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爲"九華山"。

九華山自山麓至天台峯,名剎古寺林立,文物古蹟衆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剎78座,佛像1500餘尊,藏有明萬曆皇帝頒賜的聖旨、藏經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餘件。2006年,以九華山爲主體的九華山風景名勝區被評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7年,九華山風景區獲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09年,九華山獲評爲國家地質公園。

一、 九華山的獨特風景吸引世人的目光

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以峯爲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峯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

1、天柱峯

天柱峯位於青峭灣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華山志》載:"天柱峯聳拔千仞,如柱倚天,此華東(指九華山東部)第一峯也。"周邊羣峯環拱,南側有峯名"響石嶗",據說每當雨天即發出奇妙的響聲;西臨雙峯;南對大古峯;東北爲翠峯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峯;西南爲列仙峯,峯頂多人形奇石。


2、蓮臺峯

蓮臺峯位於羅漢墩東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疊成峯峯腰懸石錯列,架空成洞,洞空曠,有"四門"可以進入。曾有僧人棲居,大廳、禪堂可容百人。


3、芙蓉峯

芙蓉峯又名華山西峯,蓮花峯,海拔900米,芙蓉峯北起九華之首,上、中、下三座蓮花峯,連綿拔起,石色青紫,狀如蓮花。清人汪管詩云:"羣峯可自五丁開,剖就芙蓉可亂栽。常怪九華山上客,紛紛不爲看山來。


4、插霄峯

插霄峯即東崖,又名東峯,海拔817米,九華山名峯之一。該峯峻峭高聳,兩側懸崖孤削,橫截九華街東。花潭澗和龍溪夾峯奔流,匯於龍池。西南爲化城盆地,東北爲閔園峽谷。每當雲霧從龍池涌起,觸該峯則分成兩股雲團分別涌向九華街和閔園谷地。


5、十王峯

十王峯位於天台峯南側,海拔1342米,爲九華山 第一高峯,由花崗岩構成。峯上植被繁茂,有杉木林、黃山鬆,並有珍稀動物獼猴、穿山甲、鷹嘴龜、娃娃魚等。


6、天台峯

天台峯又名"天台正頂",海拔1306米,九華山第三高峯。峯頂有天台禪寺,東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崗岩構成,呈黛色。傳說金地藏當年向閔公借地,在該峯一展袈裟,袈裟隨風飄飛,竟遍覆九十九峯。


7、羅漢峯

羅漢峯位於天台峯西北,海拔1280米。由於組成其山體的花崗岩十分密緻、堅硬,抗風化、流水沖蝕能力強,故形成渾圓頂狀的山峯。峯西有羅漢墩,是山脊上展開的一大片


二、 九華山有神祕的軼聞傳說

1、閔公施地:

相傳九華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閩讓和,爲人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送藥,齋僧佈道。人們都稱他爲閩公。閩公家中,經常開設齋會,款待四方僧衆。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閩公因所齋僧衆不滿整百深感遺憾。有一日,閩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爲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臺的一個山洞裏。心中頗爲高興。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齋僧百人的心願;這年農曆七月三十日,閩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並派兒子親自去南臺拜請洞僧前來參加。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閩家。閩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並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後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爲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爲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願。閩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水,需要多大道場?"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閩公說:"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峯,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地,高僧儘可隨意選定"。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後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峯嶺一齊罩住。閩公一見大驚,趕緊匍伏於地,說:"老朽鄉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願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峯,方園百里領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金喬覺連忙伸出雙手伏起閩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後來,閩公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他先送兒子出家,自己也隨後出家,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爲師。從此,閩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

九華山花臺

2、娘娘塔井

相傳金地藏的母親,因思兒心切,也親臨九華山。她面對金地藏修行的決意,自己也在九華山留了下來。一日,金地藏對母親說:"這廣場中有一口井,井下別有天地,可超脫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獄之苦,登臨法堂"此後,一天黃昏,娘娘見兒子在池邊臺上作晚課,但她在井邊,卻又分明看到兒子在井底誦經,感到奇怪,便不顧一切,躍身跳下井去。衆僧人急忙救人,卻撈不到。此時但見西邊天際,暮靄升騰,現出娘娘的身影。識者皆說,這是地藏菩薩的法力,超度母親昇天,嗣後,世人建七層鐵塔於井上,以志紀念。該塔原位於九華山化城寺廣場東南側,清末被毀,後在原塔址掘井,恢復了當年廣場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

三、九華山有歷史淵源流長的道教和佛教文化

1、道教文化:

九華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據《福地考》載,九華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華山進行宗教活動的是道教。據《福地考》載,曾有不少高道在九華山修煉,今仍在九華山流傳着許多與道教有關的故事和詩文,九華山不少地名也都與這些道教人物和傳說有關。東晉末至中唐之前九華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華山的"真人峯"、"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爲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蹟。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爲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九華山道教在唐代處於興盛時期。唐開元年間(713-741年),朝廷特許道教信衆在九華山營建開元觀,並詔以館元真。今觀衝,即是開元觀遺址。天寶年間(742-756年)建有仙壇宮,乾寧年間(894-898)高道趙知微建延華觀,富麗堂皇。建於南唐大順年間(890-891年)的保寧觀、崇貞觀等,都在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得朝廷賜額。自唐開元年間新羅僧盤喬覺卓錫九華之後,九華山被佛教信衆崇棗爲地藏菩薩應化道場,佛教日漸興盛,信衆雲集,寺廟林立,香火不絕。道教在九華山的地位漸漸退居其次,在兩宋時期,曾興旺發達的延華觀被佛教徒改建爲"沙彌庵",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修建的"甘贄道莊"也被改建成"龍門寺"。


明清時期,九華山雖然修建了雲峯堂、玄夷堂、九華正院等遭觀,在太極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老的巖洞處有一些道人聚居,但道教的勢力仍是日趨衰微,活動範圍日益縮小。而佛教在九華山的地位則日益鞏固,且得到帝王的敕賜和地方官府及廣大信衆的支持。在清至民國時期,道教的影響更爲減少,還出現了僧道雜居的特殊現象。如據1942年九華山僧道名冊統計,九華道院、太極茅蓬、海慧寺、淨修茅蓬、西來庵等處共住有道士8人,女冠13人。解放後只有幾個道士道姑在九華山一帶活動。進入21世紀以後,九華山區又有少數道人恢復活動,但主要僅限於度亡、醫卜等方面。


2、佛教文化

九華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導化、融合儒道的產物,九華山就是釋儒道互動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爲一種文化化自然,九華山千百年來承載着民間對地藏精神的信仰,這種信仰及其活動又繁衍了特定的九華山的文化。九華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發展並非單純的文化現象,有着極其複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


九華山佛教傳播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期間它雖呈階段性地時盛時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而未衰。這種週期性興衰交替與長程的總體上不衰現象,究其原因除了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態度與政策、社會經濟發展與階級矛盾(如戰亂)狀況等直接相關聯外,還有作爲文化現象的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內在底蘊。九華山佛教大致分爲五個重要階段:1、早期傳入(東晉末至中唐之前)。雖然佛教從西漢末就傳入中國,但因九華山地處僻壤,遠離政治經濟中心,整個九華山只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


今九華山的"真人峯"、"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爲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蹟。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爲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只是仙家修行地之一。據明代編《池州府志》,清代《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佈道,創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載,"晉隆安五年,杯渡禪師創寺於九華山"。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巖,建伏虎庵爲道場。唐開元(713-741)末年,"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爲鄉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該時期,佛教憑"特異功能"(如杯渡)或憑"鄉老/舉薦(如檀號),雖播下了佛教的種子,但末能常住九華。2、佛教立足九華(中、晚唐)。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


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闢爲地藏菩薩靈蹟。地藏道場名聲漸播。此間,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爲九華山,更增添了九華山的名氣。3、南宋末禪宗的進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爲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其間有希坦等一大批詩僧組成的"九華詩社"及《九華詩集》;因反秦檜並遇迫害而名聲大振,圓寂後被尊爲"定光佛"的宗杲傳經化城寺;北、南兩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遊覽九華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爲"應身菩薩",


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爲"江表諸山之冠",成爲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間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動吸收新養份,名僧行持而興。文人騷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華山佛教至於鼎盛。4、九華山佛教"結社"護教,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加強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朝、印、日等國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間佛教對內主要靠自立自強、對外靠擴大交往,擴大國際影響。


四、九華山爲地藏菩薩的道場。

據《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佛教大約於公元5世紀初傳人九華山。401年,一位來自天竺的名叫杯渡的僧人來到九華山創建毛庵,傳經佈道。100年後,503年,一位名叫伏虎的僧人來到九華山,創建伏虎庵作爲道場。但在隋朝以前,九華山因地處偏僻,僧人極少,佛教沒有在此產生影響。直到唐代中期地藏道場形成以後,九華山的香火才真正興盛起來。因此被譽爲國際性佛教道場。



五、 九華山有許多有魄力和故事的寺院

1、肉身寶殿:

公元794年,金喬覺圓寂,依浮屠之法,生殮缸內,葬於神光嶺上。三年以後,僧徒圍着殮缸造塔,又在寬闊的塔基上興建殿字,殿頂與塔頂相接。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即著名的肉身寶殿。


1000多年來,肉身寶殿雖有興廢,但迄今氣魄非凡。肉身寶殿建於高臺之上,石柱,紅牆,鐵瓦,漢白玉鋪地,正門高懸“東南第一山”匾額。肉身寶殿殿中央七層木結構的“地藏塔”,塔基用漢白玉砌成。塔內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薩,正面供“金地藏”塑像,金騎着涉水如飛的“諦聽”,左爲他的弟子道明,右爲道明的父親閡公。因爲道明先入空門,成爲父親的師兄。塔的前後安置着大大小小的地藏塑像,兩側是十殿閻羅拱衛而立。

2、天台寺:

即“地藏寺”、“地藏禪寺”,建築面積154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寺院。天台寺歷史悠久,相傳千年以前金地藏曾在此居住,潔瓶僧常從羅漢墩來此與地藏晤談。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裏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一路上我攀登得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看到虔誠年紀比我的大的信衆三步一拜眼的情景,我羞愧不已。咬着牙往天台峯上的天台寺挺進!當攀登上天台之巔時,放眼四周,羣峯林立,天高雲淡,不禁胸襟開闊,疲勞頓消。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站在山谷口勁風吹來讓你站不穩。屏住呼吸看到 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菜仙境之感。



天台寺依山勢而建,根據峯頂岩石高低不等,分別爲一層、二層、三層,最高處殿檐與寺後峯頂岩石相接,前後三進殿宇形成既無天井又無院落的整體建築。寺內三進殿堂通連,寬敞、明亮、整齊,建有地藏殿、大雄殿、萬佛樓等。

天台寺周圍還有金仙洞、一線天、龍珠石等景點,我們站在天台正頂,眺望十王峯迎面而來,世稱“十王朝地藏”,聯想巧妙。

3、古拜經臺:

又名大願庵,位於天台峯下,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座落在山峯峭壁之間,以大殿爲主,形成衆星捧月之勢。周圍有“老鷹扒壁”、“金龜朝北門”、“觀音飄海”、“十王朝聖”“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鬼斧神工,令人嘆爲觀之。


相傳地藏菩薩當時在此處拜經,岩石上尚有其拜經留下的腳印。該寺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光緒年間再建,五十年代後又經多次修整。我與其他信衆目睹那雙清晰的腳印,感慨不已,如果我們有高僧大德百分之一的精進心和恭敬心,何愁事業無成?!

4、化成寺:

九華山的開山寺廟。唐開元年間(773~741年),地藏王金喬覺入山傳教,當地人士爲之建寺,其後屢有廢興。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兩次敕賜御製“藏經”,並子寺內建高大藏經樓收藏。藏經長達6770卷,裝幀精美,印製考究,至今保存完好。另藏一套手抄佛經,硃紅字體,工整秀麗,相傳爲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摻合硃砂精心寫成,被稱爲“血經”。


5、祗園禪寺:

祗園禪寺是全國重點寺廟,九華山四大禪寺之首,始建於清代,殿宇層層疊疊,迴旋曲折、結構精巧、氣勢磅礴,爲九華山保存最完好的宮殿式寺宇。


6、百歲宮:

座落於插霄峯(東峯)之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與祗園寺、東崖寺、甘露寺同爲九華山“四大叢林”。

百歲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五臺山僧人海玉,字無瑕,雲遊至九華山。“初住東巖摘星亭,見獅子山左右,有龜蛇供護之狀,遂卓錫焉”。無瑕在此,以野果爲食,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餘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計81卷,至今保存完好,爲國家文物一級藏品。無暇圓寂於天啓三年(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時過三年後,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起視之,見無瑕結迦趺坐,面色如生。於是將肉身塗金保護,在庵內供奉,並奏聞朝廷。明思宗祟禎三年(1630年)敕封無瑕爲“應身菩薩”,並題額“爲善爲寶”,賜無瑕肉身塔名“蓮花寶藏”。慧廣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單接衆,易庵爲寺。


“法宇規模,秩始其備。”正因爲萬年寺是爲紀念百歲公無瑕和尚而興建的,因此又名百歲宮。百歲宮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廟。五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院、齋堂、僧舍、客房和東司(廁所)爲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這種形制在中國現存寺廟建築中極少見。百歲宮的佈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

寺下不遠處有一山亭,可以歇足。亭內原供“皆大歡喜” 形像的彌勒佛。佛經上說彌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題額爲“兜率院”,頗有以山亭作寺門之意。

穿過山亭,約百步便至峯頂。石庫式的大雄寶殿門(也是山門)門頭上,懸掛着“敕建萬年寺,欽賜百歲宮”楷書寺名豎匾,出自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之手。 由大殿側門可進入同一樓層的肉身殿,供奉着裝金的無瑕和尚肉身。他頭戴蓮花寶冠,身披硃紅袈裟,頭部大小與常人相似,身軀已幹縮如孩童,端座蓮臺之上。據說,這種金身,是把屍體放進陶缸,用石灰封口,缸外放木炭,再用文火烘烤數十日才製成的。置於空氣中已有350多年,至今不腐。據說,九華山原有七尊裝金肉身,十年動亂中有六尊被毀,無瑕肉身是由一位和尚藏於山洞中才得以保存下來。

7、 旃檀林(三大寶殿)

位於九華街中心、化城寺西南,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據傳初建寺時,採伐寺後琵琶形山上異香古樹,這種樹與南印度被佛家視爲珍品的旃(zhān)檀香木極爲相似,故寺名”旃檀林”。


8、上禪堂:

位於神光嶺南半山腰,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之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古人游上禪堂,稱其有三最:“九華山香火甲天下,唯上禪堂最貧;風景唯上禪堂最佳;寺宇唯上禪堂最麗。”


9、轉輪殿:

轉輪殿又名十王殿,始建於清,1973年遭火毀,1989年復建,趙樸初題額“轉輪寶殿”。前後兩進,民居建築,鋼混構架。前進爲”陰曹地府”,塑出”閻王審鬼”的場面:順風耳、千里眼、兩尊惡煞門前護衛,(白無常、黑無常)4個鬼怪隨時聽差;中有”奈何橋”,牛頭、馬面停立橋頭。左、右分列十殿閻王: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五殿望鄉王、六殿汴城王、七殿泰山府君、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除此還有”孟婆亭”和”六道輪迴”,即天道、人道、地獄道、牲畜道、餓鬼道和阿修羅道。閻王審鬼的場景陰森恐怖,地獄世界令人毛骨悚然。

民間傳說人死後變成鬼,鬼入地獄要受閻王’審判,最後喝了孟婆的”迷魂湯”投胎轉世。後進爲地藏殿,供奉丈六金身地藏銅像,左爲釋迦牟尼在忉利天佈道說法的彩色羣塑,右爲金地藏來華經歷磨難而得道的故事。地藏殿後原有81級臺階直通肉身殿,後移至十王殿西側。轉輪殿爲九華山獨有,地藏菩薩入地獄,證明他”常居穢土”,既度衆生,又度鬼神,反映了民俗文化,體現了地藏道場特色,是九華山佛教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10、華山通慧禪林:

1983年仁義法師朝禮九華,先後住甘露寺、菩提閣等寺廟,最後住通慧禪林,並傾其所有修復寺宇。此後,仁義法師不顧年高,又外出弘法行醫。1995年4月,仁義從五臺山返回九華山通慧禪林。同年11月28日圓寂,享年85歲。思尚法師遵囑,按佛教儀規將其坐缸。 1999年1月2日,思尚法師和修賢法師打開存放已3年零2個月的坐缸,見仁義師太端坐在缸裏,黑白相間的頭髮長出寸餘,牙齒完好,皮膚毛孔清晰,身體尚有彈性;入缸時十指相向的手勢已有變化,右手稍擡高作捻鍼狀,這是她幾十年來爲病人扎針的姿勢。其肉身現供奉於通慧禪林。


這是九華山唯一保存的女法師的肉身。我步入瞻仰後,肅然起敬,生髮感慨,法師是中醫界老前輩,一心學佛,慈愛行醫,出家後仍操鍼灸不計報酬,爲民衆服務。其醫德和醫術,是吾輩學習的楷模。現在世風日下,利用的行醫者利慾薰心,濫用藥得回扣,讓患者服用不該服用的藥,加重經濟負擔,還損害健康。真是殺人不見血!


11、九華蓮社:

位於鳳凰鬆南側,安徽省重點寺院。民居式,小石塊壘牆,木質構架,二進、四開間,有禪房數間。爲九華山佛教接待社,閔園尼衆常聚此議事,時有香客留宿。殿內有一副對聯:“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奔東西。”原來佛教與人交往,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副對聯韻味十足。

12、立庵:

位於九華街化城寺東,原名“定慧庵”,爲清康熙年間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年間住持僧開宗重建,1931年住持僧瑞祥擴建殿宇。“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毀,1988年九華山佛教協會重修,建築面積1001平方米。現爲九華山佛教協會住址。

六、結束語:

寺院處於山水佳景中,利於廣召信徒。遊人入寺觀光,信徒入寺降香,佛殿肅穆莊嚴,鐘磬貫耳。當人們置身於叢林所掩映的梵宮佛寺中時,與宗教淨化意識並生的是身清氣潔的審美感受。幽深的叢林與淨土世界似乎更有環境、氛圍的暗合之處。所以僧家佔盡湖光山景,是一種包含宗教目的的選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