重视科研发展,至今已颁发十五届。兼任邵逸夫奖基金会主席的陈伟文表示,基金会将秉持邵逸夫爵士及其夫人方逸华遗愿,继续推动邵逸夫奖成为更国际化的奖项,未来不排除在科研范畴发展更多奖项。

陈伟文指邵逸夫奖或新增奖项

邵逸夫奖于○二年成立,设有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初时每个奖项奖金一百万美元,一六年起「加码」至一百二十万美元。由于过往不乏得奖者继而再获诺贝尔奖,因此亦有「东方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誉。九四年加入邵氏的陈伟文,曾参与筹备成立邵逸夫奖,去年在方逸华离世后接任邵逸夫奖主席一职,对于奖项在短短十五年所获得如此成绩,坦言感到出乎意料。

邵逸夫奖去年由行长官林郑月娥颁发 (资料图片)

陈伟文忆述最初成立奖项时,亚洲地区较少类似的国际性奖项,其后本港或内地陆始续有更多其他奖项成立。「邵太(方逸华)生前一直希望将奖项搞得更好,更加国际化,不仅是国际间的或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包括普罗大众层面也对此有所认识。」

对于不少人关注邵逸夫奖未来会否新增奖项,陈伟文坦言,会秉持邵逸夫爵士及其夫人方逸华遗愿,继续推动奖项发展,「我们不排除会新增其他学科的奖项,大方向仍是会以科研范畴为主,但相信不是近期内的事。」他补充称,开办创科中学也是方逸华的遗愿,当时她已认为,这项计划切合基金会和邵逸夫奖都重视科研发展的路向。

陈伟文表示,会秉持邵逸夫爵士及其夫人方逸华遗愿,继续推动奖项发展 (资料图片)

加入邵氏即将二十五载,建筑师出身的陈伟文从建筑项目经理做起,一步步任至行政要职,到去年接手董事总经理及两个基金会的主席,他感谢以往邵氏两老的赏识,以及不断给予历练的机会,「两位老板的处事作风都是很清晰的,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处事的严谨和细心,以及要对待小细节亦要认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