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鸡汤——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

来自专栏我不是煎茶猿8 人赞了文章

这是吴军老师在Google内给新入职的工程师们培训时所讲的内容,我觉得适用于职场里每一个人。

下面这个特别简单的图

它是英语字母「Z」的样子

上下各有两根线

中间有一根斜线将它们上下相连

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下面解释一下这三条线的含义


一、基线

下面一条线是基础,我们可以称为baseline,做过肿瘤临床试验的人对baseline的认知更清晰-「基线期嘛!你可以理解成直到今天为止人类所掌握的工程知识,或者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当然对于不同人来讲,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真正行业专家,他的基线就很高,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讲,基线就很低。

这个很容易理解,组织里每个人的基线水平各不相同。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开始做起,其实这一点很重要。

2015年以前国内的制药企业就属于在全球行业基线下做事情,不讲究临床需求,低水平重复,野蛮仿制,蛮干、胡干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对社会的价值、对企业的利润相当有限的。

而水平太低的原因是他们脚下的那根基线太低了,和国际的基线不在一个水平上。如果全球搞新药研发的专业团队所在的基线是三层楼高,国内巨头制药企业的基线是在地平线上,那些国内其他绝大多数企业水平就是在地下室三层。

人的能力水平其实是一个逻辑。

当然,今天随著政策利好,千人、万人,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的越来越多,这些科学家所作研发和国内传统制药企业、研究机构比较他们立足于一个高出很多的基线—至少是接近境外发达欧美国家的研发基线,都是目前最热的靶点,最新的分子。

由于基线水平的不同,其实大家的起跑线是有很大差距的。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就要提高基线。

很多对专家来讲是常识,在工作中不需要太动脑子,拿来就用的知识,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就是高深的新知。

你可以想像,这两类人,谁更可能把事情做成功。更可怕的是对于后者来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则更是无尽的大坑。

类似地,A股市场的绝大部分散户投资,国民韭菜们投资水平都在地下室三层甚至更往下,交了半辈子学费,是否能做到地平线的水平,也未可知。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大学毕业比中学毕业基线就高得多,研究者毕业又要比大学基线高出很多。对于大学毕业的人,为什么还要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也是为了提高基线。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这个小众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积累、需要跨界,才能不断提高基线。


二、极限

接下来说说上面那条线,那是理论给出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先从理论上讲,你可以认为这是造物主创造这个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比如绝对零度,又比如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数学上的很多极限,都是如此。

对于个人来说,上面那根线相当于你的职业天花板,CRA-SCRA-APM-PM-SPM-D-VP-P……你的极限会在哪?专业人士和业余水平者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是否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和职业的瓶颈所在。

当然,有了基线,知道了极限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扶著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说阶梯。

比如说十年前中国要研发一个1.1类的抗肿瘤新药,难于登天,但是在今天,随著科学进步,国内企业研发上的投入逐渐有了更多的可能,因为基线随著整体能力的提升抬高了。

再比如,我们要修建一个鸟巢式的建筑,这件事在20年前全世界都做不到,因为那时的基线太低,那时的技术还不能进行超大型规模的钢结构施工。北京奥运会前,建筑鸟巢的基础是有了,但是怎样把鸟巢从图纸变成现实,就是需要扶著一个绳索往上爬了。

工程师和科学家有一个不同,科学家常常是告诉大家这件事可以做,但是工程师要明白怎么做。

据鸟巢的总工程师李久林先生讲,这件事并非一个简单的施工建设问题,而是需要一套从建筑工程勘察、结构设计,到施工过程,加上施工技术管理和科技研发管理的一整套可行,而且高效的方案,这些方案就是我在刚才那张图中画的连接基线和上面极限的那条往上的斜线。

其实,任何系统或工具的交付离不开数据架构师的底层设计,「饿了吗」一个看似没什么滑头的APP,操作起来也不复杂,居然后台有数千名架构师在做设计和维护。

比如,EDC、CTMSCDMS系统里任何一个用户需求的满足都需要软体开发人员从底层开始一步步解决,那么底层架构搭建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兼容性就决定了后期修改调整的难易。在我看来不就是把这个和那个关联,这个界面展示先后顺序前后调整一下,这很难吗?我觉得容易,是因为我不懂。


三、斜线

为什么下面画得粗,上面画得细呢?

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到上面,越接近有难度的目标,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就越画越细。

任何的工作,其实就是找到或者编织攀登绳索的工作。在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普遍适用的。

工程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的。我把它简化成三条线可能过于简单,但是便于记忆和操作。

很多人,有著良好的训练,上下两条线都不欠缺,但是缺乏找到第三条线,并且沿著它上升的本事。找不到前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