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劉裕時代,東晉的氣數盡了。

王敦本來有機會,可王導還活著,死活不同意;桓玄倒是稱帝了,結果80天就被趕跑了。

劉裕能成,舉倆例子—

一是劉裕滅了南燕之後,天師道邪教大軍逼近建康;當時晉軍主力被劉裕帶走了,建康幾乎就是一座空城;所以大軍壓境東晉朝廷大驚,派人催促劉裕回援。劉裕接報也怕天師道叛軍逼近建康,於是這位爺一面下令主力部隊日夜兼程強行軍往建康趕,他自己自帶幾十人,再次輕裝,騎馬向建康狂飆,意欲趕在天師道水師之前,先入建康城,佈置城防。

一路狂奔,劉裕帶著幾十名親隨率先抵達長江北岸;喘口氣兒,擦把臉,劉裕派人向當地老鄉探聽京師的消息;老鄉說,敵人尚未抵達,劉公如果這會兒能趕回來,那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

劉裕聞言大喜;敵人沒到就好,趕緊渡江去建康。

一幫人手忙腳亂的將要渡江的時候,老天爺跟著搗亂,颳起了大風,長江上風大浪急,渡船搖擺不定,大家都很擔心,紛紛說這兆頭可不好啊!

這對於像劉裕這樣的老兵油子來說根本不叫事兒,劉裕跟大夥兒說,天佑我國,風自然會停;如果不保佑咱們,大不了就是船翻淹死,怕個鳥,走著!說完,當先登船,說來也怪了,劉裕坐的船剛剛離岸,風居然真的就停了。

二是等劉裕趕回建康開始著手部署城防。

劉裕巡邏的時候,發現一挺有趣兒的事兒;擱在過去,但凡聽說要打仗,老百姓老早的拖兒帶女的跑了;今天他一看,老百姓非但沒走,反而三五成羣的坐在江邊兒賣獃兒;劉裕挺奇怪,就找來幾個人問;有人告訴他,這全託將軍之福啊,現在您的大名,槓槓的,老百姓都拿您當護法尊神一樣看;您這會兒如果還在山東,老百姓早就跑了,只因為將軍在此鎮守,百姓方有恃無恐。

民心即天心;劉裕的logo已經有影響力了。

還有一個不算例子的例子;司馬睿上位的時候,找人算國祚;來人忽悠他,說東晉國祚201年;其實那貨把數字調了個個兒;東晉國祚102年。

這些載於正史。


我一直堅信一點,就是歷史的前行有其必然性。歷史人物只能對歷史產生一定的修正。

劉裕控制朝政的時候,東晉早已經病入膏肓了。劉裕取而代之只是順勢而為。沒有劉裕也會有冉裕,蕭裕。為什麼這麼說呢?

1、東晉王朝先天不足。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司馬睿和王導都算是從北方逃難到了江東。強龍難壓地頭蛇,在江東他們為了維持統治必須依賴江東土著的張朱顧陸四家。所以東晉在見過之初便是與世家大族共天下的格局。但是世家與朝廷之間,士族與寒門之間,南北方士族之間內鬥不斷,大大影響了東晉的一支力量源泉。

2、重要的士族後繼乏人。東晉前期,依舊使用九品中正制。而當時無論是南遷的士族還是南方的土著士族因為家學淵博、教育良好,為東晉提供了大量能人,保障了東晉的穩定。就比如王導、謝安和桓溫等人。可惜當時的東晉清談之風盛行,士族之人大多寄情山水。高門大戶的人尸位素餐。而九品中正制又限制下層人的上升之階。文人之間上下矛盾激化。比如王羲之等人。

3、晉朝皇室名譽掃地。東晉的皇帝可以說非常憋屈。他們不得不與世家共天下。就是這樣還常常有地方軍閥因對朝廷不滿而發動叛亂。就比如王敦、蘇峻等人。再經歷朝中司馬道子亂政,司馬皇室名譽掃地。等到桓玄起兵,攻入建康,廢晉,自立為帝。晉朝皇室徹底喪失人心。皇帝的威嚴與神祕全部喪失。也便失去了統御能力。

4、牽制力量的消失。東晉主要控制的地區在南方。當時的南方經濟相對落後。人口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東吳的揚州,另一個是襄樊附近的荊州。所以東晉的朝中重要軍事力量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荊州派一方是揚州派。荊州地處上游佔據地理,揚州為朝廷所在佔據人和。兩方之間勢力互相牽制,維持了東晉的穩定。比如王敦與王導之間的牽制,蘇峻與陶侃之間的牽制,以及謝家與桓氏之間的牽制。可是等到劉裕滅桓玄這樣的力量平衡便不存在了。

5、劉裕本身能力極強,難逢敵手。不得不說當時的劉裕絕對是世間少有的軍事天才。再加上恰逢天下大亂,正是他大展拳腳的機會。尤其是越到後期其用兵越是老辣。世間沒有能夠與之匹敵的對手。就連如日中天的北魏都只能退避三舍。這樣的強人有什麼影響?就是哪怕劉裕遇到任何的困難,總能以自己強大實力平息動亂,加快了其搶班奪權的速度。

這是這麼多的主客觀原因,造就了劉裕成功的代晉而興的原因。


劉裕京口起兵成功的將篡位的恆玄殺死,以再造大晉的殊勛一躍成為把持中央的權臣。

東晉鐵軍北府兵已是劉裕的私家軍,整個晉王朝的軍權都已被劉裕掌控。所以劉裕每次出征,可以調動東晉的所有兵力,劉裕的兩次北伐都調集了十多萬兵馬,兵力的充足是劉裕北伐成功的前提之一。

而他之前的桓溫、庾亮等人雖也是權臣卻沒有取得對中央的絕對掌控,朝廷對他們的北伐事業不但不支持,反而百般掣肘。

比如,桓溫就只能從他控制的荊州地區抽調兵力,三次北伐總兵力也只有四五萬人而矣,兵力不足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劉裕的軍事才幹卓絕,他對戰局的把控,戰場的指揮調度水平都是超一流的。

公元409年第一次北伐,在臨朐城下,同南燕主力決戰,雙方殺的難解難分,關鍵時刻,劉裕採納胡藩的建議,派精騎迂迴敵則後,一舉攻下臨朐城,扭轉了戰局。

之後後秦派使臣恐嚇劉裕,說他們援救南燕的十萬大軍將至,要劉裕退兵。劉裕卻笑對後秦使者,說到,吾正欲對汝動兵,汝今自投羅網甚好。

劉裕的部下之後說道,此時不宜得罪後秦,以免兩線做戰。劉裕言道:兵不厭詐,秦軍若真援救南燕,又怎會派使者告知以吾。

劉裕對戰局的洞察力,應變能力令人嘆服。

劉裕善用人,識人才這是他遠勝其他權臣之處。他通過伐蜀挖掘了朱齡石這員大將,在討平劉毅的戰爭中他又大膽起用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王鎮惡,結果王鎮惡一戰成名。

劉裕的第二次北伐已是人才濟濟,文臣武將簡直明星陣容檀道濟、王鎮惡、朱超石、沈田子、沈林子都是當世名將,擁有如此多的精兵強將,試問東晉諸權臣誰人能及?

憑藉著巨大的軍功,超強的個人能力,及世家大族的支持,劉裕終究成就了帝王功業。


要說實質意義上的篡位成功,劉裕之前還有一個人,桓玄。

司馬家的聰明基因被司馬懿父子用光了,以至於晉朝後期的皇帝都非常悽慘,不是白癡就是傀儡,歷史上最多白癡傀儡的皇帝家族就是司馬家了。

就拿東晉最後的幾個皇帝來說吧。

先是有權臣桓溫,廢掉了晉廢帝,又立簡文帝,桓溫一心想要做皇帝,奈何天命不由他,還沒等到那一天就病死了。

接下來的晉孝武帝,還算是個有點小小作為的皇帝,奈何是個酒鬼,又遇上權臣司馬道子這個大酒鬼,帝相爭權,孝武帝最後還被妃子用被子捂死了,真是不知道該說點什麼好。

司馬道子掌權後,風光無兩,可惜嗜酒如命,最後大權竟然被兒子司馬元顯奪去了,這個司馬元顯能力也不咋地,最後父子二人都被桓溫的兒子桓玄殺掉了。

桓玄在403年逼著晉安帝禪位給他,404年桓玄稱帝,建立桓楚政權,晉安帝被貶為平固王。

這個時候東晉其實也可以說是滅亡了,只不過晉安帝還沒有死,劉裕帶兵打敗桓玄,殺了桓玄,又將東晉復國,晉安帝又做了皇帝,只不過這個皇帝虛有其名而已,後來被劉裕殺掉,劉裕又立晉恭帝,再將其殺掉,最後登基為帝。

所以,劉裕能最後取代東晉,建立劉宋政權,原因主要有這麼幾個:

(1)東晉從建立起,皇帝就基本上無大權,類似於傀儡,大權掌握在士族或權臣手中。皇帝廢立也就是他們一句話的事兒。

(2)權臣士族之間彼此折騰,攻佔,彼此消耗實力,七七八八的死的差不多了,離崩盤就差最後一個人出來了。

(3)劉裕自身很能打,很猛,成了最後一根壓死駱駝的稻草。


總的來看,劉裕兩次北伐,既抵抗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南方的侵擾,又保護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保證了江南經濟開發不被破壞同時北伐又擴大了南朝的領土,劉宋也成為南朝中領土最大的政權,北伐也為南朝引入了新的政治力量,這些又為南朝 抵抗北魏提供了條件。 只有等北方民族融合完成, 統一條件成熟後,南北才又歸於統一 。 劉裕北伐建立的功勛也受到了後來史家的讚揚。王夫之說:「宋武興,東滅慕容超,西滅姚泓,拓跋嗣、赫連勃勃斂跡而穴處。自劉淵稱亂以來,祖逖、庾翼、桓溫、謝安經營百年而無能及此。後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則永嘉以降,僅延中國生人之氣者,唯劉氏耳。」。王夫之的高度評價使我們對劉裕北伐的功績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所謂歷史事件,都是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成功和失敗,都是需要後人去總結,都不可重現。


歐洲的情況類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統一是必走的道路,只不過需要漫長的過程,這一點就可以說明,華夏文明至少領先西方文明兩千多年。


很簡單,其他人都不及劉裕,只有劉裕堪比曹孟德。


插個眼看答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