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都在說嬴政乃呂不韋之子也,當時已經有這種謠言,所以,爲堵住悠悠之口,呂不韋選擇了自殺,以此保全嬴政。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李斯和趙高不是一起發動過沙丘政變吧?有可能這兩人合起夥來,整死了呂不韋。也有說嬴政和呂不韋私下籤訂過協約,呂不韋假死讓位,從此遠離廟堂,歸隱江湖。甚至搗鼓出沛縣呂公是呂不韋,劉邦是呂不韋女婿的說法。

  等等,這些都不是呂不韋自殺的原因,反倒是越說越離譜。首先肯定一點,呂不韋和嬴政不是父子關係,但是二人沒有仇恨,有着深厚的情感。

  在嫪毐事件後,嬴政對當時的丞相呂不韋採取了兩步措施。先是罷免呂不韋的相位,之後讓他去封地河南。

  但是呂不韋太出名了,天南地北的人都皆相匯聚在河南封地。年老的,年少的,楚國的,趙國的……各種各樣的人,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但都有唯一目的——請動呂不韋,帶去自家的國家,出謀劃策。

  秦國史上這不是沒有先例。比如一張嘴說到天塌地陷,退百萬雄師的張儀。在秦武王即位後因爲不被寵喜,所以回魏爲相。

  嬴政也是按捺不住,“恐其爲變”四個字道盡了嬴政心裏的小心思,以及憂慮。於是,遣派人攜帶遷徙令給呂不韋。

  信上,嬴政用排比句,氣勢磅礴地兩問秦國的呂不韋。

  第一,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然而,秦賜予你文信侯爵位,食邑河南十萬戶;

  第二,你跟秦國有什麼關係?然而,秦國賜你號“仲父”。

  最後,嬴政強力要求呂不韋,立刻、馬上攜帶家屬,遷徙往西邊的蜀地。

  結果是呂不韋服毒自盡。呂不韋爲什麼要喝毒酒自殺?至於嗎?蜀地偏遠,不適應,還是不喜歡?

  呂不韋是一個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他還是一個政治家,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即大一統。統一的天下局勢,呂不韋已經看到了。

  所以,呂不韋早早編纂《呂氏春秋》,兼容幷蓄,博取百家之長而匯聚形成的。這確實是一本雜家著作。但呂不韋想以此作爲之後大一統的意識形態。

  嬴政不同意,他喜歡韓非,於是,《呂氏春秋》在呂不韋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下,被嬴政丟棄了。

  經過嫪毐政變,《呂氏春秋》的捨棄,呂不韋充分認識秦國已猶如當年的自己,如日中天。秦國的君主嬴政是年少有爲,大有爲的君王,將帶領秦國實現大一統。

  而自己呢?垂垂老矣,57歲了。曾經的權力已是不復存在,自己反倒成了嬴政的擋路石,被他不斷的強迫。可想自己未來某一天的結局是怎樣的。

  所以,呂不韋自殺了。以死明志,保存名節,爲嬴政讓路。與其西遷屈辱的受死,還不如死得有氣節。另一方面,保存家人,不至於到時被滅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