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就應該多研究語文,少去其他學科「摻和」;教師就應該老老實實教書,在學校盡量少做與教學無關的事……在教師的圈子裡,這些觀點並不純屬個人意見,而是有著一定的擁躉。

這些觀點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僅以此為憑而故步自封,似乎並不妥。事實上,許多教育家本身即是優秀的「跨界者」。比如,誇美紐斯創辦和管理過許多學校,但他的專業是神學和哲學;盧梭從未上過課,卻寫下不朽名著《愛彌兒》……如此人物,不勝枚舉。

如果說這種「跨界」先例在天賦異稟的大師那裡不具有可參照性,那麼當條件移換到互聯網時代的地球村中時,我們每一個置身其中的教育人都不可避免地面臨抉擇:是禁錮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還是勇敢地邁向教育的藍海?

今天的世界,被互聯網削弱了時空屏障,知識的幾何增長讓「授業」「解惑」不再是教師的專屬權利,傳統的專業「邊界」正日漸模糊。教師,作為知識壟斷者的地位不復存在,應試教育資源在與網路的「聯姻」下,學生可以輕易地使用各類文本、聲訊、視頻,教學行為的智能化與網路化,又興起了微課、慕課等新興教學生態。試想,教師的專業性若仍建立於傳統的所謂「師道」之上,其遭遇的將是一場空前的認同危機和價值迷茫。

網路時代,教師是知識的「搬運工」嗎?當然不是,否則早晚將被信息化和人工智慧取代。教師的跨界,不僅不是專業性的弱化,相反,正是另一種強化和重構。教師在這樣的時代下,須要有豐富而立體的多面性。比如,教師在課堂逐漸接上地域文化的「地氣」,當科學知識慢慢地更具還原性、審美性和哲思性,我們才可以說一門功課給學生的心苗紮下了根。這時的課堂,我們作為專業教師,才能在教材、教輔以外,在傳統的話語系統、背景參照之外,重新發現一條路徑。這條小徑,不但讓學生有了再次審視學科、重估價值的機會,而且對教師來說,也是職業生命的一次釋放。在「創新」「探究」「合作」成了教育熱詞的今天,這種個人力量的釋放,將把課堂推向更加靈動、個性和豐富的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跨界,絕不是一種追趕時髦之舉,要堅守自己的「初心」。這顆「初心」就是捍衛自己的專業價值,實現個人的專業成長。只有眼光跳出狹隘的專業層面,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識上來,我們才能在「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聒噪生態中,找到一方凈土,守住教育之「真」。

尼采說,眼界即邊界。教師的「跨界生長」,其實就是希望從契科夫所寫的「套中人」那裡擺脫禁錮自己的「套」,讓自己變得通明、透徹,無論環境如何改變都始終走在教育的「正道」上。

邱磊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教師 

◆◆◆ ◆◆

每日奉上職教新鮮事兒

ID:zjteachers

商務合作:竇爾13552161705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