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評選標準與調查過程

  2014年,中央繼續加大作風建設,強力反腐,同時各領域改革全面展開。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開啟依法治國新征程。與此同時,國際上風雲變幻,極不平靜。烏克蘭、泰國政局動蕩,中東戰事再起,恐怖極端組織肆虐……在此背景下,社會思潮有哪些新動向、新變化?哪些思潮值得關注?

  在2010-2013年四年思潮調查評選的基礎上,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進一步完善了「社會思潮動態監測指數」,繼續從關注度(學界及公眾對某思潮的關注程度)、活躍度(思潮參與討論交鋒的活躍程度)與影響力(思潮核心觀點對輿論與政策的影響程度)三個主要指標監測評價2014年度思潮的變化。

  2014年國內外十大思潮調查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專家調查。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聯繫300餘位專家學者進行調查與意見徵集,收集整理國內外20個思潮作為候選。

  (二)網路文獻資料收集與統計。通過中國知網文獻檢索、百度等搜索引擎關鍵詞檢索,以及各主要博客、論壇、微博關鍵詞搜索,了解2014年各類思潮在學界和網路空間的活躍程度。

  (三)在人民論壇網、人民網、網易等網站推出調查問卷,了解網友對各種思潮的關注程度。

  根據以上各個階段獲得的數據,通過加權統計,測算得出每個思潮的綜合得分(10分制),得分最高的前十項為2014年度值得關注的十大思潮。

  二、2014年國內外十大思潮調查結果

  通過專家調查、網路文獻資料收集與統計、網路調查三個環節,從關注度、活躍度與影響力三個主要指標入手,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評選出2014年國內外值得關注的十大思潮及得分情況為:新自由主義(9.2)、民族主義(8.7)、新左派(8.2)、民粹主義(7.8)、普世價值論(7.5)、生態主義(7.1)、歷史虛無主義(6.7)、極端主義(6.4)、新儒家(6.1)、憲政思潮(5.6)。

  三、2014年思潮爭論特點

  (一)新自由主義與新左派交鋒激烈。2014年「新常態」成為年度熱詞,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提質換擋、宏觀調控趨於平穩。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伴隨著關於改革的討論,其中新自由主義、新左派等思潮的爭論較為突出,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等問題上。

  新自由主義將「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解讀為「徹底市場化」,否定國家宏觀調控,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解讀為公有制企業「私有化」;新左派學者則堅決反對「市場化」,認為政府調控是彌補市場調節缺陷的需要。還有極端「左派」學者利用當前腐敗多發、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甚至希望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對此,不少學者指出,改革的各項舉措必須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

  (二)憲政思潮再度活躍。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於10月份召開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消息公布後,隨即引發國內關於依法治國問題的熱議,各派思潮學者紛紛發表有關四中全會的前瞻、建議文章。

  如何處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係,如何完善司法獨立和司法公開制度,如何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如何處理改革與法治的關係,等等,都成為學者討論的話題。在各方討論之時,憲政思潮再次活躍。他們將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解讀為實行「憲法至上」的「憲政」,批評黨的領導過於「強勢」,憲法權威無法保障和落實。這種思潮顯然是錯誤的,因而受到了法律界大多數學者的批判。所以,憲政思潮雖然再度活躍,但影響力較小。

  (三)生態主義首次進入十大思潮。2014年環境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已成為各方的基本共識。以2012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為標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促成了環境保護方面的創新新潮,環保實踐也逐步推進。2014年,《環保法》修改最終完成,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庭設立,多種形式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面鋪開,江蘇泰州的天價公益訴訟罰單等,都是我國致力於嚴肅應對生態環境挑戰的標誌性舉措。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對改善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於是,生態主義思潮隨之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發熱議。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2014年,全國掀起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高潮,學界和民間關於價值觀的討論與爭鳴也非常熱烈。

  代表性觀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一些普世價值論者認為,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西方普世價值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共對傳統意識形態的一次大膽突破」。其二,一些左派人士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了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沒能突出「社會主義」的本色。其三,12個詞24個字的表述方式,被很多學者認為不夠凝練、與「核心」不符。於是有學者提出應當沿用「仁義禮智信」這樣中華民族兩千年來的核心價值觀,有學者提出「公平正義」是當今最需要的核心價值觀,還有「為人民服務」「和諧」等多種說法。

  不難看到,一旦試圖用一個詞或片語來概括核心價值觀,又將出現眾說紛紜、眾口難調的局面。這也說明了當前我國社會價值觀多元的現實。大多數學者表示,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社會各界廣泛認同、普遍接受的主流價值觀,是各種社會認知的最大公約數。

  (五)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度和影響力顯著提高。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各項改革全面展開,反腐力度持續升級,百姓叫好稱快。四中全會後,「依法治國」成為「左、中、右」各派共識,主流意識形態的公信力和認同度顯著提高。在此背景之下,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論、西方憲政論、歷史虛無主義等非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下降,逐漸失去市場。

  有專家稱,黨和人民不斷增強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提升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自信,也提升了其對多元多樣思想觀點的引導力、對非主流意識形態的競爭力、對各種噪音雜音的掌控力,以及開展有理有利有節輿論鬥爭的效力。主旋律更加強勁高昂,正能量更加彙集凝聚,主導力更加強大從容。

  (六)國際思潮波濤洶湧,民族主義、極端主義等思潮此起彼伏。2014年,民族主義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回潮並螺旋上升,克里米亞公投、蘇格蘭獨立公投舉世矚目。與此同時,國際極端組織ISIS接連發出的斬首恐怖視頻、澳大利亞悉尼咖啡館發生人質劫持事件等,都預示著極端主義仍舊威脅著全球民眾的安全。除此以外,國外的民粹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仍舊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四、2010-2014年思潮動向分析

  2010-2014年,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連續五年推出了年度國內外十大思潮的調查評選。縱向對比分析這五年的思潮調查結果,我們可從中得出很多有價值的觀點。

  (一)社會思潮整體呈現穩定性。從歷年入選的十大思潮來看,新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新儒家(文化保守主義)思潮連續五年入選,其中新自由主義思潮連續五年名列前三位;普世價值論、民粹主義四次入選,新左派、道德相對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三次入選。每年入選思潮中,都有不少「老面孔」,正說明了思潮變動的相對穩定性。思潮變動的穩定性,源於五年來社會主要關注點的一致性。比如,五年來,改革一直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新自由主義和新左派圍繞著改革年年展開論爭。

  (二)社會思潮每年都有新變化。社會思潮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社會氣候的「晴雨表」。考察民眾對各種思潮關注點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每年最受關注的思潮,均與當年國內外重大社會事件緊密相關。每年最受關注的熱點事件不同,受關注的社會思潮也隨之變化。例如,民族主義在2011年十大思潮中位列第八,而在2012年則躍居第一位,這與2012年中日釣魚島爭端激發了國內愛國青年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關。再如,2011年最受關注的十大思潮中,普世價值論位列第一,是因為這一年發生中東動蕩、卡扎菲下台等事件,部分西方國家是幕後推手,推廣所謂的「普世價值」是其重要借口之一。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圍繞著改革發聲的新自由主義隨之尤為活躍,連續兩年位居年度最受關注的思潮首位。

  (三)社會思潮多元,涵蓋領域廣泛。有專家稱,十年前,社會思潮主要是新左派和自由主義的兩軍對壘,而今天的社會思潮則多達十幾種,思潮更加多元化了。從近五年人民論壇的思潮調查來看,每年評選的十大思潮,都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比如,新自由主義、新左派、普世價值等思潮主要活躍於經濟、政治領域;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在草根、憤青中,尤為有市場;文化領域,影響較大的思潮一直是新儒家(文化保守主義),但2014年一些普世價值論者因參與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討論,也介入了文化領域。

  與此同時,雖然入選的十大思潮涵蓋領域廣泛,但排名較為靠前思潮的關注點仍舊是經濟、政治等「硬」的、實實在在的方面。相對而言,新儒家(文化保守主義)以對傳統文化的維護和弘揚為基本價值取向,這一思潮雖然連續五年入選十大思潮,但排名分別位於五、六、七、九、九,一直在後半部分。這顯示文化問題對於中國百姓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同時又是不可無視的。這也符合文化之「潛移默化」「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點。

  (四)民眾對社會思潮關注程度逐漸提升。在2014年人民論壇網路調查問卷「您是否關注各類社會思潮的新變化新動態」問題中,選擇「很關注」和「關注」的網友分別佔45%和36%,2013年此數據分別為51.6%和32.3%,近兩年關注程度比往年有明顯提升。民眾對思潮的關注程度和思潮的活躍程度相得益彰。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民眾政治參與意識的提升,思潮傳播範圍逐漸擴大,影響力逐漸由學術界向一般民眾擴散。這也使得民眾越來越關注思潮,並踴躍參與思潮爭論,積極表達利益訴求,由原來的旁觀者逐漸成為參與者。五年來,不僅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以草根階層為主的思潮在民間活躍,原來集中於知識界的新自由主義、新儒家等思潮也有了越來越廣泛的群眾基礎。

  (五)互聯網成為思潮交鋒的主要陣地。五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報刊圖書等傳統媒體積極向網路新媒體轉型,互聯網無疑成為思潮爭鳴討論的主要陣地。在「您認為2014年思潮爭鳴討論的主陣地」問題中,92%受訪者選擇「網路論壇、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台」,遠遠超過「報刊、雜誌、圖書等紙媒」(2%)和「學術研討會、專家講座、大學課堂等場所」(5%)。

  同時,梳理往年該項調查數據,發現互聯網一直都是公眾認同的思潮交鋒的主要陣地,例如2010年調查「您從哪種途徑獲得新的思潮動向」問題中,73%的受訪者選擇「互聯網」。有受訪者稱,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基本上傳達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很少表達貧富分化、城鄉對立、環境惡化等結構性問題,而互聯網上相對寬鬆、自由的言論氛圍更適於表達不同意見,自然就成為思潮表達和爭鳴的重要平台。

  (執筆:人民論壇記者 周素麗 潘麗莉 高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