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德育的本质

一、何谓「本质」

1什么是本质?2什么是道德教育本质3讨论各个人道德本质的观点

本质:什么是本质?本质不等于本源。发生混乱,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自由自在的活动。后来发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翻译漏洞了几点?人的关系对你的本质的制约。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作为一种物种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把本源上的问题当成了本质上的问题。德育原理常出现的问题,当我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时候,社会现实要制约,发挥主动性,超越性,是对教育本质的讨论。

德育的本质是处在一个什么的存在状态?道德以两种形态存在,一、德性;我们性格特征的一部分。二、道德在生活中的表现。德育行为,德育生活,德性生活。进而讨论德性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历史上有很多讨论。人性,古代:性善,性恶的七种表达。归纳为两种善和恶。西方,伊甸园里面的故事。亚当堕落抓住了我们人性的某一个部分。德性:精神性和生物性统一,综合。修德:德性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动物性的多。俗气。有的人修养高。因此我们说,生物人向精神人的过度的角色。人有两种生活,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以后,就会更高的追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观点。人要活著,而且要有意义的生活。德性生活:1既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2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有的人偏向物质生活,有的人偏向精神生活。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和别人不一样。一个问题?德性是综合,中介?德育是帮助人综合,还是中介哪?在檀传宝看来:如果问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精神性。这种精神性是本质离不开生物性,离不开生物性的本意。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区别在哪?人的德性生活离不开人的生物性。中介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精神生活。道德教育功能:1让人更丰富,让人生活的更愉快。良好的人际关系。2平衡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古代,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道德教育根本的就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生活的意义。

1.有的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来讨论。要么就是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从个人到社会人的。

2.还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德育本质观。存在主义非常重要的命题,萨特: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先存在,然后存在追究一个属性,本质人就是产生了。一个中学生,认知的学习,想考大学。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能动的东西。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不断的形成之间。

3.德育与美育,体育比较,所谓德育就是使学生对德育责任能知又能行。缺点:不能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相比较。这种讨论坐而论道没有意义,应该具体的讲。德育的目标与智育有什么不同。

总之,对德育本质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不同的本质对德育不同的理解,了解不同的方面,德育践行。

二、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

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称之为「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称之为「德行」。(或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德性生活)。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道德在人性、德行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关于人性,在中国古代就有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性三品说等不同的解释,矛盾的焦点在于对善与恶两个端点的认识上。

西方人则有另一种解释「人是半人半兽的动物」(即神性与兽性的统一)。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个人的人格中多大程度上赋有人的精神含量,他多大程度上领会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多大程度上通过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实现其价值目标。因而,德性既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综合,又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人格的中介环节。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所以,有三种人性存在:

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本原性的人性)

与兽性相联系的人性(本质性的人性)

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

人性表现于人的生活。人性中既有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性质,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意义生活)。人追求物欲的满足,但又不甘于物欲的满足;人不仅要活著,而且要有意义地活著;活得有质量。人为活著而生活,同时人更为有质量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著正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因此,人的生活也是二重的,即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二重性。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彼此内在地对立统一,即「德性」生活。人的「德性」生活也因其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含量不同而水平不一。由此可见,德性生活实际上是物质生活、意义生活的综合,也可以说是由物质生活到意义生活的中介环节。

人性中的动物性不足以使人区别于动物,而精神性使人从动物中超越出来成为真正的「万物之灵」,因而精神性或神性更本质地表达了人性。物质生活是德性生活的基础,但人的生活的本质不是物质生活,人的物质生活总是服从于一定的生活目的(或意义)。

关于人性与道德生活、道德教育本质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却是对于生命质量或生活意义等精神性的企求。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本质或本质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三、对德育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

关于德育本质的讨论一直是中外德育理论谈论的焦点之一。每一位德育理论家或教育家都有自己的观点。

一种是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一种是从本质的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认为本质是在实践中通过活动不断形成的,道德的本质是在不断形成中的、需要有所构想的。

第二节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其认识

正确地理解德育功能有助于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也有助于理解德育概念本身。(1、怎么理解德育功能?2、德育功能的意义?两种错误:1、德育功能就是德育错误,你想要德育干什么?德育就能干什么?生活中的德育到底发生了哪些效果?表面看很好道理,其实都是错误。任何事物都有独特的结构,都客观上一定的功能。显然不能说,可能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德育不能100%发挥出来,什么教育也不可能100%发挥他们的功能。德育原理原来有什么功能就是称为本能。为什么要了解德育的功能?意义:实践的分析和理论分析.)

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干什么

德育功能——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德育效果——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

(具体解释以上三者的关系)

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德育效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所以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过高则力不从心,过低则潜力挖掘不够。(正确认识德育功能由什么意义:1、有利于确定合适的德育目标。怎么确定德育的任务?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确定德育的任务。一对德育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是什么、我想要德育培养四有新人。二、确定一个任务不能根据自己主观的愿望。定任务不能根据我们的愿望,要考虑学校实践的功能。正确认识德育功能)

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想要德育干什么」和「德育能够干些什么」是有区别的。在中国,人们对德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人们总是用「应是」的眼光来看待德育,常以「神话」的眼光看待德育现实,于是对德育的评价多为「实效太低」。需要我们用「实是」的眼光看待德育,理解和支持学校德育。

(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评价一个问题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教育评价是万能论,与无能论。万能论有点成绩,神话德育。无能论,如何正确的评价孩子那?关键看孩子原来的基础是什么?如果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积极评价。万能论与无能论都是对德育有伤害的。需要正确和客观的评价。)

3合适的德育实践。有的时候德育被赋予太多的东西,德育和其他事物一样。德育活动的展板:万能展板。历史证明,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德育功能,才能发挥德育的作用。

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关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只有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才能使德育工作者做他该做而且能做的事情,既不盲目谮越,又不妄自菲薄。实际影响如下:

时间

德育功能观

德育实践

评价

昨天

单一(政治)功能观

简单的政治宣传

政治功利主义、非德育

今天

多元(虚妄)功能观

无所适从和遵从惯性(经济、文化、环境、导向、心理平衡功能)

功能观的无度、无序,泛德育

明天

现实(本来)功能观

扎实的德育实践

功能观的适度、分层与中介,落实的德育

(具体解释以上表格内容)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什么是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是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神态环境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德育的负功能,德育不一定都是正面的功能?有的时候德育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的社会德育不一定与社会相符的。当一个社会到了没落的时候,德育科研排斥社会发展,反社会的。)

古代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度,人们较早地关注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但在理解上往往片面、直接,缺乏中间环节的说明。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必须注意:(修身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1、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解释)(全面理解,德育的社会功能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国德育比较政治化,第二每个一项社会功能由很多因素。培养的孩子创新,不能让孩子老是守城。)德育不能。

2、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一、培养合格的人才,发挥社会功能。二、政治经济功能是通过文化功能来发挥的。)

学校德育功能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之分。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首要的中介环节在于学校德育通过系统本身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或道德人格,学校主要通过德才兼备的「产品」去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3、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学校德育本身是文化的因子,学校德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伦理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方面的社会化,同时,使之具有伦理、政治方面的创生能力。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生态诸功能均赖其文化功能的实现而实现。

4、「适应性」功能问题

在我国,关于德育的「适应」问题谈的很多,但依然摆脱不了不能适应现实的种种诘难。

首先,适应不是一对一的尾随,应是对社会现实继往的回顾、对未来的前瞻、并据此对当前现实的合乎实际的分析判断三者先相统一的结果。任何取消一端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其次,学校德育对于社会现实的「适应」还有一个适应「谁」的需要的问题。学校德育起码要四种现实需要:一是适应作为类的一员的人的共同需要;二是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四是适应与学校其他平行子系统协同的需要。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去空谈,社会性功能也需要以个体性功能为实现的中介。(孩子接受教育就是获得未来生活的能力。当教育对象不是一个合格的推向社会,就不能发挥它的功能。)

马克思:人要生存、发展、享用需要等。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德——得

道德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似乎是约束个体的异己的东西,然而它却能够使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同时也由于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个体才能秉承社会给予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生存下去,完成人生任务。(人际规则,道德规则,原始人和现代人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用死刑来惩罚最不讲道德的人。)随意,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伦理规范乃是人为自己立法,是内在而非外在的东西。「德福一致」的原则,道德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及其质量提高的。(极端自私而不知道自己是自私的人,说自己孤独,难过。道德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系不好:这样的人很孤独,完全不懂道德生活法则来调节的。我们能活,但是生活质量很低的。帮助一个个体活下来,而且有意义生活。)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静——动

(人能接受道德教育是可能,智力在家和社会都会长。现代的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特点:专业性。学校的德育是可能的,收音机和发射台的关系比喻,学校的活动安排是科学的。)

主要是指对个体品德结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个体人格的促进功能。应注意两个问题:必须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主体性;二是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和价值学习已形成社会理性。(有才无德是坏才、有德无才是庸才,德才兼备是人才)(人没有道德就像鸟儿失去了一翼,腾飞不起来)

3、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苦——乐(鲁洁教授提出,)

道德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感到做奉献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提升,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和本质体现。(帮助别人——乐于助人——助人为乐)

1、德育内容:道德教育规则,就是一些约束,应然的要求,但是另一个方面是一个智慧的认识。孔子:恭敬之外,讲究分寸,都会导致耻辱。人际关系的处理「礼」怎样呈现德育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效果较好。

2、德育过程:很多德育工作者,节奏,重点,学生,你去上他的课就像成功的音乐会,成功音乐家中是享受的。

从德育内容,德育过程都不是发挥了德育的享用性功能。德育审美化,现实中实现享用的功能不大,但是事实上打动我们的东西都是实现我们享用的。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赫尔巴特指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教育」则是对价值的引导。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1.在这里的教育等同于德育,台湾德育专家陈百强:什么是教育?老偷训练小偷。教育是教人做好人的活动。所以教育活动有价值性。我们说假定,德育如果从广义上,离不开教育;德育从狭义上讲,思想品德课。2.德育对体育,美育,智育的作用具有积极的作用。德育对任何一个健康的活动都有推动作用。)

2、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的促进作用

一是动机作用;二是方向的作用;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对于任何活动都比较好,动机是有水平的。(1、孩子为玩具而学,有限的;相反,比较好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学生,都是有好的学习动机,孩子懂事了,为了父母而学;学习动机为了证明自己,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成就伟大贡献的,都有健康的动机。司马迁40年,马克思17年。2、方向功能,孩子学科学技术,过去学习武功,师傅了解学生的武德,核武器,克隆技术,怎么使用。没有健康的德育,智育,美育健康的发展。3、杜威:我们称之为学习方法,很多东西大多归为品德有关:比如数学考试,有的学生有能力获得100分,但是有的孩子浮躁,有的孩子我要得不100分,这个班就没有人得100分,结果得了98分。特别骄傲,特别狂就做不好一些事的。德育不会影响智育、体育、美育。而且会促进。)

落实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必须注意:

(1)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

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己任,正人先正己。

(2)其次,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复归其统一的原本。(不能老是抓生学率而忽视了德育。数学的简洁之美,图像之美。德育活动贯穿在教育活动之中。)

由于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没有无德育的教育,没有不是德育教师的教学人员。应当使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发挥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之中,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提高教师的人师品质,二是实现「经学」与「人学」的统一。(如何面对经师易遭,人师难逢)。

理论的思考绝对有现实性的。把理论的学习和思考道德现实的工作和实践中去。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课外自学与训练方案

1、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2、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实际,谈谈对德育功能认识不足的危害性,从而思考如何更好地确定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3、讨论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思考道德品质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3、讨论,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如何打破教育与教学、「经师」与「人师」的阻隔?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