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史鐵生的思想成就之前我認為需要對史鐵生其人做一下簡單的介紹,知人論世,對他的思想成就才會有深刻的瞭解。如果用一句話來講述史鐵生的人生與思想成就 那麼除了生理上的侷限促使精神尋求信仰的皈依。

一、史鐵生與寫作

在1972年的前後,史鐵生的身體終於承擔不住過分的疼痛,使他從此與輪椅相伴。這一段日子在《秋天的懷念》裡面有淺淺地談論。"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這次的癱瘓算得上給了史鐵生一次十分嚴重的打擊,面對苦難的時候,由暴躁再到麻木,母親打開他的心枷鎖,而寫作是將他從泥淖之中拯救起來,寫作是為了活著,這樣的話放在中國現當代文壇裏都是極為罕見的,這也暗示著寫作之於史鐵生,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的展現,並且利用寫作在叩問那些關於生命深處的境地。

二、大地母親意向的傳統回歸

我們是可以通過來看史鐵生創作的年代來進行分析他作品的意義以及他的思想成就。史鐵生作為一個出生在新時期的中青年作家,他的作品本是能夠反映出共和國文學的特徵。但是縱觀他的作品來看,並沒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反而是具有很高意義上的靈魂上的探索。就像第一段分析的來看,這確實是與他個人經歷有一個非常密切的聯繫。

1979年時史鐵生髮表了他的兩部短篇小說作品。而他正式進入創作的時期,主要是在1981年的他,身患各種病症之後而選擇的道路。在此之前,50年代出生的史鐵生,他在他的青年和中年前期的時候,要所進行的就是各種生活意義上的生活,直到病痛讓他困於一隅,一方面帶給了他痛苦,另一方面是,給他充足的時間進行思索。

生活所帶來的陣痛感,讓他在精神上不得不開始進行自由的探索,這也是為什麼在他的作品當中會看到濃烈的探索色彩。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創作的80年代正處於中國當代文學的新生時期,一切都處於在批判,在反思在控訴當中,只有以汪曾祺代表的鄉土小說還會有一定的美學復甦。在在此之前的文革時期的地下創作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大地和母親這兩個傳統的意象,就已經發生了強烈的變異,大地和母親往往不再成為敦厚正面的象徵,尤其是大地這一意象,它往往會代表的邪惡,罪惡等。而史鐵生則反其道而行之,他通過對自己母親的懷念,這些記敘性散文當中,開始了對生命的厚度的一種探索。在他的作品當中,母親無疑是一個代表著傳統意義上的那種溫柔寬厚,可以包納一切苦難的母親的形象。都在具有什麼離經叛道的狀態,而在結束了對母親這一具象的懷念上,他開始了展開更為深刻的思索,他的目光並沒有轉向天空與浩瀚的宇宙,而是著眼於它腳下所能觸及的地面,也就是大地以及大地上大地上類似於母親一樣飽受苦難卻依舊溫柔敦厚,選擇承受的一切意象。關於這一層面的思索,在他《我與地壇》這一本散文集當中達到了一個探索的高度。

可以說是鐵生對於當代文學,尤其是新時代文學美學意義上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對大地以及母親這兩個傳統更古就流傳下來的意象,進行了辯證和新時代的思索,將它們突破時代,個人情感的侷限,有了人類共性的升華的意義。

三、思想成就

而史鐵生的思想成就,可以歸納成他的哲學意味。就像他在美學意義上的貢獻,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將對一些人性問題的思索突破了時代個人,民族等各方面的侷限,並且將上升到全人類意義的探索,雖然這句話來看是有一些誇大的,但是仔細分析他的作品,是可以看出許多的端倪和這方面探索的取向。

而史鐵生最主要的探索,就是對生命意義的考證。《命若琴絃》這不他的短篇小說可以認為是代表作的一部作品,就可以反映出他對於這方面的思索,最後小瞎子都沒有找回他心愛的姑娘,卻有了新的生活的意義,但又從瞎子師傅這裡來看,這又是一種循環,如果當來進行觀察小瞎子的命運,那麼這很顯然是一種悲劇,面對命運的一種抗爭,卻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鄭英由於小說後半部分小瞎子的師傅對他的那些傳承,看出了一種因果的循環,就為這個本來應該以悲劇結束的小說,增添了更多更濃厚的人文主義的關懷。

所以史鐵生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尤其是命運這一個恆久的主題上,他無疑是報以悲劇的情緒的,他認為命運是不可抗爭的,並且都是悲劇性的,但是由於大地和母親所給予他溫柔敦厚的韌性,這無疑讓這個飽受苦痛的作者,對人世間產生了一種更為深刻的溫柔,因此可以在看他的作品上,一方面有對命運清醒認知的痛楚,另一方面也有在動車命運之後的大徹大悟,並且增添上了作者所獨有的那一份人道主義式的溫情關懷。

雖然史鐵生在這方面的探索,並沒有能夠達到一個成名成家或者是自成一派的說法,但是可以看出他對於命運有著自己的思索。他認同古希臘式的悲劇,命運是不可抗爭的,但是人難能可貴所在之處就是對已知的命運來進行反抗,展現人性的高貴,不同的是史鐵生並沒有讓在洞徹生命的生命和命運不可抗衡之後,讓人物進行毀滅或者是破碎,他選擇了一種更具有中國傳統式的敦厚的性情,延續了這些人物的命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史鐵生有意或者是無意的將他對命運的思索與古希臘的命運有了一定的勾連,同時又完美的承接了中國傳統美學上的一絲一脈。洞察生命的意義在徹查之後,卻不是以崇高的悲劇是來收尾,而是選擇中國傳統的美學的和諧,這個就可以認為史鐵生思想就是最大的貢獻,也是對中國文學的一個偉大的貢獻。


本人小人物一枚,不能站在文學理論家的高度總結史鐵生的思想成就,但是史鐵生讓我愛上思考,這是我自己知道的。

文學作品,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我也看過不少,有的包羅萬象,像百科全書,有的刻畫人物性格鮮明,有的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但是要說讓人思考,不斷的思考的,還是史鐵生。

史鐵生的作品,我只看過《我與地壇》,雖然少,可是夠我受用一輩子了。原來以為外在的世界需要探索的很多,讀了《我與地壇》後,我發現人的內心世界,其實也是個值得探索的無限的世界。

有句話叫豐盈的內心,說的是人有了一定閱歷和經歷後,遇事不慌,處變不驚,接納世間一切的心胸與境界,多少人奔波勞碌一生,也得不到內心安寧,缺的就是內心篤定的力量,而史鐵生的作品能讓人找到這個獲取力量的入口,不善於總結,我能總結的也就是這些了。

走進他的世界後,開始尋找自己的世界,史鐵生教會了我這個,理論不多,但是很受用。


我並不是一個博覽羣書的人,可是史鐵生先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

初讀《我與地壇》是在中學的課本上,那時候我喜歡它的文采,我喜歡這段話「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喜歡他的文字,喜歡他以四季描述古園。

生病以後,再讀這篇文章,只有一個感覺,彷彿它是為了等我在那裡歷盡滄桑的等了幾十年。關於生和死,關於母親,關於怎麼活著,梭羅曾經說過:「要多讀書,你的先人可能有著跟你一樣的困惑,他們歷盡艱辛的知道了答案並把它寫在了書裏。「史鐵生先生就是這樣一名智者,他告訴沒有經驗的我,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它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節日。他告訴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的思想曾經拯救過多少破碎的靈魂,把他們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史鐵生先生的思想拯救了一類人,一羣被命運遺棄的人,教導他們珍愛生命。


史鐵生在當今文壇上被譽為"用生命來寫作"的作家,他的作品整體,幾乎可以視為一部個人的精神自傳。

周國平曾說:「史鐵生可能是中國當代最具有自發的哲學氣質的小說家。身處人生的困境,他一直在發問,問人生的意義,問上帝的意圖。對終極發問構成了他與世界的根本關係,也構成了他寫作的發源和方向。」

史鐵生對生命的追問幾乎都可以在哲學史中找到對應的點,但是這些問題又完全是他本人的,是他一個人靜默時苦思冥想而來的,充滿哲學色彩,卻不詰屈聱牙。他以自己的生命體驗為藍本進行創作,將自己經歷苦難後悟出的哲理融於文字中,使得文章在質樸平淡的外表下卻蘊含著思辨的哲學氣息,在一片平和綿延的情緒中,給予人啟迪與感動。

譬如他在《自言自語》裏總結出了人生的三種根本困境: 「第一,人生來註定只能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 這意味著孤獨。 人生來就有慾望,人實現慾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這意味著痛苦。 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

這些困境都指明人與生俱來的侷限是能力與願望之間的永恆距離,而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斷跨越困境的過程。對於史鐵生來說,跨越的支點就是寫作。他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只是因為我活著,我纔不得不寫作。或者說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纔不得不寫作。」拖著殘廢的身軀,他在地壇裏一遍一遍地思考與抉擇,在「為何活」的疑問裏,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向著希望而生的結果。在「如何活」的問題下,他選擇了寫作,找到一個活下去的支撐就重新找到了生命的起點。

而地壇,成為一個作者沉思的地點,成為作者尋找生命意義的場所。在這裡,他遇見種種人生姿態,欣賞種種世間景象,感受時間與萬物,思考人生與世界的關係,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生命的開始,這樣的生命纔不顯得那麼荒涼。

人生在世,避免不了種種痛苦,或深或淺,而只要付出耐心,選擇希望,找到支點,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地壇」裏獲得救贖,在苦難裏實現超越。我想這些是史鐵生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精神寶藏。


史鐵生的作品,我看過幾篇,有反映知情生活的小說《遙遠的清平灣》,有反映他殘廢后,在地壇思索人生的《我與地壇》。遙遠的清平灣,回憶知情生活,深度似乎不夠,但有較強的可讀性。我與地壇,是一篇探索生死的散文,很有深度,富有哲理,耐人尋味,我看過很多遍,散文中有許多警句,有許多哲理的句子,看後令人能夠看透生死。我覺得《我與地壇》,是中國當代散文中,集思想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最佳散文之一。


史鐵生以殘疾之體給出了對生死的態度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成就。


史鐵生是個了不起的作家,他用生命中光和熱在堅持寫作,他的精神是我們的光輝榜樣,值得學習和讚揚!


史鐵生身殘志堅,承載著生命的苦難,說出來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用睿智的言辭表達出了積極向上的明朗與歡樂,照亮讀者的心田!


可敬之人,可讀之書。他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強者,生命的強者。偉大的作家,越來越被國人所認知,己逝世八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