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防未病,一個治已病。這兩部著作性質不一,其出發點有著根本的不同,《黃帝內經》作為醫典,注重的是各種醫學理論的總結,注重講的是病從何來,很少涉及治病的方葯和技術,整本《黃帝內經》裡面一共只有13個藥方。其次是講如何不生病,是教給人們通過「內求」的智慧來調理臟腑、養足氣血、暢通經絡,這樣便無須求醫問葯。而《本草綱目》是部藥典,注重的自然就是對症下藥,介紹了中醫用藥原則諸如五味宜忌、升降浮沉、五腑六臟用藥、補瀉等,百病主治葯,以及1892種藥物的藥物說明,收錄了10000多條歷代經驗證的藥方,是對症下藥的指南。簡而言之,《黃帝內經》是治未病的智慧,是講如何養生防病,幫助讀者從本質上洞悉養生精妙。《本草綱目》是治已病的智慧,是講如何祛病延年,幫助讀者從本草中汲取生命力量。儘管兩部書的性質不一,但最終目標卻都是為庇佑天下蒼生,保持身體健康,遠離病痛,延年益壽,無論是《黃帝內經》中的深奧富含哲學意味的養生理論還是《本草綱目》中治病、強身、增壽的各種有效的藥方,均體現了古代醫家的仁術和大愛。


我認為,《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中講的「防患於未然」和「治未病」方法很富於智慧,即:「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邪之作湊,其氣必虛(《黃帝內經》)」;「夫眾病積聚,皆起於虛也,虛生百病……(《本草綱目》)」。

「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指得是人體需要陰氣平順,陽氣固守,並使陰陽兩者在適當調節中保持相對平衡,讓體內有一個治理良好的生態環境,達到「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的生命活動條件,這樣,致病因子就無法使人的身體生病。

「邪之作湊,其氣必虛」,指得是人體所以感召邪氣,是因為正氣的不足,如腎陰不足時,陽邪便逆氣上犯,乘虛聚合於血府,仰臥時或胸膈痞滿(胃脘腫脹),或咳喘痰多(水氣上行迫肺)等,從而導致氣短、發熱、易出虛汗、小便色黃……所以說,「眾病積聚,皆起於虛,虛生百病」。

總之,正氣充實於內,則邪氣不能觸犯,而邪氣的聚集,乃是因為正氣的不足


人之識者,皆自然。

自然為我用,我知即自然。


陰陽中和平衡


《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一個是最神奇的醫典,一個是最偉大的藥典。一個闡釋了深刻的醫道和養生之道。一個彙集了千餘種藥物的使用方法和數以萬計的藥方,二者在中醫文化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至於被後人談中醫時言必稱內經和本草,學習中醫,更是不可不讀,整個中醫的精華皆在於此。


陰陽調和,內守外用,趨利避害,自然而然

察因除根,對症下藥,化淤驅毒,吐故納新


全是無稽之談。

《黃帝內經》上說,天圓地方所以人頭圓足方,天有日月所以人有兩眼,地上有十二經水所以人有十二經絡。現在誰信誰是傻子。

《本草綱目》上也是有不少現代人一看就知道是無稽之談的藥方。

古人的這些東西,現在還是讓它們回到古董的原位吧,用來治病那就是害人了。


吸天地之靈氣,取自然界之精華,通之經絡脈穴,達陰陽平衡,強人類之體魄,是中華醫學精典之作。


這和讓你總結《酸鹼平》或《水知道答案》這樣神棍書一樣,都是糟粕的東西何必牽強附會呢?類似這種反科學邪教書籍多了去了,寧願和聰明人打一架也不和傻子說句話,就這意思!你負擔不起時間成本,去解釋這些自己都說不通的邪門歪道的東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