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小說和正史這一段的劇情差別雖然是很大,但是在大體形勢上,《三國演義》也是改變不的,出入也不會很大,既然如此,何不幹脆從正史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呢。

如果孟達舉事成功,此時作用也不太大,因為首當其衝的就是地理位置問題。當年先是孟達叛蜀,隨後申儀也叛蜀,東三郡才落入曹魏之手。隨後,曹魏對這片地區進行了改造,合上庸,房陵為新城郡,孟達為太守,西城郡更名為魏興郡,申儀為太守。但是,孟達和申儀不和,申儀又是妥妥的「親魏派」,還數次打小報告,稟報孟達有謀反之心。所以,孟達要和蜀漢的漢中聯軍,就必須先幹掉魏興太守申儀,併吞並此郡。然而,正史上,就是申儀擋住了蜀漢的援軍,才導致孟達被司馬懿所破。

那麼,假如孟達能夠迅速打敗申儀,吞併魏興郡,舉事成功,是否能和第一次北伐的諸葛亮一起滅魏?答案依然是不可能的。

因為第一,曹魏本身很強大,蜀漢的綜合實力即使加上一個小小的新城,依然不能顛覆這種實力差距。第二,曹魏的地盤很大,失去新城和魏興郡,即使再加上諸葛亮北伐的關中,曹魏在中原南部還有洛陽,許昌,襄陽,南陽南鄉,徐州等等,更不用說黃河以北,曹魏的地盤了。第三,曹魏的軍事實力也不會因為孟達的反叛,減弱多少,最多會牽制部分曹魏在荊州地區的兵力。所以,曹魏的許洛軍區依然可以入關,對付諸葛亮。

難道說孟達的反叛就不重要了?正是因為東三郡對蜀漢集團來說至關重要,所以,曹魏才讓司馬懿出征,兵貴神速,討伐孟達。因為,假如東三郡再度回到蜀漢的懷抱,那麼至少諸葛亮不會那麼「苦逼」了,非得從漢中北伐,道理崎嶇,糧食運輸也成問題,單是這一點,東三郡的價值就不低了。更重要的是,東三郡連接著荊州西北部地區,一旦進攻襄陽得手,依然可以威脅曹魏的宛洛,這不恰好可以做《隆中對》的修改版嗎?

佔領了東三郡,不單單是讓蜀漢的戰略選擇得利,還能讓蜀漢的戰術更加多變。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襲之計」,這個計劃遭到諸葛亮的反對,雖然原因很多,但是,大飛熊在別篇分析過,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失去東三郡。因為,東三郡是漢中東面的屏障,離子午谷也不遠,嚴重威脅到偷襲的魏延軍和漢中防務,因此諸葛亮才說「孤懸」。所以,東三郡一旦被蜀漢控制,漢中防務,諸葛亮北伐和魏延奇襲,三個方面的壓力大為緩解。於是諸葛亮就有可能依魏延所謀,讓關中落入蜀漢的版圖,而關右自然也不能免了。

但是孟達這個人反覆多叛,背叛曹魏時,還同時和蜀漢,東吳眉來眼去,這才導致兩國無法進行大規模援救。但是,話說回來孟達如果真正回歸蜀漢了,還是有些期待的,畢竟他的根子在益州,好朋友李嚴也在蜀漢。因此,雖然孟達舉事成功改變不了曹魏強大的事實,更滅不了曹魏,但是蜀漢只要利用好東三郡的條件以及善於進攻的孟達,實力也會大大加強。


在三國中,以弱小的蜀國要滅亡魏國,只有一個條件纔可能實現:那就是魏國沒有司馬懿或象司馬懿那樣傑出的政治、軍事人才。既然有司馬懿在,那麼即使有孟達的復叛,也是難以成功的,何況孟達也根本上不可能成功。理由如下:

一,自古帝王將相馭人之術,表面上不外乎結之以恩義或加之以威權;然而更重要的是暗中安插耳目,現在稱之為「特務」或「間諜」。孟達本為蜀國降臣,曹丕結之以恩義,確實死心踏地地為魏國效勞了數年;曹丕一死,孟達失去了朝中依仗,心中不安,怕遭到清洗,所以心中才有復歸蜀國之心。關健是孟達心中所想,諸葛亮何以知之?而且恰好會來誘降孟達?而孟達剛好有點異心,司馬懿也立馬就知道了,並親自率軍晝夜兼程趕來誅殺。可見諸葛亮和司馬懿雙方都安插了特務的,對孟達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

二,諸葛亮的誘降並不是真正的希望孟達再叛變過來,而是為了破壞魏國的後方安定。如果諸葛亮是真心的,則肯定會派人協助孟達舉事並派兵接應,豈能輕易就讓司馬懿把孟達殺了?而司馬懿對這種叛臣也是不放心的。所以孟達至死也不會明白,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眼中,其實都是早就希望他滅亡的。

謝謝


孟達想背叛魏國,重投蜀國,這不但是《三國演義》的故事,也可以找到歷史記載。孟達想舉事,但謀事不祕,被司馬懿千里行軍,先斬後奏給滅了。如果孟達舉事成功,蜀國有沒有機會滅魏國?有,但希望渺茫。歸其因是蜀國和魏國相比實力差距太大。

從家底看,魏國人口在蜀國五倍左右,軍隊也是蜀國幾倍,有正統地位。

從軟體看,魏國皇帝英明,將士用命,孟達要從根本上動搖魏國基礎,不太現實。

對蜀國而言,滅魏目標太遠。可以積小勝為大勝,步步為營吞食魏國。


如果曹魏那麼容易被滅,諸葛亮就不會六出祁山而無果了!

首先來看看條件。

孟達反攻曹魏,可以在第一時間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孟達的本領有限,曹魏當時還有一大批跟隨曹操徵戰過來的將領,都是久經沙場的宿將,這種突襲只能讓他們迷糊一時,片刻間就能快速反應過來。當時有名的將領比如徐晃,張郃,哪個都能滅了孟達。所以這個內應也只能製造短暫的混亂而已。

曹魏的謀臣,司馬懿可不是白給的,他能舉手之間就平定孟達叛亂,可見計謀方面絕不是孟達能比。即使當時孟達聽了諸葛亮的提醒,保住性命,想有更大的作為也是不可能的。

配合方面,諸葛亮能否及時攻進長安?如果攻不進去,孟達就是一支孤軍,想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生存幾乎是不可能。作為降將,曹魏不可能讓他接觸更多的城池防禦,長安的大門他更是觸碰不到,所以這條路基本行不通,諸葛亮絕對沒辦法救援孟達。

那麼孟達就剩下死守這一招了。我們再看看死守能不能行得通?孟達到底有多少糧草?新城一地城防如何?即使城堅糧足,士兵是否都願意為他賣命?申耽,申儀兄弟倆反叛,孟達能預料得到嗎?肯定料不到,否則也不會對他們半點防備都沒有了。所以死守也不是辦法。

所以個人認為,即使孟達僥倖躲過司馬懿的擒拿,也難以成事。


孟達拒發援兵救關羽,導至荊州丟失關雲長敗走麥城,使諸葛亮末出茅廬時從荊州和漢中兩路出擊北伐中原的戰略計劃成為畫餅,此後諸葛亮考慮的是怎樣設計除掉心腹之患,又怎能與之和作呢?孟達是三國時期著名人物是"將帥之才也。"長得漂亮"進見閑雅,才辨過人。"孟達先扶佐益州劉璋,後來和法正等人接劉備入川。公元219年(建安24年),孟達佔據上墉地區,劉備怕孟達擁兵自重派養子劉封去統帥孟達。關羽遭東吳偷襲時,作為戰區司令調劉封,孟達軍援助竟遭到二人拒絕,導至關羽兵敗身亡。孟達怕劉備怪罪,忍受不了劉封的欺凌率四千人投奔魏國。曹丕封孟達為新城太守,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侯。守衛魏國西南大門。孟達在魏國還有幾個朋友混得風生水起。曹丕死後,新主繼位。孟達乃降將地位比較尷尬,諸葛亮認為除掉孟達的機會來了,先用書信往來勸孟達歸漢,孟達活心後又顧意把消息泄露出去。運在一千里地之外的司馬懿聞信大驚,一邊寫信安撫孟達,一邊在沒有接到朝庭命令之下火速出兵。一千二百里的距離在當時條件下得走三十天,可馬懿輕車從簡只用了八天時間就到了上墉城下。孟達本來舉棋不定,認為時間充足可觀看一下形勢。沒想到司馬懿大兵從天而降打亂了一切部屬。孟達敢緊給諸葛亮去信:"明公緣何不來相救?″亮答曰:"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此時悔之晚矣。上墉城被圍困十六天,孟達的外舅鄧賢,將軍李輔開城投降。孟達被諸葛亮設計而死。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事情往往局外人才能看得更清楚。司馬懿給孟達的信說得非常清楚了,你以前背叛劉備投奔國家,國家委任守衛西南重任對付蜀漢,蜀人對你恨之入骨。諸葛亮想除掉你只是沒有機會,哪有想招降你,又把祕密外泄的道理?


蜀國要想滅掉魏國僅靠得到孟達那點地盤和人力物力還不夠,主要還是要有以下條件:一個強大穩固的後方和綜合國力,其最主要的一點,後主劉禪的態度與決心。不然皇帝不急太監急又有何用?!諸葛幾差點取勝擊敗魏軍,但都是因劉禪無主見,聽信奸言才使其無功而返,勞師費時。

幾次北伐,轉戰千里,也攻下一些地方,但總難守住,這都是遠徵他國的不利因素造成的。那幾次北伐都是持久曠日的戰爭,進攻的一方必須是速決戰,不能久拖不決。可幾次北伐因種種原因就象拉鋸一般。夲身魏國綜合國力就魏倍於蜀國,再加魏國後主善用人才,且文武具備,再加司馬懿奸詐通曉兵法,諸葛棋逢對手,夠難對付的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上方谷一仗,夲來可全殲司馬懿父了,可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馬懿父子。人們都說這是天意,我看不全是。諸葛當時再考慮遠點,把天氣預報考慮進去,有二手準備,多組織些弓箭手和雷木滾石,恐怕天再下雨也無濟於事,再有幾個司馬懿也難逃脫被殲滅的命運。

要想滅掉魏國,蜀國還必須在戰爭中培養和發掘更多的文武人才,以免損員而青黃不濟。逐步佔領和穩固打下的地盤,以戰養戰。只有殲滅了大量的魏軍主力,穩固佔領陝西一帶廣大地區,纔可南下劍指華北、中原地區。纔有可能達到總目標。

謝謝邀請!遲答為歉!

父了更為父子。幾差更為:幾乎差點取勝擊敗魏軍。魏倍於蜀國更為數倍於蜀國。

特別緻歉!


《三國演義》裡面講司馬懿設計五路大軍攻蜀的時候,提到孟達在上庸可以發動十萬大軍。因此可以假設,如果孟達用這十萬大軍直奔洛陽,將給魏國造成很大的危險。這僅是羅貫中在小說裏的杜撰。其實孟達鎖處的上庸之地是人煙稀少的貧窮的山林之地,根本不可能集聚十萬大軍聯合s諸葛亮的蜀國發動進攻。他能有幾千士兵就不錯了。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就算孟達成功反水,但是諸葛亮與孟達相隔路途遙遠,根本形成不了遙相呼應,所以不會給魏國增添多少麻煩。更何況孟達原是蜀國的叛將,魏國對叛將是有提防,魏明帝任命司馬懿將軍兼都督荊

豫二州諸軍事,領兵宛城。就有監視上庸孟達的意圖,早就排了諜報人員,孟達的一舉一動都在司馬懿的掌握之中。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孟達的敗露,而是在軍事安排不當錯用馬謖首街亭,司馬懿襲擊蜀國的糧道。這是第一次出祁山失敗的主要原因。


毫無可能。

孟達所統領的上庸郡在魏國屬於地廣民稀的偏遠山郡,只是因為處於魏國的西南邊境,才會在演義中顯得重要。

孟達即使舉兵成功,對於魏國來說,這點兒兵力土地損失根本算不了什麼,遠遠無法傷及魏國筋骨。對於蜀國來說,孟達歸附只是表面上多了個郡縣,實際上上庸依然會是半獨立狀態,要知道蜀國第一次佔領的時候就是以申氏兄弟為代表的土著控制著東三郡的實際權力,個人覺得蜀國甚至還要不斷地給他好處來維繫這層關係。

事實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隴右五郡有三郡都投降了,可結果呢?張郃大破街亭之後諸葛亮不得不把三郡的土地吐出來。可以說,無論演義還是史實,蜀國和魏國的差距過大,除非魏國朝廷有大的變故並且有大規模的投誠將士,否則以諸葛亮北伐的十萬兵力根本不可能滅亡魏國的。

孟達起兵成功的話,如果能直撲洛陽,擒殺曹魏君臣,吸引西線雍涼的兵力回援洛陽,這樣可能會讓諸葛亮有機可乘取得長安以西的地盤。可一旦曹魏在洛陽形成有效的抵抗,孟達拖得太久的話必定會被曹魏擊敗,如此,所有的一切又會回到原點。


建興六年(228),九里三分成都的茶樓酒肆暗裡、明裡傳出諸葛丞相要北伐曹魏的小道消息,具體佈署都說得十分祥細,連警衛先帝多年的趙雲也要千里赴戎機、隨同徵戰,並有身經百戰的鄧芝輔之?

這是諸葛丞相的疑兵之計,因為細作報告近來市面出現很多老陝口音的各色人等,所以諸葛丞相放風拋出趙雲攻擊箕谷的風聲,丞相卻親率主力攻打祁山,其實這個聲東擊西的老套路十分小白,丞相也知道暪不過曹魏,但是,丞相手中還有一張王牌沒有甩出,後面再說。

(第一次北伐戰爭處)

這次丞相的兵力十分強大,陣容整齊,隴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平叛魏降蜀,這大大減輕了蜀漢軍的後顧之憂,如此局面引發關中平原震動,魏明帝坐不住了,御駕親徵,駐節長安,命先帝老資格的大將張郃親自迎戰丞相主力,諸葛一看是張郃的旗幟,急忙在中軍帳面??那個一路上奮勇告先,急欲立功的大將馬謖:"立即領大部主力為先鋒,截住張郃,務必戰勝,王平為你的副手。"

夜幕降臨,幾騎戰馬在夜色中奔向東南方,半個月前,原先降魏的手下舊將孟達願意重歸丞相帳下效力,同時起兵北伐曹魏政權,孟達將從現在的十堰市所轄的竹山、竹溪一帶響應丞相,一路向北進攻前進。

簡單說一下孟達其人,劉封與孟達協助關羽守荊州時,關羽被困樊城、襄陽,多次派人叫劉封、孟達支援解困,劉、孟均推託不動,致關羽全軍覆滅,加上劉封與他關係出現裂痕,連孟達的軍樂儀仗也被沒收,孟達既恨劉封又怕劉備清算,乾脆率部降曹。

魏文帝很欣賞孟達,認為其外貌風度和才能都很好,於是命為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這是史上真實的記錄。

而《三國演義》描述曹丕死後,孟達感到地位不保,在諸葛丞相的感召下,又企圖歸漢,在諸葛北伐的關鍵時刻率兵復叛魏歸漢,不料這一計劃泄密於太守申儀,司馬懿得到情報後佯作不知,暗中調遣兵力,急行軍八天共1200裏,包圍了孟達駐地十六天?

而諸葛丞相的北伐主力卻在街亭失利,形勢頓時逆轉,丞相只好含恨退兵。同時司馬懿也破了上庸,斬殺孟達,現實就是這樣殘酷。

即使孟達起兵順利,北上這千里山地,糧草、行軍、宿營,也是大問題,曹魏派小股兵力沿途騷擾,一夕數驚,待你區區幾萬人打到關中平原,曹魏部隊以逸待勞,孟達孤軍北上實在是兵家大忌,所以根本沒有可能獲得預期目標。


不會,因為孟達此人反覆無常,先以關羽與劉封有間隙,讓劉封不要發兵救援關羽,後來關羽兵敗身死,孟達直接勸劉封跑,往曹魏那邊跑,結果孟達得到高官厚祿,但是曹丕死後,孟達就又覺得曹魏這邊呆不下去準備聯合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知道孟達這個時候也只是奇貨可居,只要蜀漢處於劣勢,這孟達就又可能反叛,畢竟孟達在上庸戰略位置重要,其實按照諸葛亮的謹慎怎麼可能把聯合孟達的消息傳出來,其實曹魏這邊也看出孟達不靠譜,仗著上庸的位置表示可以隨時兩邊倒,交給孟達還不如讓曹魏信得過的人掌控,諸葛亮本來是希望孟達反叛的消息拖住曹魏大軍,畢竟蜀漢要出漢中,路程遠,而上庸戰略位置直插曹魏咽喉,肯定會先拔除孟達,而孟達不是庸才,在上庸這麼久肯定有一定實力,不過理想永遠是好的,誰也沒想到司馬懿八日行軍打了個孟達措手不及,而這時,諸葛亮才剛出漢中對陣曹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