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本世紀兩位重量級辯手——林毅夫教授和張維迎教授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園舉行公開辯論。在辯論會上,張維迎表示,不知道林毅夫在講什麼,第一步錯了其他就全錯了。林毅夫則稱,「張維迎回應我的東西,很多都是我沒說的,加在我頭上的。」

此前由林毅夫、張維迎二人的觀點交鋒引發的討論,不僅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甚至已經演變成一場關於產業政策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全民大辯論。此次產業政策思辨會,二人更是就產業政策的定義、產業政策的成效、政府是否應當干預市場、技術進步是由政府推動還是企業家精神推動以及比較優勢如何發揮等8個產業政策相關問題展開激烈辯論。

圖為林毅夫、張維迎辯論現場在林毅夫看來,「經濟發展有產業政策才能成功」,這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組合。然而張維迎卻不以為然,他提出「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是一次豪賭,由於人類認知的局限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註定會失敗」。對於產業政策的定義,林毅夫表示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為促進某種產業對該國或者該地區的發展而有意識地採取一些政策的措施,比如關稅保護、貿易保護政策、稅收優惠和各種補貼等都可以看作是產業政策。但張維迎認為,產業政策是指處於經濟發展或有其他的目的政府在私人產品領域進行的選擇性干預和歧視性對待,私人產品和選擇性干預是主要方面。對於產業政策的成效,林毅夫認為大多數成功的國家經濟體均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使用了產業政策。他表示,「我沒有見過不用產業政策而成功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也沒有見過不使用產業政策而能繼續保持領先的發達國家。」張維迎則稱,「林毅夫講日本、韓國的成功經驗,為什麼不提供一些中國產業政策成功的經驗?我不是說政府不應該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而是政府不要給企業設置障礙。」在他看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結構持續存在的結構失調、產能過剩,都是政府的產業政策主導的結果。對於「有效市場」還是「有為政府」的分歧,林毅夫認為,獲得成功的最顯著的13個經濟體中,是因為有政府的產業政策來支持一些新的產業發展;企業家的創新主要是在產品或技術層面,這些創新建立在基礎科研和公用技術的突破之上,而基礎科研和公用技術的突破大多是政府支持的。張維迎對此辯稱,「一個國家如果老百姓吃的雞蛋都是政府供應的,難道由此證明說沒有政府大家就吃不上雞蛋嗎?這就是問題所在,為什麼雞蛋必須由政府供應,因為你不讓企業家供應,你反過來說,這就證明政府供應是最有效的,沒有這樣的邏輯。」談到市場失靈,張維迎認為,「林毅夫一方面對市場的失靈濃墨重彩,另一方面,對政策的失靈輕描淡寫」。林毅夫則稱,有市場失靈,我們來研究政府怎麼樣克服市場失靈,有政府失靈我們研究怎麼樣減少政府失靈,這是一個比較正確的研究方式。

此外張維迎認為,所有的市場交易都是基於比較優勢的,離開企業家談比較優勢沒有意義。他表示,中國一個省內差距都很大,有的西部地區勞動力過剩,但南方看看那麼密集的地方勞動力不夠,這就是企業家發揮作用的重要性。凡是政府能看清楚的,自由市場的企業家早就看清楚了;而自由市場企業家看不清的,政府更看不清。對此,林毅夫反駁稱,「張維迎教授似乎覺得只有企業家才有企業精神,其實有企業精神的人,可以是企業家、可以是學者,也可以是政府官員。要是我們沒有企業精神,也不會到北大來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更不會把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升級為國家發展研究院。」

錯過了下午這場劍拔弩張對決的童鞋,可關注下方「原子智庫」二維碼,或搜索關注微信公號(ID:AtomThinkTank),回復關鍵詞「產業政策」,就能看到這場激烈辯論會的實錄呦~~

3小時精彩辯論全程視頻

以下為觀點交鋒摘要1產業政策的定義

林毅夫對產業政策定義較為寬泛和廣義。產業政策是指1)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為促進某種產業對該國或者該地區的發展而有意識地採取一些政策的措施。比如關稅保護、貿易保護政策、稅收優惠,各種補貼,一些對研發的補助,尤其是研究的補助。2)有些國家為發展某種產業,給與產業壟斷權利,或是你要進入這個產業必須有特許,限制競爭讓這個產業有比較高的利潤。3)政府可以用採購的方式應對一些新的產業,有產品研發出來,政府就給予採購,從而進行快規模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綜合看來,政府的錢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基礎科研都支持,必須有選擇地使用資源,這就是產業政策。張維迎對產業政策定義較為狹窄和具體。產業政策是指處於經濟發展或有其他的目的政府在私人產品領域進行的選擇性干預和歧視性對待,私人產品和選擇性干預是主要方面。政府在公共產品上的投資不屬於產業政策,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統一的所得稅不是產業政策。但是如果在某些企業進行稅收優惠以扶植就是產業政策。專利保護是知識產權問題,不屬於產業政策,地區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

2產業政策的成效

林毅夫韓國企業張教授的研究顯示,16世紀的英國,19世紀中葉的美、德、法,二戰後的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在它們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都使用了產業政策。基本上這些成功的國家經濟體當中沒有不用產業政策的。而失敗的原因除了執行能力不行,很多發展中國家心因為太急,容易好心幹壞事,比如我們50年代所講的「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失敗的主要原因。發達國家產業政策為啥經常失敗?因為基礎科研成功率低,還因為政府為了就業和社會穩定去支持一些本來就沒有競爭力、應該退出的企業,給它很多補貼。比如歐盟每天給一頭奶牛補貼2歐元,本來該退出了,但是它不願意退出。儘管許多產業政策失敗了,但是不能由此認為政府不能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關鍵不是要不要產業政策,而是要制定什麼樣的產業政策。不能因為產業政策大部分是失敗的,我們就不要產業政策了,那樣做的話實際上是把嬰兒跟嬰兒洗澡水一起倒掉,我們作為經濟學家就要研究清楚為什麼需要產業政策才能成功。張維迎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實行「產業政策」,其實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存在的結構失調、產能過剩,是政府的產業政策主導的結果。產業政策之所以失敗第一由於人類認知能力的限制,第二是由於激勵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是一場豪賭。產業政策是一個集中化的決策,它意味著要將社會資源集中投入到政府選定的某些特定的項目,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失敗的代價是巨大的。沒有人是合格的產業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員並不具有企業家的警覺性和判斷力,專家並沒有有關創新的好多軟性的知識,企業家也不行。過去成功的企業家,未來不一定成功。無論是產業政策的制定過程還是執行過程,都充滿了一系列的尋租活動,一項特定產業政策的出台,與其是說是科學和認知的結果,不如說利益博弈的結果。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得到政府扶植的企業家,可能並不是真正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而是套利者和尋租者,新能源汽車騙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創新的不可預見性意味著產業政策一定會出現失誤,由於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註定要失敗。

林毅夫維迎說產業政策必然失敗,中國政府有很多產業政策,所以中國必然失敗,按照這樣推論,中國怎麼能維持這麼長時間的穩定跟高速發展呢?如果維迎拋開書本到各個地方去走走看,就會發現政府幫助這些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當中起到的因勢利導的作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張維迎林毅夫在反駁我產業政策註定失敗的結論時說,因為我主張產業政策註定失敗,中國政府有很多產業政策,所以中國必然失敗,這是什麼邏輯?林毅夫講日本、韓國的成功經驗,為什麼不提供一些中國產業政策成功的經驗?我不是說政府不應該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而是政府不要給企業設置障礙,政府幫助企業解決的好多問題是先設置了障礙,然後再幫助,等於說我把你的嘴封上,不讓你吃飯,每天給你輸營養液,每天維持,沒有我你命就沒了。

3推動技術進步的是企業家還是政府?

林毅夫獲得成功的最顯著的13個經濟體中,他們有五個特徵,一個是開放經濟,一個是宏觀穩定,一個是高儲蓄高投資,一個是有效的市場,另外還有積極有為的政府。這13個經濟體當中,他們是因為有政府的產業政策來支持一些新的產業發展,這也是他們的共同特色。2011年一個經濟學家出版的《企業家型政府》中,以企業的數據來研究發現現在美國在國際上領先的這些產業或者這些企業,他們早期的研發基本上都是政府支持的。基礎科學的革命不受企業家精神的影響,是政府支持的科學家在推動。企業家的創新主要是在產品層面的創新,或者技術運用方面的創新,這些創新建立在基礎科研和公用技術的突破之上,而基礎科研和公用技術的突破大多是政府支持的。張維迎在米賽斯·哈耶克泛式裡邊企業家是市場的主角,發現和創造交易機會是企業家的基本功能。企業家精神與產業政策存在矛盾。社會進步和人類富有的本質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需要依靠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來源是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日本早期的產業政策沒有產生災難性後果因為日本的企業家有效地抵制了政府的干預,在汽車產業就是特別顯著的例子,如果沒有本田的抵制,就不會有今天日本的汽車產業。

林毅夫中國改革的成功確實是往市場方向走,確實是越來越跟國際經濟結合。但是不是可以把中國改革轉型的成功簡單歸結為為市場化、私有化、自由化?我不這麼認為。90年代的時候其他跟我們處於同樣一個轉型階段的國家,他們「四化」上面推行的比我們徹底,但是他的經濟是崩潰的。張老說政府選擇產業,不是讓企業家選擇,我再次強調在我的兩軌六步法,只有一種產業是政府選擇的,是跟國防安全的產業,其他都是企業家主動選擇,政府幫他解決他解決不了軟硬基礎設施完善的問題。張維迎一個國家如果老百姓吃的雞蛋都是政府供應的,難道由此證明說沒有政府大家就吃不上雞蛋嗎?這就是問題所在,為什麼雞蛋必須由政府供應,因為你不讓企業家供應,只能政府供應,你反過來說,這就證明政府供應是最有效的,沒有這樣的邏輯。

4關於創新發展張維迎創新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創新沒有規律可循,是不可預見的,所以產業沒法計劃。人們在創新和產業政策的分析好多都是或者基本上都是事後諸葛亮,我們今天看到互聯網、新能源、生物製藥,30年前都沒有人預測到,今天也不可能知道20年之後是什麼樣的產業最重要。創新的不可預計性意味著要實現創新的唯一途徑就是經濟事業的自由,具有不同知識和不同見解的人努力,而不是將自己鎖定在預定的路徑上。企業家創新是基於對市場前景的判斷和技術前景的判斷,基於競爭的壓力和獲取壟斷誘惑的誘惑。沒有政府的支持,瓦特和伯爾冬仍然發明和生產了蒸汽機,史蒂文斯也發明了火車,戴姆勒發明了汽車,愛迪生髮明了電燈,貝爾發明了電磁,馬化騰提供了免費的微信系統,馬雲提供了淘寶的平台。

5政府是否應當給予補貼鼓勵?

林毅夫政府應該對的某些產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進行補貼。補貼是幫助企業解決基礎設施或者是幫助企業解決由勞動力供給上面的限制條件時才需要的,如果企業想要讓創新、驅動,風險資本出現,就要有那樣的政策環境。如果全國都是那種情況,是不需要補貼的。我基本是反對補貼的,我所有的產業政策裡面沒有一樣需要補貼的,除了對先行者的激勵機制者的補貼,基本上可能就是稅收優惠幾年,量非常少。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我同意維迎講的,我們現在有些地區、有些省份他實際上已經進入到高收入經濟體了,有些還在中低收入經濟體,因此這種狀況之下,我們不能有一個產業政策適應全國,應該根據各地不同的情形來制定產業政策。6比較優勢如何發揮?

林毅夫經濟發展要利用比較優勢,也強調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來利用比較優勢。中國的經濟成功是因為中國從趕超戰略轉變為比較優勢的結果。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必須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如果他成功了,後面就會有一群跟風的競爭者,這樣就得不到壟斷的利潤,這跟他付出的成本是不對稱的。發達國家要用專利保護來鼓勵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他們不怕後面的競爭者。這就是產業政策的作用。每個國家每個發展階段都具有擁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政府來幫已經進入這些產業的企業解決一些問題,比如交通基礎設施不行,電力供應不足,政府管理瑣碎導致的交易成本太高問題。如果中國有企業家要去發展航天產業,要是沒有維迎批評的國家補貼,大概不會進入的,因為進去肯定是虧本的。張維迎市場是最有效發揮比較優勢的制度。所有的市場交易都是基於比較優勢的,企業家更是發現比較優勢的天才。政府既不應該阻止任何人吃螃蟹,也沒必要為吃螃蟹買單。比較優勢是企業家創造的,天然的比較優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只有地理位置不可改變,其他都在變化。如果想利用比較優勢,自由市場+企業家就足夠了,利用比較優勢不需要什麼國家戰略。產業政策既模糊了企業家的眼睛,又勾引企業家尋租不走正道。亞當斯密所言,市場競爭意味著每個人都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工作,以得到收益最大化。任何企業家如果不按比較優勢選擇生產和交易,一定會失敗。比如,到90年代初鄉鎮企業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成為重要的出口產品。90年代之前,政府一直打壓鄉鎮企業。1998年之後,鄉鎮企業也是主要的整治對象,但是鄉鎮企業家非常努力,沒有被整垮,又起來了。外資企業來到中國幹什麼,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這是需要開放,不需要什麼其他的比較優勢戰略。

7關於市場失靈

林毅夫比如說軟硬基礎設施的協調來降低新的產業教育的成本,這是會有市場失靈,同時也有政府失靈,因此才會去研究根據什麼樣的原則,讓政府可以減少失靈的地方。這裡面就新可以有市場失靈,但是我們不能就因此說不要市場。也同樣也不能因為有政府失靈,那就不需要政府,研究都是這樣的,有市場失靈,我們來研究政府怎麼樣克服市場失靈,有政府失靈我們研究怎麼樣減少政府失靈,這是一個比較正確的研究方式。張維迎企業家創新是基於對市場前景的判斷和技術前景的判斷,基於競爭的壓力和獲取壟斷誘惑的誘惑。沒有政府的支持,瓦特和伯爾冬仍然發明和生產了蒸汽機,史蒂文斯也發明了火車,戴姆勒發明了汽車,愛迪生髮明了電燈,貝爾發明了電磁,馬化騰提供了免費的微信系統,馬雲提供了淘寶的平台。我相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是因為自己想品嘗美味佳肴的那種冒險衝動,而不是由於政府補貼他或者其他人資助他吃。毅夫完全低估了企業家的冒險精神。政府資助的話,會有很多啃饅頭的人假裝吃螃蟹。市場失靈不過是市場不均衡的表現,不均衡意味著存在套利機會,越是大的協調失靈糾正它帶來的利潤就越大,企業家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發現市場的不均衡進行套利,使得市場趨於均衡,協調本身是企業家的重要職能。協調能力決定他企業家的賺錢能力。

8關於企業家精神

林毅夫不只是企業家才有企業精神,熊彼得談有企業精神的人,可以是企業家、可以是學者,也可以是政府官員。要是我們沒有企業精神,也不會到北大來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更不會把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升級為國家發展研究院。企業家精神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把企業家精神發揮作用的一些制度條件研究清楚。為什麼我主張在發展中國家給點稅收優惠,因為在發展中國家我們大部分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對自己來說是新的,但在世界上面是成熟的,沒有辦法給專利,所以給一點稅收優惠,但這種稅收優惠是非常少的。我在因勢利導的框架裡面也非常重視企業家的精神,每個國家都有一些特殊的要素和資源,這些要素和資源讓企業家發現了機會,政府要幫助他把在擴張時的瓶頸和障礙排除掉,或者是有一些新的技術所帶來的機會,企業家已經進入到產業里並且有獲利的空間了,政府幫它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條件。林毅夫林毅夫完全低估了企業家的冒險精神,企業家冒險是出於信念和願景,不是出於計算。凡是要靠政府補貼才願意創新的人,充其量只是尋租者,算不上企業家,補貼這樣的人就會出現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現象。為了激勵創新我們確實需要專利制度,需要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甚至物質產權的保護,而不是政府的補貼。林毅夫講的另外一個需要產業政策的問題是市場協調失靈,沒有政府協調市場會出現失靈,這也表現出他對市場機制和企業家精神的誤解。企業家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發現市場的不均衡,然後進行套利,使得市場趨於均衡,協調本身是企業家重要的職能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就是協調供應和需求。馬雲的阿里巴巴協調了數億人的買方、賣方,聯邦快遞當年就是因為發現了美國政府郵政主導的市場失調創辦了聯邦快遞公司,美國政府郵政部門強烈抵制,最後還是成功了,創辦了現在我們講的物流模式。我們今天談的主要是商界企業家,我曾經在我的《博弈社會論》最後一章也提出過制度企業家、政策企業家。林毅夫教授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企業家精神,但是這是企業家延伸的說法,我們不要把這個東西替代,然後說每個人都有企業家精神,這個推理是有問題的。

9關於範式之爭

林毅夫張維迎教授講我的新經濟結構學是新古典的理論,張教授他搞混了兩種,一種是新古典的理論,一種是新新古典的分析方式。新古典的分析方式假定所有的決策者包括政府,包括企業家等等,都是理性的人,這是新古典的分析方式。根據新古典的分析方式,現在發達國家,國內有一些經濟學家,根據他的研究提出的一些理論,但這個理論是對一些現象用新古典的方法來研究他背後的因果機制所得出的背後因果機制的看法。其實任何理論都是一種刻舟求劍,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之下是對的,但是條件要變了以後,他就不對了。我反對的是把研究發達國家現象得出的理論簡單搬到發展中國家來用,因為發達國家的條件當然跟發展中國家不一樣。比如說發達國家的產業在世界最前沿,技術都在世界最前沿,發達國家資本很豐富,勞動相對短缺,發展中國家資本相對短缺,勞動力是相對豐富的,所以在發達國家合適的產業、合適的企業家的活動,跟在發展中國家是不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反對把發達國家的理論簡單搬到發展中國家,我認為發展中國家不管政府官員、不管企業家,我們都是理性的,我們要看發展中國家它的條件是什麼,它的機會是什麼,它背後的現象的因果機制是什麼,所以明顯張維迎教授沒有好好看我的書,他把理論和方法搞混了。張維迎林毅夫信奉的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方式,我信奉的是米塞斯哈約克的方式。新古典經濟學把市場僅僅當做資源配置的工具,為了證明市場的有效性,他需要做出一些非常強不切實的假設。翻過來,這些假設不成立的時候,就出現了所謂市場的失靈。毅夫的所有理論都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失靈為基礎的,這一點我想他自己其實也承認。毅夫覺得新古典經濟學簡直是一個萬能的靈丹妙藥,既能告訴政府應該做什麼,又能告訴政府不能做什麼。我特別不理解的是,毅夫一方面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西方主流經濟學市場失靈理論的基礎上;另外一方面還公開高調地批評別人照搬西方主流經濟學是行不通的。為什麼別人信奉新古典經濟學就是照搬,你自己信奉新古典經濟學就是創新。為什麼新古典經濟學在你手裡是戰無不勝的神器,在別人手裡就變成不堪一擊的神話。我本人對新古典經濟學的評判沒也毅夫這麼高。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市場理論,至少不像毅夫所說的那麼好。

10總結陳詞

林毅夫產業政策能否成功最終的關鍵在於政府是不是夠聰明,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為全人民的福祉著想,產業政策是關於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必然有風險,我們能做的無非是提高成功的概率,減少失敗的概率。從亞當斯密到現在,固然有那麼多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大師,還沒有一個理論,只要你這麼做就能夠給國家帶來繁榮。我希望能夠提供一個框架,政府在追求自己的目標的時候能夠給國家、給社會帶來進步、帶來繁榮。張維迎計劃經濟證明政府是最差的協調者,協調失靈嚴重的市場一定是因為企業家精神受到體制和政策的打壓。在市場當中政府最重要的職責叫保護個人的權利和自由,現有的所謂市場失靈,是市場理論的失靈,包括壟斷導致的失靈,外部性導致的失靈,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失靈,這跟市場失靈沒有關係。產業政策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

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