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個視頻,拍攝的寶馬汽車裝配過程,不可否認,那些工業帶來的生產力量非常的偉大。德國與日本都是製造業大國,他們生產的東西為何就能如此精妙,一件物品由人的智慧衍生的力量來雕畫,好像一件藝術品,在中國,製造方面,我想到的就是落後殘敗的工廠,不是對其有成見,而是所製造出的產品其精細度對不起付出的資源。


中國的製造業強不強?有很多不同的見解。記得兩個案例,一個是奧巴馬在講製造業迴流美國的時候,後面背景畫面露出了「ZPMC」(振華重工)的標誌;另一個就是在眾多論壇裏看到多少一些加工高精度的部件中國與德國日本的差距。總結個人這幾年在製造業的感覺,中國製造業的現狀,製造業的產業鏈比較齊全,製造能力強,但管理水平和製造的核心技術與德國日本還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與德國。先談與日本,其實中國製造和日本應該很難比較,國內企業學了十幾年的TQM、精益製造,與日本的企業在這方面差距還是很明顯,這個其實不是能力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剛才單進的回答也提到這點,我比較贊同。再談與德國的差距,如果說德國再談工業4.0,如果說德國在3.0-4.0的路上,那麼中國的製造業大部分還在2.0的位置,可能有部分達到了3.0。

中國製造業最近20-30年的快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起來的,人力成本、生產資料成本、犧牲環境等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和推動,目前在全球製造業領域應該綜合看還是處於非常高的水平,尤其是普通產品的大規模生產製造能力,這個是由多重因素決定的,不僅僅人多,產業鏈齊全。目前「落後殘敗的工廠」還是存在,但是大部分的製造業尤其是那些大型的製造業還是基本上達到了全球平均甚至前列的環境和水平。

目前中國製造業受到兩頭的擠壓,前段是德國等發達經濟體搞的高端製造,後面是東南亞印度等地區的製造業興起,但是從目前的情形看,還到不了最壞的結局。還是談到文化的因素,我們做不到日本的精益,德國的精準,但是我們華人有良好的協作和勤勞的產業工人,這點與印度、印尼、馬來、泰國等國家目前的文化相比,還是有較大優勢,而且本身在產業鏈上有較大的優勢。這點上TPP會帶來多大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還有一點,東南亞區域政治的不穩定性,對我們來說也是個優勢,所以越南的製造業不會對中國有太大影響,相信這點政府會有大的佈局考量。那麼,中國的製造業會不會趕上德國,或者離德國縮寫差距。目前來看,是個學習的途徑,中國相對德國的在產業上的優勢就是互聯網,這方面如何加強互聯網和製造業的牽引融合,纔是中國製造業利用自己的優勢走自己的路。我們也不用太擔心人口紅利的消失,從目前的數據看,未來5年中國的勞動人口還是保持一個平穩的水平。但是如何管理好90後00後這些產業工人的課題又擺在我們面前。綜上,相信中國的製造業還是一步一步向前,希望能越來越強,製造業的同仁一起努力!

長,有圖。但是大部分圖文無關。請不要聯想(認真臉,圖是網上下的,侵刪)

中國的中小企業是一個龐大的羣體,它們的數量佔到所有中國企業的99%,創造了中國60% 的GDP。同樣,在創新方面,我們的中小企業仍是不容小視的羣體。我們有65%的專利、75%的發明創造和80% 的新產品都來自於中小企業。然而,我們的中小企業卻深陷困境。我始終認為,要想拯救中國製造業,必須從基礎做起,要想發展「中國製造2025」,必須幫助我們的中小企業先走出2015 的困境。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向德國和美國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打響拯救製造業的這場戰役的。

先說德國,德國的中小企業佔到所有企業的99%,提供了德國70%以上的就業人口,這一點和我們很相似。你知道德國的中小企業有多麼厲害嗎?全世界2000多家資質最好的中小企業,德國佔了47%。在經歷了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後,德國政府為拯救其製造業,實行了四步走的戰略,哪四步?

第一步,為幫助企業渡過金融危機,德國政府提供了72 億歐元的貸款,其中94% 都給了中小企業,這一步幫助了81% 的中小企業成功渡過難關。

第二步,德國政府將營業稅的起徵點從過去的25 萬歐元,增加到了50 萬歐元。此舉大大減輕了中小企業的納稅負擔,並且德國政府還提議修改了折舊法,替企業節省了十幾億歐元。

第三步,在人工成本的方面,德國政府出資給予臨時工60% 的補貼,請注意!這60% 是直接薪水的補貼。另一方面,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員工的社保佔了人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為了降低中小企業的人工成本,德國政府決定,工人的社保前六個月政府付一半,六個月後,德國政府全部買單。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工人的收入下跌10%,可以直接申請德國政府的補貼。

第四步,德國政府深刻地認識到,新能源在發展製造業的整體計劃中所佔的重要位置,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政府計劃在2010—2020年投入2350億歐元,用於新能源的研發,爭取到2050年80%所用的能源產品均來自於新能源。

美國呢,和德國一樣,也是通過政府的五板斧政策拯救製造業。

第一板斧,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2009年美國政府提出了兩個法案,為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美國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了130億美元的貸款。

第二板斧,減稅。為了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負,2010年美國政府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法案,給中小企業減免了120億美元的稅收。

第三板斧,鼓勵大企業回歸,鼓勵大型製造業的回歸。在企業回歸的過程中,如果造成了成本的增加,美國政府同意增加的成本20%可以抵扣稅。

第四板斧,培訓。為解決製造業人才缺口的問題,美國政府花了近7億美元,培訓了50萬名熟練工人,其中87%都在培訓之後找到了工作。這一步,不但幫助美國大大降低了失業率,並且幫助製造業解決了人才缺失的問題。

第五板斧,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德國政府一樣,從2009年開始,美國投入了500億美元從事新能源的開發,對新能源企業提供23億美元的稅收補貼,爭取到2035 年實現80% 所使用的能源都是新能源。

我們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為拯救製造業,德國和美國政府都實行了為企業提供貸款、減輕稅負、大力發展新能源等一系列服務於中小企業的實質性策略。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他們的努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國自2008—2009 年金融危機就業人數達到歷史最低點後,通過這些努力,在之後的幾年穩定增長,目前的失業率始終保持在5%~6% 的歷史最好時期。事實證明,拯救中國製造業,我們必須從基礎做起,必須要全力幫助中小企業走出當前困境,「中國製造2025」不能只停留在一句簡單的口號,需要政府有關部門作出更多實質性的行動,才能實現製造業的繁榮,才能拯救我們危在旦夕的製造業。

改革開放以來的30 多年間,中國製造經歷了奇蹟般的崛起和輝煌,多種工業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中國成了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然而,輝煌之下,卻潛伏著深重危機:中國製造始終在「6+1」產業鏈的低價值端徘徊,產業鏈整合困難重重,產業升級毫無建樹;受到要素成本上升、營商環境惡化、低端產業轉移東南亞、高端產業迴流歐美四大危機圍堵,中國製造丟了立身之本;德國的工業4.0計劃與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戰略來勢洶洶,掀起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國製造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製造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

從世界製造強國的經驗來看,要振興一國製造業,從來不是單靠企業自身努力就可以辦到的,而是必須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政府從政策、稅收、資金、人才、研發、法治環境等全方位對製造業進行戰略支持的結果。值得欣慰的是,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政府已經開始高度重視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並出臺了一系列實質性支持政策。2015年上半年,國務院更是公佈《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提出了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其中的很多政策思路,都和我多年呼籲的製造強國理念不謀而合。我相信,如果政府能真正把這些政策和規劃落到實處,如果中國的製造企業能克服自身短視目光,迎難而上,那麼工業4.0對我們來說就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中國製造實現二次騰飛的最好契機。

轉自——草根智庫 作者郎鹹平

我們知道老郎是個曝光率很高的經濟分析家,為了提高話題知名度,他總是有很多看起來很新穎甚至帶著強烈個人立場的觀點。

看德國看美國的製造業升級,總是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點很同意。

不過有我更同意的,不能說。


看到一些只顧唱衰國內製造業的回答,特轉一文,表明形勢:

中東戰事頻繁:無意讓山東一家縣級市鋼管廠 在全世界名聲大噪

巴以火箭彈戰,還讓一家中國鋼管廠名聲大噪。在一枚哈馬斯火箭彈上寫著「山東萊陽鋼管廠」。原來,這是哈馬斯使用中國造民用鋼管自己造的火箭彈。鋼管上最左 邊那組數字GB/T 3091-93,這是中國《建築材料標準》中的一個代碼,對應的產品類型是「低壓流體輸送用鍍鋅焊接鋼管」,也就是水管而已。

萊陽廠曾發表聲明:

【萊陽鋼管廠關於哈馬斯火箭彈材料聲明】

…這批鋼管是出口到中東某國的煤氣公司,作為鋪設煤氣管道之用…如何流落到其他人員的手中改製成為武器,我廠並不知情。唯一可以說明的,就是本廠產品質量名列前茅且價格適中,這就是客戶捨近求遠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製造業整體不強有多層因素。

第一,我們沒有經歷工業革命的洗禮,缺少經驗積累。第二,我們的整個教育體系和高水平製造業不匹配,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對中國製造業水平提高有限,特別是基礎製造業。

第三,我們的社會對製造業認識不足,父母大都追求好大學,辦公室工作,導致大批的優秀人才無法進入一線製造業(製造業水平高低,一線員工的水平是主要因素)。

第四,社會整體浮躁,導致年輕人心態不定,沒有幾個人願意靜下心來從事製造業。(幾點拙見,牛人指正補充)
華晨寶馬用的是進口線
小企業很艱難,但是很正常,因為目前製造業也想寡頭化,國家也想淘汰落後的,實現機器化,人力成本增加對此戰略甚是友好,我覺得吧,中國的製造業有全有多,目前專利也多,一遍良好,但如果從工人來說,就慘了,所以,好好讀書吧,然後學計算機或人工智慧,以後分分鐘成為高富帥啊

製造業是一個重資產行業,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先砸錢。還大概率砸了錢不一定能回本。

所以,中國好的製造業都是有不少補貼或者在互聯網、金融這種一本萬利的行業還沒發展起來的時候就開始做的。

現在,社會高度分工,規模效應顯現,世界上已有諸多巨頭,再追,投入的成本就更高了,風險也不低。投入低的(相比輕資產行業還是巨資)完全沒競爭力。

所以民營的越做越少。國有拿補貼的還能混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