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发现有通识教育科课本,把提倡港独形容为港人面对身分认同的「战斗」。

【星岛日报报道】通识教育科是唯一不设适用书目的必修科,教育局以往强调议题日新月异,教师须灵活选取多元化教学资源,不应被教科书「牵着走」,但课程始终要应付中学文凭试,令毋须送审的「参考书」成为学生必备「教科书」。本报曾披露该科新版课本错漏百出,个别立场更疑有偏颇成分。在社会争议持续升温,通识教育科成为众矢之的,终促使当局推出「自愿送审」机制。

前线教师在沉重的工作量及紧凑的课堂进度下,缺乏课本辅助课堂教学,现实上不可行。出版社看准师生需要,在课本加入大量图表、数据资料、议题解释、模拟题目、关键概念整理等,令课本未经送审,仍获学校普遍采用。

本报去年独家报道,揭发五套现行课本内容错漏,在「一中原则」等政治词汇定义不清,更甚立场偏颇,把驱赶内地游客、提倡港独,形容为港人面对身分认同的「战斗」。

该科课本免于送审,既是教科书追不上推陈出新的社会议题所致,亦因课程设计有别于传统学科,虽指引列明各单元探讨问题,以及相关价值观和态度,但未规定涉及议题,出版社在课程框架内,对议题选材与内容诠释百花齐放 ,正面看课本有多角度的呈现,但资料有否错漏、观点是否偏颇,全凭出版社自行把关及教师筛选。教育局在一五年曾表明,长远会研究该科教科书送审的可行性,四年来没有进展。

随着社会争议升温,内地《人民日报》更有评论文章,直指该科「有怎样的教材,就有怎样的教化」,更形容不经送审的教材,既有错误,更有偏见。

不少人更把社会矛盾激化,归咎于通识教育科,教育局面对空前社会争议,未落实学校课程专责小组建议厘清和精简该科课程范围,清晰订明重要概念和内容要求,便率先以「自愿送审」机制,审视现行通识教育科课本,展现当局整顿决心之余,亦有意为愈炒愈热的课程降温,以免原先针对减轻师生压力的课程检讨,因为政治及社会因素失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