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自幼父母雙亡,他一生漂泊沒有著落。在這樣的環境下川端康成形成了苦悶憂鬱,感傷與孤獨的性格。而這也成為川端康成後期作品很深底色的影響。川端康成一生寫了100多部作品。其中有描寫他的孤兒生活,抒發內心的孤獨感情的作品,也有描寫他的失戀過程,抒發他痛苦感受的一類作品。

《雪國》、《千隻鶴》及《古都》等作品都是川端康成的經典。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依靠這些著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同時也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此獎項的東方人。

諾貝爾文學獎的如期而至並沒有給川端康成帶來持久的喜悅,相反,這項獎給他增添了很多煩惱。

獲獎後,他對記者說:「獲獎的原因,第一托日本的傳統的福,因為我的作品表現了日本傳統。第二托各國翻譯者出色翻譯的福,但用日語審查會更好。第三托三島由紀夫君的福,他前年便進入候選人,因為太年輕不行,所以才讓我碰上了。」他強調說:「我本是愉懶無用之人。

在日本國會為他舉行獲獎紀念時,他隨便應付了幾句。諾貝爾文學獎並沒有讓他開心,因為從《伊豆舞娘》到《松鴉》,從《高原》到《駒鳥溫泉》、《淺草紅團》,戰後的世態人情夾雜在風俗和現實中,這讓川端康成感受到的美越來越遠了。沉重的心情讓他逃離日本。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都趕到現場悼念,其中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有人甚至推測,川端之死與三島由紀夫不無關係。有人推測說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獎給三島由紀夫帶來了相當程度的打擊,這是作家自尊心之間的微妙變化。

1972年4月12日,集憂鬱和沉重的川端康成選擇了他所認為的最高的藝術——自殺。他曾經說過那句「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川端康成於1972年4月16日在住處含煤氣管自殺,沒有留下隻字遺言。日本大阪的櫻花開滿春天,川端康成永遠沉睡在春天的泥土中。


川端康成:海棠花未眠

並不被人們確切知曉的某個凌晨的海棠花,永遠美麗在川端康成筆端的詩意里。

凌晨四點鐘醒來,看到海棠花未眠。川端寫到。

讀到這些文字,一瞬間,是一種讓我難以訴說的感動,如此細膩、幽玄,風雅,詩一般的,聞到就使人美到窒息的句子,我怎麼能不被它震撼啦。那些幽美與虛無的意境深深嵌在我的靈魂中,如似曾邂逅過的場景般華麗登場,這場景如影伴我度過無數有海棠盛開的黎明破曉。我嘗試著也把自然契入我的意識中,但能做到那般「融合物我」的,也只有川端康成能把喬伊斯式的意識流,運用的如此高超,美艷,不入俗。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1日生在大阪市的天滿比花町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出生第二年,熱愛繪畫的父親榮吉患肺結核去世,不幸的是,在川端康成出生第四年,母親也因染病西去。這個家庭徹底敗落了。祖父、祖母只好將川端和姐姐芳子帶到祖籍——豐川村宿久庄車村生活。

川端康成從小體弱多病,加上父母雙亡,使得他從小膽小懦弱,害怕熱鬧場面,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入學儀式上,川端康成淚流滿面。學校對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對川端毫無作用,他討厭學校,討厭到鬧哄哄的小學生中間去,更不敢參加學校里的活動,為此常常逃學。

期間,奶奶和姐姐芳子也相繼去世了,川端從此與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為命, 祖父又聾又瞎 ,終日孤寂地以淚洗面,並常對川端說:「我們是哭著過日子的啊!」

不久後,命運又帶走了這個又聾又瞎的老祖父,丟下了這位年僅十六歲的敏感少年沉侵在巨大的悲痛之中。除了悲傷,苦痛,就是無邊無際的寂寞。這種畸形的早年經歷,促使他早早接觸文學,他常常一個人躲到河邊,山坡,觀日出流水,冥思,閱讀。

川端的身邊中學同學向報社投稿,看到自己的同學都發表作品,這鼓勵了川端康成。他親自去報社投稿。不久之後,他的《 H中尉》和四五首短詩歌相繼發表,這深深鼓舞了自己對文學的信心和熱情。

1916年,《文章世界》舉辦選十二秀才活動,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這對他產生了很大的鼓舞。川端康成中學畢業後考取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系。

1919年6月,他在第一高等學校的《校友會雜誌》6月號上,發表了第一篇習作《千代》,以淡淡的筆調描寫了他同三個叫「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其中包括20歲那年,川端康成伊豆之旅,在前往湯池島的途中,在湯川橋附近,他遇見了一位歌女。那歌女看上去大約十七歲,頭上盤著大得出奇的舊式髮髻,使她的鵝蛋臉顯得非常小,顯得又美又調和。她就像歷史小說上頭髮畫得特別豐盛的姑娘的畫像一樣美麗生動。川端康成被這個美妙的少女迷住了。這個少女「千代」就是川端康成筆下《伊豆的舞女》中的主人公原型。

「人們在庭院的草坪上放焰火。少女們在沿海岸的松林里尋覓秋蟲。焰火的響聲夾雜著蟲鳴,連焰火的音響也讓人產生一種留戀夏天般的寂寞情緒。我覺得秋天就像蟲鳴,是從地底迸發出來的。」——《伊豆的舞女》

1926年,川端康成發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根據這部小說改變的電影《伊豆的舞女》,影片一公映後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僅14歲的山口百惠因出演伊豆,一夜爆紅,一時間成為純潔的代名詞。

1947年,川端康完成他另一部重要作品《雪國》。《雪國》這部成歷時13年的作品,描寫富足閑適的舞蹈研究者島村與一位藝妓和一位純情少女之間的感情糾葛,作者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通往種哀怨和冷艷的世界的大門,不僅讓讀者接觸到了現實生活的深層面,擺脫那個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的現實,更美化了封建主義遺留下來的賣淫制度——雪國溫泉旅館「五等藝妓」同嫖客之間的廝混,同時也升華了精神上的抑鬱美,呈現出川端康成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美學追求。

「鏡子的襯底,是流動著的黃昏景色。」

「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心田裡。」這是川端康成寫在《雪國》里的文字。

1951年,川端康成完成《千紙鶴》,通過主人公內心的美與丑,理智與情慾,以及深藏在心中的孤寂,表現了愛與道德的衝突,對日式風物與心理的刻畫細膩到極致,字裡行間彷彿有潔白的千隻鶴在晚霞中翩翩飛舞。他創造出了一種超現實美的絕對境界。

「死亡等於拒絕一切理解。」---《千紙鶴》

1962年他的代表作品《古都》問世,在這部小說中,川端康成運用清淡、細膩的筆觸通過對孿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遭遇的描寫,表現了作者的宿命觀,企圖說明人生是不可思議的,人的命運本來就是孤獨、寂寞的。作者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濃重的凄涼的意境,同時也反襯出了川端本人的虛無、厭世的思想。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懸殊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見等社會現狀,也表現了日本人民的純樸和善良的情感。

川端康成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作品富抒情性,敏銳的感受和高超的敘事技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表現了東方人,尤其是日本人的內心的精華。

縱觀川端作品,大都以愛情為主題,描寫愛情的詩意和對未能實現愛情的迷戀與哀傷,在虛幻,哀愁和頹廢的基調上,以詩意、衰老、死亡,甚至略微有些病態的心境來反映空虛的心理,細膩的感情和憂鬱的生活,構成了他的獨特的美學理論體系。他追求一種寂寥之美,達到一種空靈虛無的藝術至境。

1968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授予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繼羅德賓拉納特·泰戈爾、施姆爾·約瑟夫·阿格農後成為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人。

在斯德哥爾摩的獲獎儀式上,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在談到川端康成的成就時指出:川端康成以其典型的敘事文學,敏銳地表現了日本的內心實質,這份榮譽,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

川端康成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籍作家。川端獲得諾貝爾以後,日本舉國上下為他欣喜若狂,不僅報刊以大量的篇幅報道這件事,而且裕仁天皇通過宮廷的一位高級官員,以及佐藤首相親自打電話給川端康成表示祝賀,絡繹不絕的祝賀者和報刊記者將川端的住宅擠得水泄不通,在前往川端家的道路,被拜訪者,新聞記者的車堆得行人穿插不進。直到深夜,川端家的客廳還燈火通明。

1970年,三島由紀夫在家切腹自殺,川端康成很受刺激。事後他對學生說:「被切下腦袋的人應該是我。」1972年4月16日,正是櫻花爛漫之季,這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足4年的文學大師,在三島由紀夫自殺17個月後,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任何遺書。三島和川端相繼自殺留給後人無盡的疑問,但就川端早年的遭遇,以及後期作品所展現的頹廢、死亡也預示著他最後的選擇。

「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川端寫到。

川端康成,這位一生追求美的文學大師,他把美學思想建立在東方美、日本美的基礎上,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濃郁的日本古典文學的民族氣質,貫穿著日本古典文學的幽玄、風雅、感傷的情調和東方佛教的虛無色彩。

他以豐富的感情和明銳地感覺.高超的藝術技巧蜚聲海內外文壇,在中國廣為讀者所熟知。他是我們東方一位旁若無人的探索者,他的《雪國》、《古都》、《千紙鶴》及《伊豆的舞女》一批作品,在世界文壇上熠熠生輝。


日本新感覺派代表人物,作品唯美、抒情,有天才的將人類共同的心理、感受、情緒準確、形象、逼真表達出來的能力,是世界少有的大師級作家。他的作品散文化色彩濃,不刻意編離奇古怪的故事,更符合生活本來面目。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寫出了全世界不同民族懷春青年的共同感受和心理,對異性的追求和嚮往,有永久藝術魅力,常讀常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